唐朝大宦官曾建“海底水晶宮”:宮內魚蝦輕靈遊動
在海濱勝地的一些頂級酒店,「海底餐廳」是當前吸引遊客的一個亮點。其中最富盛名的是馬爾地夫的伊哈特水下餐廳,位於印度洋海平面下六米處,以透明的有機玻璃製成拱形頂及牆壁,客人就餐時,頭頂與身畔都有珊瑚礁與熱帶魚的海洋景色映現在玻璃上。
建造海底水晶宮一樣的建築,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傳為唐人馮贄所著的《雲仙雜記》中記載,中唐時權傾一時的大宦官魚朝恩就興建過這種形式的居室:「《南康記》曰,魚朝恩有洞房,四壁安夾琉璃板,中貯江水及萍藻、諸色蝦,號『魚藻洞』。」
從文義來看,它是在一組大型軒堂當中隔離形成的單元空間,最大的特點是四面牆壁均嵌有雙層玻璃(古人稱為琉璃),形成夾層,夾層內灌滿江水,並且植有水草、浮萍,還養著不同種類的活魚蝦。人處其中,四周的玻璃夾牆水光漾動,藻草與萍葉漂浮,魚蝦輕靈遊動,彷彿置身水底的洞穴內,因此叫做「魚藻洞」。
唐代能製造微帶青色的透明玻璃,不過,並沒有軋制大塊平板玻璃的技術。一種可能的做法是,利用木材甚至金屬將牆面做成方格式框架,再以小片玻璃平板逐一嵌滿方格。
元人李材《解酲語》中則寫到一座用水晶做夾壁的亭子:「燕帖木兒奢侈無度……又於第中起水晶亭,亭四壁皆水晶鏤空,貯水養五色魚其中,剪綵為白蘋紅蓼等花置水上。壁內置琥珀欄杆,鑲以八寶奇石,紅白掩映,光彩玲瓏,前代無有也。」元代權臣燕鐵(帖)木兒在府邸內建成「水晶亭」,把一座亭子的四面牆壁都嵌上雙層水晶板,形成中空的夾層。夾層之內則注滿水,涵養色澤斑斕的魚兒,另外,還用綾羅剪成白色的萍花、紅色的荷花等等多種花草,一起置於透明夾壁內,於是,整座亭子的四壁上都是錦魚浮遊、花草搖曳的生動景象。大約是怕人不小心撞壞水晶壁,亭內安設了琥珀欄杆,欄杆上鑲嵌各種寶石作為裝飾,與夾壁的水景互襯,絢美而奢侈。
水晶亭與魚藻洞一樣,把觀賞水箱與小型建築結合為一體,亭內是一處可以休息、宴飲的封閉性場所,然而,四壁上的水晶夾層無論日夜都可以透入日輝月華,無疑有著很好的采光性。同時,四壁上魚影不定,花草搖漾,形成活潑的動態牆景,並向亭內投下變幻的映影。更何況,水晶夾壁與壁中之水還會產生光的折射,在亭內外都製造複雜的光影效果。可以想像,如果在亭中或亭外點起燈燭,那麼一定會形成很奇妙的夢幻場面。
描述起來很美,但是真實性仍然會引發現代人的懷疑。很大的可能性是,魚朝恩、燕木帖兒甚至其他人確實曾經嘗試建造四壁為透明水箱式牆的房、亭,也獲得了一時的成功,只是實用效果未必理想,維護也很困難。且不說這種特型建築在材料、技術上的要求,「玻璃房」內冬冷夏熱,在沒有空調的時代,就是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所以魚朝恩等窮奢極欲者即使真的坐擁一座帶水景的透明亭閣,也未必能在其中坐得住。
宣統元年(1909年),隆裕太后在紫禁城延禧宮內建造一組類似樣式的建築,題匾曰「靈沼軒」,俗稱「水晶宮」。記載中將這組規模不小的西式鋼結構樓閣描寫得分外迷人:「掘地為池,深丈餘,宮立水中央……以玻璃為牆,四望空明,入其中者,如置玻璃世界。牆之夾層中,置水蓄魚。」(《清稗史》)然而,實際上,武昌起義爆發以後,造到一半的靈沼軒便停工擱置了。
至今,靈沼軒由磚石與鋼材組成的框架仍然矗立在紫禁城內,風貌獨特,幫助我們想像歷史上曾有過的類似建築。
