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禁映的電影《閻瑞生》:民國禁映的電影有哪些 | 陽光歷史

 

A-A+

首部禁映的電影《閻瑞生》:民國禁映的電影有哪些

2016年02月25日 奇聞異事 暫無評論 閱讀 213 次

  1896年,外國商人第一次將電影帶到上海放映。這個神奇的玩意兒即使在西方也是新生事物,它立刻在中國宮廷和民間風行。早期進口電影只是一些無情節的簡單鏡頭,但老百姓十分喜歡 「西洋景」。當時的 「公知」們也認為,電影比傳統戲曲更能開拓視野,更具教化功能,紛紛發表言論支持群眾看電影。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電影成了雙刃劍。隨著技術進步,美國長篇故事片如雨後春筍,在中國大受歡迎。但這些驚險刺激的警匪片、偵探片,「向國人展覽以前聞所未聞的壞人壞事」,啟發各種離奇、凶殘作案手段。 1921年7月,中國第一部國產長故事片 《閻瑞生》上映,一周後就挨了中國電影史上頭一刀,成為第一部被官方禁映的電影。

  罪犯正法,電影槍斃

  1920年,畢業於震旦大學的洋行白領閻瑞生,吃喝嫖賭背上巨債,見上海花魁王蓮英腰纏萬貫,生出歹心,將她勒死搶走財物,案件轟動一時。大學生墮落,名妓慘死,千里追捕……此案集合眾多吸引眼球的元素,馬上被改編成小說、文明戲,成為婦孺皆知的熱門話題。徐欣夫、陸涵章、顧肯夫等中國第一代電影發燒友抓住商機,聯合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投資拍攝電影於1921年7月上映。在此之前,因資金技術有限,中國故事片都是不足20分鐘的短片, 100分鐘的 《閻瑞生》是第一部國產故事長片。影片連映一個禮拜,淨賺4000多大洋。

  見 《閻瑞生》票房火爆,上海最有實力的電影公司明星公司按捺不住,總經理兼導演張石川請鄭正秋編劇,推出全新刑偵大片 《張欣生》。這部電影根據張欣生謀財弒父的真實案件改編,比 《閻瑞生》要重口味得多。影片高潮在開棺驗屍一幕:濕麵粉加墨水製作出的死者五臟六腑,在特寫鏡頭下剖出來,嚇哭不少女人孩子。據說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彭允彝到上海出差,見 《張欣生》熱映便前往觀看,看到開膛這一段,憤然掩口離席。

  輿論大嘩,指責 《閻瑞生》和《張欣生》: 「取窮凶極惡,描寫盡致,宣揚其姓名,流傳於世界,此尤不可忍矣。」巧的是,閻瑞生1920年落網審判時, 「供認謀殺情況,都從美國偵探片看來的」。在輿論壓力下,小部分地區禁映了《閻瑞生》和 《張欣生》。

《閻瑞生》劇照

  北洋政府無力建立全國性的電影審查機構,確立審查規章制度。江蘇、上海等地的民間教育協會於是自發組織了 「審片機構」,這些機構只能起到監督和譴責的作用,並無強制影片禁映權力。國民黨上台以後,國家主導的審片制度才開始確立。

  撲滅《火燒紅蓮寺》

  國民政府認識到電影不僅有娛樂、教化功能,更是意識形態宣傳的工具,因此對電影管理給予前所未有的重視。 1930年11月3日,行政院公佈 《電影檢查法》,規定:「電影片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核准:一、有損中華民族之尊嚴者;二、違反三民主義者;三、妨害善良風俗或公共秩序者;四、提倡迷信邪說者。」 1931年2月25日,教育部和內政部組成電影檢查委員會,開始實行全國統一的電影檢查制度。

  20世紀20年代,武俠小說在中國興起。明星公司老總張石川有一天深夜回家,見兒子在燈下 「用功」,走近一看,卻發現兒子看的是風靡全國的長篇武俠 《江湖奇俠傳》。當時明星公司經營狀況不佳,張石川本就心情鬱悶,一氣之下打了兒子一耳光,還沒收了小說。他生著悶氣隨手翻書,卻意外發現這是一根救命稻草。張石川請來老搭檔鄭正秋親自操刀,將小說改編為電影劇本 《火燒紅蓮寺》,胡蝶擔綱女主角,頂級攝影師董克毅掌鏡。影片採用吊鋼絲、疊印、動畫等技術,製造隱形遁跡、空中飛行、口吐寶劍、掌心發雷、劍光鬥法等奇幻效果,樣樣都是開天闢地。 1928年上映後,觀眾無不為之癡狂。

