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是怎麼死的 孫承宗墓在何處
孫承宗怎麼死的
?孫承宗的晚年過的並不順遂,清兵再次入關的時候,已經辭官的孫承宗被明思宗重新召用,雖然重新收復了些失地,但是這作用可以說是杯水車薪,依舊難掩明朝江山的頹勢。
於是孫承宗就向明思宗稱病請辭,但是朱由檢並沒有同意。孫承宗巡視松山、錦州的時候,對關內外的一些事務的一些看法都上書給明思宗,明思宗不但全部都採納了他的意見,而且還嘉賞了孫承宗。不但加封了孫承宗為太傅,而且還賞賜了蟒服錢幣等。
就在加封嘉賞之後的三個月,古屯、大凌河等城都被毀壞,孫承宗派人重新修築。無奈這個時候清軍又突然壓境,孫承宗在慌忙之中趕往了荊州,還派了些人前去救援,但是因為遼東巡撫改變了出師的日期,導致前去錦州救援的吳襄等人被清軍歲打敗。而這個時候剛剛修好的大凌河又被毀壞了,於是朝廷中的許多大臣都責怪說是孫承宗修築破舊的城池導致看了這次失敗,還說孫承宗是喪師辱國。於是孫承宗就再次以病請辭,還上書了邊關政事十六件事,但是這些建議明思宗看了之後並沒有採納。孫承宗就在高陽城住了七年,儘管明思宗多次打算召用孫承宗,都被他給拒絕了。
公元1638年的時候,清兵再次大舉壓境,十一月的時候清兵到了高陽城。孫承宗帶著全家人守城,但是這個力量簡直是螳臂當車。很快高陽城破,孫承宗全家被擒住。最後多爾袞下令把孫承宗綁在馬尾巴上給拖死了。
孫承宗墓
孫承宗是明末傑出的軍事戰略家,沒有孫承宗在明朝末年的努力,明朝的滅亡時間可能會更早一些。在當時即使孫承宗幾次力挽狂瀾,想要挽救明朝江山的頹勢,但是無奈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僅僅靠孫承宗,亦或者是袁承煥等幾個明朝末年有名的將領,都是不足夠改變當時的局面的,所以說清朝代替清朝是遲早的事情。
但是儘管如此,在明思宗幾次想召用孫承宗都被孫承宗拒絕的情況下,清兵攻打到高陽城,孫承宗依舊帶著全家老小一同抗擊敵人。但是這力量實在擋不住清兵的鐵騎,高陽城被攻陷之後,孫承宗就被清兵給抓了起來,多爾袞怎麼可能放過這個明朝的名將,於是就下令命人把他綁到馬尾上,活活把七十六歲的孫承宗給拖死了。
根據歷史的記載,這位明朝的將領最後就被葬在了現在高陽縣的西北方向二里地之外,因為清兵入關,孫承宗的墓不知道什麼時候早就被毀了,現在能看到的那一塊墓碑還是孫承宗的十二代孫子給孫承宗立的。一位愛國將領,最後連墓葬都寒磣的只剩下一塊墓碑,真實令人唏噓不已。
身處末年的人們,無論怎麼選擇都好像無法兩全。但是好在歷史會給我們一個說法,無論是好是壞,也許很多事情今天依然都不能給出一個清楚的判斷,但是相信我們的文明不斷進步,時間和後世都會給每個人一個解釋的。
明朝孫承宗
孫承宗是明朝末年傑出的軍事戰略家,而且還是曾經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孫承宗早年的時候在自己的縣裡為學生講學,後來因為常常來往邊關的緣故,因此經常和一些老兵交談,於是孫承宗有機會瞭解到了邊防的一些知識。公元1406年的時候,孫承宗考中了進士,於是開始入朝為官。
明熹宗繼位之後,孫承宗有段時間充當講官,明熹宗每天聽孫承宗講課,覺得自己深受啟發,於是就格外的關照孫承宗。後來朝中的大臣都認為孫承宗有軍事方面的才能,於是推舉孫承宗主持遼東的邊防事物,但是明熹宗不想孫承宗離開自己,於是拒絕了大臣們的請求。公元1622年的時候,清兵再次入侵,原本的兵部尚書鄭鶴鳴投降,於是明熹宗就任命孫承宗為兵部侍郎。
孫承宗上任之後,對明熹宗提出了許多建議,對明朝末年的邊防事業起到了顯著的提高作用。孫承宗知人善用,明朝末年的一干武將都是在這個時期被重用的。後來孫承宗又自請做了督師。孫承宗坐鎮遼東的四年,與天津巡撫李邦華、登萊巡撫袁可立遙相呼應,守住了一方的和平。
後來魏忠賢看孫承宗的功勞非常高,就想攀附孫承宗,就派人和孫承宗去暗示,但是孫承宗就沒說什麼。魏忠賢因此記恨孫承宗,於是就讓人在明熹宗的跟前將孫承宗的壞話,詆毀孫承宗,最後孫承宗辭官回鄉。明熹宗死後明思宗繼位,後袁崇煥私自與清兵講和,清兵有再次大舉進攻,朝中大臣都建議明思宗把孫承宗給召回,於是孫承宗再次倆挽狂瀾。但是無論如何,明朝的大勢已去,孫承宗最後稱病想辭官回家,遭到明思宗的拒絕。後來孫承宗在高陽住了七年,明思宗多次想召用他都被他決絕了。
最後清兵進攻高陽,孫承宗帶著全家人守城,城門被攻破之後全家人都被戰死,孫家百餘人在這次戰役中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