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首功之臣皇甫嵩為何被貶為無能的將領?
平定張氏兄弟以後,皇甫嵩以左車騎將軍的名號兼任冀州牧,爵位由原來的都鄉侯升為槐裡侯,享受八千戶的租稅。在冀州牧任上,皇甫嵩考慮到朝廷與黃巾軍的激烈戰鬥給當地造成了巨大損耗,奏請免除冀州百姓一年的田租,得到皇帝批准。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紛紛傳唱這樣的歌謠:「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為官一任,能得到這樣的美名,也算此生莫大的榮耀了。但在他人看來,皇甫嵩似乎可以走得更遠一些。
曾做過信都縣令的閻忠認為,經過黃巾軍的折騰,劉家天下的實力已大不如前,況且朝廷內宦官當權,朝政混亂日甚一日,這正是改朝換代的絕好機會,而能夠完成這樁大事的人選,非皇甫嵩莫屬。他求見皇甫嵩,勸道:「將軍的機會來了,一定要抓住啊!否則,一世英名將毀於一旦。」皇甫嵩不知是真聰明還是假糊塗,一臉茫然地問道:「此話怎講?」閻忠說:「將軍掃滅黃巾,功高震主,在冀州又深得百姓愛戴,皇帝怕是容不下您啊!即便皇帝不懷疑您,他身邊的那群宦官哪個不嫉妒您,他們天天說您的壞話,皇帝要是哪天聽信了,將軍的處境肯定危險。」皇甫嵩說:「我為朝廷出生入死,對皇上忠心耿耿,我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閻忠提醒道:「此言差矣!將軍千萬不要忘記韓信的前車之鑒,當年劉、項紛爭之時,他倒向哪一方,哪一方就會勝,有人勸他順勢自立,三分天下至少可得其一,但他優柔寡斷,沒有抓住機會。結果呢?天下統一於劉姓後,因為處處受到壓制,他又後悔跟著劉氏走了。可悔之晚矣,呂後一個婦人就能置他於死地。歷史的教訓不可不細細思量。」
除了指明皇甫嵩處境之險惡,閻忠還提出了改朝換代的基本策略。他建議皇甫嵩憑借自己在軍民中建立的聲望,以冀州為根據地,傳檄天下,托名誅除宦官,進兵洛陽,奪取朝廷控制權。然後就可以假借天命,逼迫皇帝禪位給皇甫氏。但皇甫嵩似乎從未有過此種念頭,聞聽閻忠一席話,他感覺很恐怖,說道:「非常之事須待非常之勢,建立新朝代,豈是平庸之人辦得到的?我這幾年能博得些微聲名,不過是因為作戰對像乃黃巾烏合之眾而已,並不是自己的力量有多麼強大。冀州百姓雖然對我印象不錯,但我在此地時日不長,想讓他們為我賣命,恐怕是不可能的。再說普天之下皆知當今皇帝姓劉,我若起事,在名份上就是叛逆,上天也不會保佑我的。我還是忠於朝廷,恪守臣子本分比較好。即便朝中有人陷害我,最多也就是解甲歸田,我好歹還有戰功和民望流傳後世,這我就很滿足了。你說的事,大逆不道,我聽著就後怕。」皇甫嵩既然不願背叛朝廷,閻忠的處境就很微妙了,他擔心萬一陰謀洩露,自己難免腦袋搬家,於是便離開了皇甫嵩。
在冀州僅僅呆了四個月,皇甫嵩又被派往關中鎮壓以邊章、韓遂為首領的叛軍。這支叛軍來自金城郡(今甘肅、青海交界),其中夾雜著不少羌人,戰鬥力較強。他們一路東進,日益迫近三輔地區。所謂三輔,是指西漢設立的拱衛都城長安的三個行政區,分別叫做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東漢沿用了這些行政設置。由於三輔是西漢皇帝陵墓所在地,而東漢開國之君劉秀又認為自己打敗王莽是復興了漢家天下,因此,一直很注意對西漢帝陵的維護。金城叛軍逼近三輔,意味著皇家祖墳受到威脅。萬一祖墳被掘,那對皇帝來說,將會是奇恥大辱。為守住三輔,維持朝廷的面子,皇帝便又想到了皇甫嵩。不過,關中戰事進行得很不順利,遲遲未能取得突破性戰果。
前線困局持續的同時,皇甫嵩還面臨著宮廷宦官趙忠、張讓的陷害。起初征討張氏兄弟時,皇甫嵩行軍經過鄴城,看到趙忠的私家宅院規模宏大,超越了禮制規定,便上奏朝廷,予以沒收。而張讓曾向皇甫嵩索要五千萬錢,遭到拒絕。因此,兩人對皇甫嵩恨之入骨。皇甫嵩在冀州時,由於是剛剛立下大功,並且很得民心,趙忠、張讓一時還抓不到他的小辮子。待到他進入關中平叛,連續數月不能報捷,趙、張二人迅速意識到洩憤的機會來了,向漢靈帝抱怨說:「皇甫嵩顯然不能勝任,已經幾個月了,浪費了朝廷這麼大財力,絲毫沒有進展。這樣的無能之輩,應當撤職查辦!」靈帝聽信了宦官的讒言,於185年7月命令皇甫嵩還朝,還免掉他的左車騎將軍名號,降爵為都鄉侯,所享受的租稅也由原來的八千戶減為兩千戶。
短短的九個月時間裡,皇甫嵩由剿滅黃巾的首功之臣被貶為無能的將領。史書沒有明確告訴我們,皇甫嵩究竟是怎樣看待自己所遭遇的大起大落的,但際遇的轉變如此劇烈,對任何人來說都難免要經受一次巨大的心理落差,皇甫嵩的心情想必也好不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