  各大電影公司紛紛傚法,推出「火燒某寺」、 「火燒某山」等山寨系列,銀幕一片 「火燒」。 1928至1931年,上海約50家電影公司攝制了近400部影片,其中250部為武俠片。 《火燒紅蓮寺》始終穩居票房寶座, 1928年明星公司靠此片盈利近5萬元。公司趁熱打鐵,先後拍了18部 《火燒紅蓮寺》,直至今日,仍可謂電影界續集之最。如果不是政府叫停,不知道這把火還將燒多少部。

《閻瑞生》劇照

  北洋政府無力建立全國性的電影審查機構,確立審查規章制度。江蘇、上海等地的民間教育協會於是自發組織了 「審片機構」,這些機構只能起到監督和譴責的作用,並無強制影片禁映權力。國民黨上台以後,國家主導的審片制度才開始確立。

  撲滅《火燒紅蓮寺》

  國民政府認識到電影不僅有娛樂、教化功能,更是意識形態宣傳的工具,因此對電影管理給予前所未有的重視。 1930年11月3日,行政院公佈 《電影檢查法》,規定:「電影片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核准:一、有損中華民族之尊嚴者;二、違反三民主義者;三、妨害善良風俗或公共秩序者;四、提倡迷信邪說者。」 1931年2月25日,教育部和內政部組成電影檢查委員會,開始實行全國統一的電影檢查制度。

  20世紀20年代,武俠小說在中國興起。明星公司老總張石川有一天深夜回家,見兒子在燈下 「用功」,走近一看,卻發現兒子看的是風靡全國的長篇武俠 《江湖奇俠傳》。當時明星公司經營狀況不佳,張石川本就心情鬱悶,一氣之下打了兒子一耳光,還沒收了小說。他生著悶氣隨手翻書,卻意外發現這是一根救命稻草。張石川請來老搭檔鄭正秋親自操刀,將小說改編為電影劇本 《火燒紅蓮寺》,胡蝶擔綱女主角,頂級攝影師董克毅掌鏡。影片採用吊鋼絲、疊印、動畫等技術,製造隱形遁跡、空中飛行、口吐寶劍、掌心發雷、劍光鬥法等奇幻效果,樣樣都是開天闢地。 1928年上映後,觀眾無不為之癡狂。

  各大電影公司紛紛傚法,推出「火燒某寺」、 「火燒某山」等山寨系列,銀幕一片 「火燒」。 1928至1931年,上海約50家電影公司攝制了近400部影片,其中250部為武俠片。 《火燒紅蓮寺》始終穩居票房寶座, 1928年明星公司靠此片盈利近5萬元。公司趁熱打鐵,先後拍了18部 《火燒紅蓮寺》,直至今日,仍可謂電影界續集之最。如果不是政府叫停,不知道這把火還將燒多少部。

  武俠片雖為群眾熱愛,在精英階層卻飽受討伐。片中充斥神話法術, 「怪力亂神」,剛剛接受科學思想的知識分子對此深感不齒,視之為愚民鴉片。宣揚布衣俠士、除暴安良,又令剛剛取得政權的國民政府反感。連左翼人士也排斥武俠,當時大批共產黨人正遭屠殺,而群眾竟癡迷於脫離現實的紅蓮寺,瞿秋白抨擊該片 「充滿著烏煙瘴氣的封建妖魔和小菜場上的道德」。在此背景下, 1930年2月,上海市電影檢查委員會決定禁止「形狀怪異驚世駭俗」的影片。1930年7月21日, 《火燒紅蓮寺》准演執照被撤銷。此後幾年,電影檢查委員會共查禁武俠神怪片60餘部。

