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遠抗戰的歷史原因:日本積極扶持偽蒙疆國擴張
日本侵綏的戰備
侵佔中國的內蒙古,是日本侵略者「滿蒙計畫」的一部分。日本自1933年侵佔熱河 和冀東之後就計畫建立一個類似偽滿洲國的「蒙古國 」。為此,日本將實現該目標分為三步:第一步佔領蒙東 。從九一八事變 到侵佔熱河,這一步已經實現。第二步是利用內蒙古民族分裂主義者和上層統治勢力,如德王 (德穆楚克棟魯普 )等製造「內蒙古自治運動」。自日本佔領蒙東地區之後,就加緊實施這一步。第三步,在此基礎上侵佔察哈爾 、綏遠 兩省,建立一個名為「蒙古大元帝國」或「大元共和國」的傀儡 政府。
日本侵佔綏遠,必須先佔領察哈爾。1935年初,日本製造了察東事件 。19356月,日本企圖通過簽訂秦土協定 強迫中國軍隊從察東撤出。1935年7月25日,關東軍制定了《對內蒙措施要領》的絕密文件,決定了「擴大和加強內蒙古的親日滿區域,隨著華北的進展,而使內蒙脫離中央而獨立」 的方針。1935冬,日軍借口張北 事件,指使偽軍李守信 部佔領了察北六縣和察東八旗,又在1936年2月1日成立了偽「察哈爾盟公署」。日本在察哈爾 得手之後,便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綏遠。
綏遠在內蒙西部,北接外蒙古,南界晉、陝兩省,東臨察哈爾,西接寧夏、甘肅。控制了綏遠,就構成了對華北、西北的包圍態勢,就獲得侵入華北、西北的理想通道。「從東北經察綏,西至寧夏新甘,造成封鎖中國,隔絕中俄的陣線,是某(日)方最近一二年來努力的目標」。日本通過1936年5月建立的偽「蒙古軍政府」,控制了察北和察東地區,直接威脅著平綏鐵路和晉北的大同及綏遠的包頭。
為了侵佔綏遠,日關東軍的《對內蒙措施要領》規定了從政治上對綏遠省的傅作義 進行收買的政策;如果收買難以實現時,就抓住有利時機,把他(傅作義)打倒,驅逐到山西省內 。接著,關東軍參謀長板垣征四郎 、參謀田中隆吉、天津駐屯軍司令官多田駿 、北平特務機關長松室孝良、太原特務機關長和知鷹二 等人紛紛躥到歸綏(今呼和浩特市),對傅作義威脅利誘,進行策反,聲稱傅若不與日本「攜手合作」,日本則支持德王 以「武力解決」。這一切都遭到了傅作義的拒絕。於是關東軍決定發動對綏遠的武裝進攻。
1936年5月12日,在日本關東軍的操縱下,在化德 成立了傀儡政權——蒙古軍政府。由日軍供給軍費、武器,在各機關、軍隊中配備了由日本人充任的顧問、指導官、教官。偽蒙古軍共編成2個軍、9個師,總人數在1萬人以上。第1軍軍長李守信,轄第1、第2、第3、第4師和炮兵團等,駐張北地區;第2軍軍長由德王兼任,轄第5、第6、第7、第8師和炮兵團等,駐化德。第9師為警衛師。原在綏西五原 、臨河 一帶活動的土匪頭子王英 也糾集了綏遠一帶的土匪遊雜部隊,拼湊成立了「大漢義軍」,以王英為總司令,下轄4個旅,總人數達6000人以上,駐尚義、商都。
1936年10月,關東軍制定了侵綏計畫。關東軍參謀田中隆吉 接任駐化德特務機關長,直接指揮偽軍行動。11月5日,田中隆吉召集德王、李守信 、王英等佈置攻綏計畫。決定兵分三路:李守信第1軍部署於綏東興和一帶為左翼;德王第2軍部署於綏北土木爾台以北地帶,並以偽蒙軍第7師進駐百靈廟(今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為右翼;以王英軍為主力,進攻紅格爾圖和土城子。計畫先奪紅格爾圖,然後李守信和德王部從百靈廟和興和 同時出動,會同王英部一舉攻佔歸綏市,再分兵進佔綏東集寧 和綏西包頭及河套地區。
會後王英率部離開商都向西移動;李守信率第1軍從張北移至商都,作為第二線;德王的第2軍主力佈置在尚義、化德一帶,為後援,其第7師繞經後草地進駐百靈廟,為北線作戰的主力。偽軍總兵力在1.5萬人以上。其目的是以商都和百靈廟為據點,對傅作義部取外線包圍態勢,以便南襲歸綏,西攻包頭、固陽,東攫集寧,迫使綏遠守軍退回山西。同月中旬,偽蒙軍1萬餘人和王英的「大漢義軍」5000餘人在察綏邊境和綏北集結。田中隆吉吹噓說:「『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一打就跑,我們沒費多大力量,就佔領了東北四省,建立了滿洲國 。而綏遠軍更是不中用的,可能一嚇就跑,很快就能拿下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