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慈禧刨光緒生父醇親王奕譞墳地的隱情
在北京西郊的妙高峰下,有一座俗稱「七王墳」的園寢,這是清朝醇親王奕譞的塋地。據說奕譞死後多年,園寢上的一棵古樹竟被慈禧太后下令砍去。關於此事起因,要從奕譞親選園寢談起。
奕譞選定這塊風水寶地時,還不到30歲。此地泉壑幽美、層巒疊嶂,景色宜人。當時奕譞正在蔚秀園養病,有一日到西山響堂廟閒遊,該廟距妙高峰不過十里之遙,是醇王舊僕、太監王照祿、王正光修建的。他們帶著風水先生李唐和醇王一起到妙高峰勘察。李唐認為該處風水最佳,奕譞喜極,不復狐疑,一言決斷。但不久就有人謂此處不可用,奕譞另請風水先生看視,最終拿定主意,在此地修築了園寢。
為了幫助奕譞置買塋地,慈禧太后和同治帝還撥給了白銀五萬兩。對此他不禁感激涕零,特別賦詩一首,刻碑立於園寢,作為紀念。其中有「何幸平生遭際盛,聖明欽賜買山錢(原註:買山建塋,蒙慈恩聖恩賜銀五萬兩)」之句。
醇王園寢坐西朝東,前方後圓,依山順勢,步步升高。台階之上,建有碑亭、月牙河、石拱橋、享殿、寶頂。按清朝制度,王公府第、園寢應用綠、藍色琉璃瓦,而醇王碑亭卻覆以皇家專用的黃琉璃瓦。僅此一端,就顯示出醇親王身份的不同凡響。據記載,奕譞過世後,最初運輸的碑石比目前豎立在碑亭內的石碑高大許多,因過於沉重,中途無法上山,不得已留在山下,雕刻碑文後就豎在醇親王同母弟孚郡王奕譓園寢(現稱九王墳)的碑亭內,而將孚郡王園寢一塊較小的石碑運上了山。
園寢內泉水淙淙,林木茂盛。除了蒼松翠柏,在奕譞墓道前,還長著一棵古老的白果樹(銀杏樹),樹身八九人合抱,高十數丈,據說是金元時物。然而,就是這棵枝繁葉茂的古樹,竟使奕譞死後難安。
(醇親王奕譞塋地前的秀麗景色)
關於古樹被伐一事,記載最詳細的是王照的《方家園雜詠紀事》:內務府大臣英年,素講堪輿(風水),曾為慈禧太后擇定普陀峪萬年吉地。他急著想陞官,就找機會對太后獻媚說:「醇王園寢有古白果樹一株,高十餘丈,樹陰數畝,形如翠蓋,罩在墓上,按地理有帝陵之象。而且白果的白字,加於王字之上,明明是個皇字,於皇家本支不利,應請旨速伐此樹。」太后就說:「我就命你等伐之,不必告他。」「他」即指光緒帝。內務府諸臣雖領懿旨,誰也不敢輕舉妄動,於是奏聞皇帝。光緒帝不許,並且嚴厲下諭:「爾等誰敢伐此樹,請先砍我頭!」諸臣只好又去請示太后,太后態度如舊。相持月餘。一日,光緒皇帝退朝,聽太監說,太后已於黎明帶內務府人往醇王園寢。光緒帝急忙命駕出城,奔至紅山口,遙見亭亭如蓋的白果樹沒了蹤影,不禁號啕大哭。連哭二十餘里,至園,太后已去,樹身倒臥,數百人正圍著砍樹根。周圍還挖了十餘丈的深池,用千餘袋石灰沃水灌其根,以防止復生芽櫱。光緒帝默然無語,步行環繞墓三周,頓足拭淚而歸。
關於此事,在當地村民中還有種種傳言。有的說,在挖樹根時,從底下鑽出了大小蛇數百千條,蛇身大者有一尺多粗,長數丈。還有的說,庚子年間(1900)鬧義和團,就是這些蛇精轉世報仇。這些傳言以訛傳訛,顯然是無稽之談。那麼,伐樹一事究竟有沒有呢?
王照為了印證此事,曾親自去當地考察,與村夫野老談及白果樹事,各道見聞,相對唏噓。其中有一位姓王的驢夫,自述曾親自抬著小轎送光緒帝上山。
最可靠的證據,見於光緒帝的師傅、大學士翁同龢光緒二十三年(1897)五月初七日的日記,上面明確記著:
園寢有銀杏一株,金元時物,似前月廿三事,懿旨鋸去。
翁同龢落筆簡單,略去了前因,只記了後果。如果不是有了王小航等人的記載,簡直讓人摸不著頭腦。
慈禧太后為什麼對一棵白果樹心存耿耿?「風水」之說似乎有些牽強,醇王奕譞生前謹小慎微,對她不敢有絲毫冒犯,死後被追諡號曰「賢」,太后似乎沒有必要對他園寢上的一棵古樹下此狠手。所以,也有可能,這是她對親政後銳意變法、越來越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