  1937年淞滬會戰中,上海電影公司受損嚴重。日本人看上明星公司的名望和資源,曾意圖拉攏,張石川雖是商人,卻選擇不與日本合作,閘北廠區被戰火摧毀。電影檢查會為救市,下令給大部分禁片鬆綁,連違反 《電影檢查法》第一項規定、 「有損中華民族之尊嚴者」的辱華片,也有14部得以復活。明星公司見狀,將18部 《火燒紅蓮寺》重新送檢,聯合電影界同仁,懇請解禁,以 「救濟職工生計」。考慮到 「明星」是中國最早的製片公司之一, 「不忍看其消滅」,電檢會終於網開一面。 1938年, 《火燒紅蓮寺》重映。當時上海租界雲集許多內地來的 「高等難民」和 「土大款」,他們以前沒看過 《火燒紅蓮寺》,一聽說是 「禁片」,更吊胃口,結果重映票房比當年有過之而無不及。明星公司淨賺數十萬,補發了所有員工工資。

  國難當頭,一部影片拯救不了一個電影廠,不久之後明星公司還是倒閉了。

《火燒紅蓮寺》

  禁止辱華,放寬左翼

  20世紀30年代初,出版審查機構為查抄蘇聯文學和左聯作品,忙得焦頭爛額,電影檢查會卻沒在這方面投入太多精力。電影行業受資本操控,商業大片、小成本喜劇當道,不用政府出手,電影公司老闆就先把不賺錢的左翼電影扼殺在搖籃裡。武俠片集體被禁,無異於砍倒影界搖錢樹。各大公司陷入劇本荒,不得不考慮與左翼編劇合作。當時正值 「九·一八」 「一·二八」事變之後,國人民族意識覺醒,期望看到反映社會問題的現實主義影片。

  1932年,中共借此良機,成立電影小組,瞿秋白直接領導,夏衍具體主持,小組勢力逐步滲透進明星、聯華、藝華、天一等電影公司。 1933年全國出品70多部故事片,左翼電影和進步電影有40多部。包括夏衍編劇的 《狂流》、《春蠶》、 《上海二十四小時》;陽翰笙編劇的 《鐵板紅淚錄》;沈西苓編劇的 《女性的吶喊》;洪深創作和改編的 《壓迫》、 《香草美人》;田漢的 《三個摩登女性》、《母性之光》等。

  令人意外的是,所有左翼電影都拿到了執照,儘管送審後都挨了剪刀,但沒有一部成為 「禁片」。對於教育部和內政部電檢會的不給力,國民黨宣傳系統教父級人物陳立夫十分不滿, 1934年親自出馬成立中央電影檢查委員會,重審許多已經過了審的左翼電影。夏衍編劇、趙丹主演的 《上海二十四小時》,表現資本家對勞工的殘酷壓搾,回爐後被剪一千多尺膠片,雖獲准上映,但已支離破碎不知所云。

《火燒紅蓮寺》

  禁止辱華,放寬左翼

  20世紀30年代初,出版審查機構為查抄蘇聯文學和左聯作品,忙得焦頭爛額,電影檢查會卻沒在這方面投入太多精力。電影行業受資本操控,商業大片、小成本喜劇當道,不用政府出手,電影公司老闆就先把不賺錢的左翼電影扼殺在搖籃裡。武俠片集體被禁,無異於砍倒影界搖錢樹。各大公司陷入劇本荒,不得不考慮與左翼編劇合作。當時正值 「九·一八」 「一·二八」事變之後,國人民族意識覺醒,期望看到反映社會問題的現實主義影片。

  1932年,中共借此良機,成立電影小組,瞿秋白直接領導,夏衍具體主持,小組勢力逐步滲透進明星、聯華、藝華、天一等電影公司。 1933年全國出品70多部故事片,左翼電影和進步電影有40多部。包括夏衍編劇的 《狂流》、《春蠶》、 《上海二十四小時》;陽翰笙編劇的 《鐵板紅淚錄》;沈西苓編劇的 《女性的吶喊》;洪深創作和改編的 《壓迫》、 《香草美人》;田漢的 《三個摩登女性》、《母性之光》等。

  令人意外的是,所有左翼電影都拿到了執照,儘管送審後都挨了剪刀,但沒有一部成為 「禁片」。對於教育部和內政部電檢會的不給力,國民黨宣傳系統教父級人物陳立夫十分不滿, 1934年親自出馬成立中央電影檢查委員會,重審許多已經過了審的左翼電影。夏衍編劇、趙丹主演的 《上海二十四小時》,表現資本家對勞工的殘酷壓搾,回爐後被剪一千多尺膠片,雖獲准上映,但已支離破碎不知所云。

