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革命發源地黃埔軍校:學生犧牲率高達95% | 陽光歷史

 

A-A+

中國革命發源地黃埔軍校:學生犧牲率高達95%

2016年08月30日 奇聞異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80 次

  黃埔軍校,全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設於中國大陸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第六期有武漢分校),軍校在1924年由中國國民黨成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是國民政府北伐戰爭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黃埔軍校於1927年改制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46年再改制為陸軍軍官學校,並於國民政府遷台時遷至台灣高雄鳳山。

  由於各種原因,人們對中國共產黨人在黃埔軍校中的重要作用,認識很不夠,有人習慣於把黃埔軍校罩上一層「蔣氏」的色彩,這是很片面和膚淺的認識。大革命時期的黃埔軍校豈能是蔣介石的私產。歷史證明,也無可否認,黃埔軍校是國民黨軍隊的建軍基點和源頭;同時,黃埔軍校也是中國共產黨組織武裝力量的發祥地。在這裡,曾崛起過國民黨蔣介石派系賴以統治中國幾十年的「黃埔系」,而同時也正是在這裡,曾匯聚過眾多出類拔萃的中國共產黨人,可謂是「堂堂之陣,獵獵之旗」。稱黃埔軍校為中國革命的發源地,一點都不為過。

  黃埔軍校在辦學期間,有了很多知名校友,其中,在國民黨隊伍中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黃埔系,在抗戰時期,「黃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幹紛紛當上了師長、軍長、集團軍司令乃至戰區司令長官,從而完成了「黃埔系」在軍界的接班部署。

  而在紅軍中也是同樣,很多黃埔軍校的學生,慢慢成長為紅軍的骨幹,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詳的林彪、陳賡等。陳賡更是黃埔三傑。

  黃埔「三傑」是指黃埔軍校一期學員中最為突出的三個人物,當時的排列是蔣先雲、陳賡和賀衷寒三人。前兩人都是堅定的共產黨人,而賀衷寒則有個轉變的過程,先是團員,後又成為共產黨的死對頭。

  共產黨軍官

  左權、陳賡、周逸群、蕭克、徐向前、林彪、蔣先雲、劉志丹、羅瑞卿、黃公略、周士第、王爾琢、王良、許光達、陳伯鈞、宋時輪、楊至成、郭天民、陳奇涵、陳浩、陶鑄、程子華、廖運周、馮達飛、蔡申熙、曾中生、許繼慎、趙一曼(女)、趙尚志、宣俠父、阮山(原籍越南)、李運昌、段德昌、賀聲洋、蕭方、周維炯、楊其綱、彭干臣、閻揆要、郭化若、陳毅安、王諍、譚希林、彭明治、曹淵、唐天際、張宗遜、劉疇西、盧德銘、李之龍、張子清、余灑度、徐彥剛、曾士峨、朱雲卿、陳東日、曹福昌、鄧萍、唐澍、姜鏡堂、常乾坤、伍中豪

  國民黨軍官

  杜聿明、胡宗南、張靈甫、鄭洞國、宋希濂、毛人鳳、關麟征、賀衷寒、喬家才、鄧文儀、李仙洲、李默庵、陳明仁、康澤、鄭介民、李延年、李彌、胡璉、唐生明、俞濟時、黃維、戴笠、郝柏村、蔣仲苓、王升、黃珍吾、彭孟緝、桂永清、謝晉元、范漢傑、邱清泉、蔡文治、李桂丹、廖耀湘、鄭作民、王竣、黃翔、曾澤生、徐會之、趙子立、闕漢騫、董釗、李鐵軍、羅奇、賀忠漢、胡靖安、王慧生、宣鐵吾、黃梅興、姚子青、鍾彬、陳頤鼎、李以劻、肖贊育、戴安瀾、蕭作霖、唐生智、林偉儔、呂旃蒙、覃異之、賈伯濤、鄭庭笈、陳修和、文強、楊伯濤、侯鏡如、王耀武、孫元良、劉戡、黃傑、陳大慶、劉安祺、高魁元、蔡炳炎、廖運澤、曾擴情、酆悌、張耀明、廖昂、吳起舞、彭士量、邱行湘、孫明瑾、李文、王懷義、王敬久、滕傑、唐縱、蔣孝先、鄭蘊俠。

  看著上面這些名字是不是很多都很熟悉,他們在抗日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當然這些是極少數的能夠成為軍官的人,黃埔軍校在大陸總共招生有20多萬。大部分人在抗戰中犧牲了。

  「現在孤軍奮戰,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反攻反攻!祖國萬歲!」這是黃埔軍人戴安瀾1942年入緬作戰時發出的響亮口號。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抗日戰爭時期,黃埔軍校出身的國共兩黨師生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了不朽戰功。

  謝晉元(黃埔1期生),第5軍88師262旅524團團長,1937年10月26日率「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4晝夜,有效地牽制日軍,掩護中國十萬主力部隊撤退;趙一曼(黃埔武漢分校6期生),1935年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第1師第2團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與日軍作戰負傷,次年犧牲;戴安瀾(黃埔3期生),第5軍第200師師長,1942年3月7日,率部隊打響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第一戰——同古保衛戰,在5月份的撤退途中壯烈犧牲,時年僅38歲……發生在「黃埔系」將士身上的一幕幕無不令人肅然起敬。

  在抗日戰爭特殊時期,為適應抗戰需要,黃埔軍校在各地設立分校,培養軍校學生,為抗戰前線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血液,補充前線兵力。據日本投降後的統計顯示,黃埔畢業生在戰後倖存者僅11000多人,相比抗戰期間入校受訓的20萬學生,「黃埔系」在抗戰中的犧牲率高達95%。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