在海濱勝地的一些頂級酒店,「海底餐廳」是當前吸引遊客的一個亮點。其中最富盛名的是馬爾地夫的伊哈特水下餐廳,位於印度洋海平面下六米處,以透明的有機玻璃製成拱形頂及牆壁,客人就餐時,頭頂與身畔都有珊瑚礁與熱帶魚的海洋景色映現在玻璃上。
建造海底水晶宮一樣的建築,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傳為唐人馮贄所著的《雲仙雜記》中記載,中唐時權傾一時的大宦官魚朝恩就興建過這種形式的居室:「《南康記》曰,魚朝恩有洞房,四壁安夾琉璃板,中貯江水及萍藻、諸色蝦,號『魚藻洞』。」
從文義來看,它是在一組大型軒堂當中隔離形成的單元空間,最大的特點是四面牆壁均嵌有雙層玻璃(古人稱為琉璃),形成夾層,夾層內灌滿江水,並且植有水草、浮萍,還養著不同種類的活魚蝦。人處其中,四周的玻璃夾牆水光漾動,藻草與萍葉漂浮,魚蝦輕靈遊動,彷彿置身水底的洞穴內,因此叫做「魚藻洞」。
唐代能製造微帶青色的透明玻璃,不過,並沒有軋制大塊平板玻璃的技術。一種可能的做法是,利用木材甚至金屬將牆面做成方格式框架,再以小片玻璃平板逐一嵌滿方格。
元人李材《解酲語》中則寫到一座用水晶做夾壁的亭子:「燕帖木兒奢侈無度……又於第中起水晶亭,亭四壁皆水晶鏤空,貯水養五色魚其中,剪綵為白蘋紅蓼等花置水上。壁內置琥珀欄杆,鑲以八寶奇石,紅白掩映,光彩玲瓏,前代無有也。」元代權臣燕鐵(帖)木兒在府邸內建成「水晶亭」,把一座亭子的四面牆壁都嵌上雙層水晶板,形成中空的夾層。夾層之內則注滿水,涵養色澤斑斕的魚兒,另外,還用綾羅剪成白色的萍花、紅色的荷花等等多種花草,一起置於透明夾壁內,於是,整座亭子的四壁上都是錦魚浮遊、花草搖曳的生動景象。大約是怕人不小心撞壞水晶壁,亭內安設了琥珀欄杆,欄杆上鑲嵌各種寶石作為裝飾,與夾壁的水景互襯,絢美而奢侈。
水晶亭與魚藻洞一樣,把觀賞水箱與小型建築結合為一體,亭內是一處可以休息、宴飲的封閉性場所,然而,四壁上的水晶夾層無論日夜都可以透入日輝月華,無疑有著很好的采光性。同時,四壁上魚影不定,花草搖漾,形成活潑的動態牆景,並向亭內投下變幻的映影。更何況,水晶夾壁與壁中之水還會產生光的折射,在亭內外都製造複雜的光影效果。可以想像,如果在亭中或亭外點起燈燭,那麼一定會形成很奇妙的夢幻場面。
描述起來很美,但是真實性仍然會引發現代人的懷疑。很大的可能性是,魚朝恩、燕木帖兒甚至其他人確實曾經嘗試建造四壁為透明水箱式牆的房、亭,也獲得了一時的成功,只是實用效果未必理想,維護也很困難。且不說這種特型建築在材料、技術上的要求,「玻璃房」內冬冷夏熱,在沒有空調的時代,就是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所以魚朝恩等窮奢極欲者即使真的坐擁一座帶水景的透明亭閣,也未必能在其中坐得住。
宣統元年(1909年),隆裕太后在紫禁城延禧宮內建造一組類似樣式的建築,題匾曰「靈沼軒」,俗稱「水晶宮」。記載中將這組規模不小的西式鋼結構樓閣描寫得分外迷人:「掘地為池,深丈餘,宮立水中央……以玻璃為牆,四望空明,入其中者,如置玻璃世界。牆之夾層中,置水蓄魚。」(《清稗史》)然而,實際上,武昌起義爆發以後,造到一半的靈沼軒便停工擱置了。
至今,靈沼軒由磚石與鋼材組成的框架仍然矗立在紫禁城內,風貌獨特,幫助我們想像歷史上曾有過的類似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