  強勢如陳立夫,亦沒有對左翼電影發出嚴厲禁令。左翼電影代表了當時中國最先進電影水平,國民黨宣傳部門欲振興文化事業,無能力也不願意將其趕盡殺絕。且左翼電影已成各大電影公司頂樑柱,電檢會查抄幾個攢武俠片的皮包公司不在話下,整治明星、聯華等大企業,則要觸及太多利害關係。據傳言,主管上海文教事務的潘公展就持有明星公司的股票。潘公展雖然對明星公司發了脾氣,但也只是警告他們再這樣拍就拿不到銀行貸款,沒有給予實際處罰。與張石川、鄭正秋並稱明星三巨頭的周劍雲,在聘請夏衍等人加入公司時,曾向他們交底: 「各位也許不瞭解,工部局也好,市黨部也好,只要有熟人,必要的時候 『燒點香』,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所謂 「燒香」,即行賄送禮。在雷聲大、雨點小的查禁政策下,三十年代中後期,又誕生了 《漁光曲》、 《新女性》、 《神女》、 《大路》、 《十字街頭》、 《風雲兒女》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相比之下,電檢會對國外 「辱華」影片拿出了雷霆手段。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外國電影中的華人形象大多貪婪猥瑣,鴉片、小腳、娼妓等落後符號亦被誇張放大,國民政府認為損害中華民國國際形象。派拉蒙、華納等公司均有影片被中央電檢禁映並沒收拷貝。根據賽珍珠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 《大地》,開拍前也險些被電檢會拒之門外,理由是劇本中的華人形象 「幾無一正人君子」。市場壓力下,米高梅公司不得不派代表來華,與中央電檢會達成攝制協議,同意由中方派員監督拍片,接受中方的修改意見,完成後將影片送審。為了獲得拍片權,製片廠同外國政府簽訂正式協定,這在好萊塢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金錶換得上映許可證

  抗戰勝利後,在1946年的政協會議上,中共將廢除電檢制度的議案擺在談判桌上。國民政府表面放寬文藝政策,實際非但沒有裁撤電檢會,還把電檢會設為行政院直屬機構,同時受國民黨中宣部領導。 1945年至1948年的三年中,送檢的162部國產影片中有 48部被刪剪或禁止。1948年1月,在上海 《大公報》主辦的 「國產影片出路問題座談會」上,陽翰笙說,中國電影面臨 「主要的困難是檢查制度。我們二十年來在剪刀下生活,我們往往有好作品,怕通不過檢查,自己先就忍心剪掉;有時一個電影,什麼都好,故事好,體裁好,主題好,一切都好,卻只有一樣不好,就是通不過檢查官的剪刀」。

《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1949年之前中國電影巔峰之作。該片由蔡楚生、鄭君裡編劇導演,舒繡文、白楊、陶金、上官雲珠主演。這部電影險些成了禁片。送審時, 「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等諷刺性對白,公務人員玩牌、收金條等鏡頭,便衣密探捕人、主人公弟弟打遊擊等情節都被剪掉,即使經過修剪,還是有人認為應當禁映。鄭君裡經驗豐富,趕緊給檢查官員送去花籃,花下埋伏著幾塊金錶,終於有驚無險拿到許可證,劇組人員接到喜訊抱頭痛哭。

  影片 《烏鴉與麻雀》聚焦黎明前最黑暗的社會現實,陳白塵、鄭君裡等主創特意準備了一份和諧版劇本交給電檢會,真正的劇本藏在攝影棚頂的稻草堆裡。 1949年春,解放軍逼近長江,國統區統治基本失序,電檢會形同虛設,上海警備司令部直接派人闖到 《烏鴉與麻雀》片場,沒收膠片勒令停拍。當時片子已經拍了三分之一。攝制組宣佈解散,實際晚上仍然關著門偷偷拍。堅持一個多月後,上海解放,影片順利完成,於1950年初上映。 《烏鴉與麻雀》永遠沒有拿到國民政府電檢會的許可證。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