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研究稱人類做夢或是在睡夢中思考問題
人們通常認為,睡著後,大腦無法進行判斷性思考。但美國研究人員認為,人實際上可以在睡夢中思考問題。做夢目的之一或許就是幫助找出白天困擾我們難題的答案。
夢中解答
哈佛大學心理學專家戴爾德麗·巴雷特說,夢本質上非常形象,經常沒有邏輯可言,但這種特點恰滿足解答某些難題所需「與眾不同」的思考方式。
巴雷特在一次實驗中讓大學生在回家作業中選擇一個問題,然後嘗試在夢中解答。這些問題相當簡單,不至於在夢醒後忘記答案。
這些學生每晚睡覺前集中思考他們選擇的問題。一周後,大約一半學生說,他們夢到這個問題,大約四分之一說,他們不但夢到問題,還夢到答案。
「不論我們把做這種夢稱為什麼狀態,我們仍在繼續研究同一個問題,」美國「趣味科學」網站27日引述她的話說,儘管剛開始做這種夢時可能有不同原因,但隨著時間推移,它們很可能經過「提煉」,可以發揮「雙重作用」,即幫助大腦「重新啟動」和解決問題。
相關進化
巴雷特說,如果要解釋夢或任何相關人類行為,就需要考慮進化論,但先前許多關於夢的理論要麼根本不提及進化論,要麼與進化論完全矛盾。
例如,奧地利「精神分析學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提出,做夢是為滿足人們的願望。巴雷特說,這種在想像世界中得到的滿足無助於我們在現實世界中改善本能,後者則是進化論的關鍵點之一。
另一些學者提出,做夢更可能是睡眠週期的一種副作用,一般在眼球在睡眠中快速轉動即快速眼動睡眠時發生。美籍實驗心理學家史蒂文·平克曾把做夢比作電腦螢幕保護程序,「只要大腦某些部分依舊活躍,夢到什麼內容實際上沒有意義」。
巴雷特不同意這種觀點。她說,某些事物朝著一個目標開始進化後,一般整個進化過程不會只服務於這一個目標,任何可能有利的其他技能也會得到提高。
她說,哺乳動物自大約2.2億年前開始進化以來,快速眼動睡眠一直存在,「某樣事物在進化史上存在時間越長,越有可能承擔其他功能」。
「額外思考」
巴雷特研究「做夢解答問題」這一課題超過10年。除邀請學生參加實驗外,她還瀏覽大量科學和歷史文獻,尋找人們夢中解答問題的實例。
巴雷特在數學界、藝術界等多個領域均找到實例,幾乎涵蓋各種類型的問題。其中不少問題要求解答者在腦中把答案形象化,例如某個發明家畫出一種新設備的草圖。
另一種情況是,一些領域的問題之所以能在夢中得到解答,是因為要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習慣思維不管用」。
巴雷特總結說,伴隨人類進化過程,做夢可能變得特別有利於幫助我們解答符合這兩種情況的難題。
「我想,做夢和快速眼動睡眠大概已經進一步進化,有利於我們思考……」她說,「做夢可以說是一段『額外思考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