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司馬遷寫《史記》用了多長時間?創作過程
司馬遷,字子長,別名太史公,男,漢族,公元前145年農曆二月初九生,屬相猴,星座白羊座,陝西省韓城市人,歷任漢武帝劉徹的警衛秘書,西漢朝廷國家圖書館館長,西漢朝廷辦公廳主任。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星象家。史學代表作品有《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星象學代表作品《太初歷》,就是沿用至今的曆法,改變了秦朝以前的正月在十一月份的情況,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容 貌
司馬遷的容貌給人一種剛強正直,抱負不凡的感覺。他方方的臉龐,濃重的甚至可以延伸到鬢角的眉毛,長長的泛著青色的鬍鬚。他的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神采奕奕,威風凜凜。尤其是在他奮筆疾書時,端莊和善,手握毛筆,一盞油燈下,無數英雄人物躍然紙上,令人肅然起敬。
社會關係
司馬遷的祖先最早在周朝的時候就成為掌管歷史的文職官員。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司馬遷的祖輩名叫司馬錯,曾與張儀發生爭論,於是秦惠王派司馬錯率軍攻打蜀國,攻取後,又讓他做了蜀地的省長。
司馬氏在秦始皇時代的代表人物司馬昌,是秦國主管冶鑄鐵器的官員。司馬遷的太爺司馬無澤,擔任漢朝市長的職位。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又做了漢武帝的西漢朝廷國家圖書館館長,恢復了祖傳的史官職業。
司馬遷的妻子柳倩娘,是一位畫家,對丈夫一生的各個時期的容貌,都畫有圖像。她在司馬遷去世後出家為尼。司馬遷的兩個兒子司馬臨和司馬觀也在司馬遷去世後回到故鄉韓城。由於害怕再次遭受朝廷奸臣的陷害,他們的後代改姓「馮」和「同」。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生育兩個兒子,大的名叫楊忠,小的名叫楊惲。
楊惲對《史記》的傳播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楊惲自幼聰穎好學,尤其對家中珍藏的《史記》愛不釋手,而且每讀一遍總是熱淚盈眶,扼腕歎息。在漢宣帝的時候,楊惲當上了相當於省部級的高官平通侯。這個時候他看到當時朝廷政通人和,就給漢宣帝寫專題匯報材料,把他的外祖父塵封了二十年的巨著《史記》獻了出來,公開發行,從此天下人才得以共讀這部偉大的著作。
司馬遷的人生經歷可以按時間順序分為五個階段:
一、司馬遷的少年時代
司馬遷童年時期在家鄉陝西省韓城市芝川鎮從事過一些農業勞動。公元前135年,十歲的司馬遷隨父親來到西漢朝的首都陝西省西安市。向當時著名的古文大師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又向儒學大師董仲舒學習《春秋》。
司馬遷深厚的家學淵源,再加上名師受業,啟發誘導,使司馬遷獲益不淺,學業大進。這個時候,正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張騫奉使通西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樂府……;這一切都在司馬遷幼小的心靈裡埋下了立志成材,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
二、司馬遷二十歲時
司馬遷的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為史官,就有責任來記載帝王聖賢的言行,也有責任來搜集整理天下的遺文古事,更有責任通過敘事論人而為當時的統治者提供借鑒。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做太史令之後,就立志於整理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試圖撰寫一部規模空前的史書。但是司馬談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獨立地修成一部史著,無論是時間、精力,還是才學知識都還不夠,所以司馬談寄厚望於他的兒子司馬遷,希望他能夠早日參與其事,最終實現這樣一個宏願。
於是,他讓兒子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開始行萬里路,他要求他兒子來進行一次為期兩年多的一次全國的漫遊。所以司馬遷從20歲開始,為寫《史記》做準備進行了一次實地考察。他親自採訪,獲得了許多第一手材料,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公元前125年,司馬遷從陝西西安出發,首先以南方做為考察目標。他到過江蘇和浙江,登上會稽山,參觀了大禹治水的遺跡,到訪過湖南省寧遠縣的舜的安葬地——九嶷山。然後,他又沿著淮河和泗水北上,到達了山東曲阜,觀看了孔子家鄉的世俗風情。在山東鄒縣的嶧山,他看到了當年秦始皇歌功頌德的刻石;在江蘇徐州的彭城,他考察了楚漢相爭的古戰場,對項羽和劉邦的資料都做了詳細的收集整理。
三、司馬遷三十八歲時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子承父業,正式做了西漢朝廷國家圖書館館長,有充分的條件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他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司馬遷主持編寫的我國第一部歷書《太初歷》試行後,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就開始了他人生的最偉大工程——編寫《史記》。
四、司馬遷四十七歲時
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漢代名將李廣的孫子李陵帶著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單于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正當雙方酣戰之際,李陵因手下有一名士兵叛變,被匈奴逮住,投降了。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就問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麼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肯定有他的想法,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不由分說,就把司馬遷下了監獄。這個案子不巧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
不久,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判處司馬遷以宮刑。宮刑就是割掉男人的生殖器,是一個奇恥大辱的刑罰,污及先人,見笑親友。司馬遷在獄中,又備受凌辱,幾乎斷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資料,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拋開個人身體折磨和精神壓力,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寫作之中。
五、司馬遷五十歲時
公元前96年,漢武帝大赦天下。司馬遷出獄後當了西漢朝廷省部級的中書令。這個職位看起來很顯赫,但在當時按慣例,是只有宦官才能擔任的。實際上,這又是對司馬遷另一種形式的污辱。但是,司馬遷「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著聖賢書。」
公元前91年,曠世名著《史記》經過司馬遷13年的艱苦寫作,終於全書完成。共有130篇,52萬餘字。《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錄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錄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錄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就是大事年表;八書,記錄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等。
《史記》對歷史事件真實記錄,在稱讚漢武帝功德的同時,也斥責了漢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漢武帝對此勃然大怒,將《史記》手稿付之一炬。
結 尾
司馬遷有一位叫任安的好友,因政治事件被判腰斬。獄吏在搜查其遺物時發現了一封司馬遷寫給任安的書信《報任安書》。信中告訴任安,他之所以在蒙受奇恥大辱之後還頑強地活下來,就是為了完成《史記》的著作。漢武帝見信後大怒,加上一夥對司馬遷極為不滿的寵臣的讒言,司馬遷遭受迫害,不久就去世了,終年58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並稱「史學雙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