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服飾:隋唐時期圓領袍衫
從大量唐代遺存畫跡來觀察,圓領袍衫明顯受到北方民族的影響,整體各部位變化不大,一般為圓領、右衽,領、袖及襟處有緣邊。
隋唐時代產生了漢服的一種重要變體 - 圓領衫。圓領式樣在中國服飾歷史上很早便有出現,但一直到隋唐才開始盛行,成為官式常服。這種服裝延續了唐,五代,宋,明,並對日本,高麗等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裹帕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帕頭袍衫為尚。圓領袍衫亦稱團領袍衫,是隋唐時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的服式,當為常服。
文官衣略長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袖有寬窄之分,多隨時尚而變異,也有加襴、褾者,其某些款式延至宋明。服色上有嚴格規定,據《唐音癸簽》記:「唐百官服色,視階官之品。」這與前幾代只是祭服規定服式服色之說有所不同。隋與唐初,尚黃但不禁黃,土庶均可服,據唐代魏徵等人撰的《隋書·禮儀志》載:「百官常服,同於匹庶,皆著黃袍,出入殿省。高祖朝服亦如之,唯帶加十三環,以為差異。」而後,「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
「黃袍加身」作為帝王登極的象徵一直延續至清王朝滅亡,長達一千餘年,以致黃色作為非皇帝莫屬的御用色的習尚對中國人民社會文化意識起到相當強的制約作用。貞觀四年(630年)和上元元年(674年)兩次下詔頒布服色並佩飾的規定,第二次較前更為詳細,即:「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帶十三銙;四品服深緋,金帶十一銙;五品服淺緋,金帶十跨;六品服深綠,銀帶九挎;七品服淺綠,銀帶九銙,八品服深青,瑜石帶九銙,九品服淺青,瑜石帶九銙,庶人服黃,銅鐵帶七銙。」
在服黃有禁初期,對庶人還不甚嚴格,《隋書·禮儀志》載:「大業六年詔,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唐規定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卑服納、絁、布,色用黃、白,庶人服白,但不禁服黃,後因洛陽尉柳延服黃衣夜行,被部人所毆,故一律不得服黃。」從此服黃之禁更為徹底了。一般士人未進仕途者,以白袍為主,曾有「袍如爛銀文如錦」之句,《唐音癸簽》也載:「舉子麻衣通刺稱鄉貢。」
袍服花紋,初多為暗花,如大科綾羅、小科綾羅、絲布交梭釧綾、龜甲雙巨十花綾、絲布雜綾等。至武則天時,賜文武官員袍繡對獅、麒麟、對虎、豹、鷹、雁等真實動物或神禽瑞獸紋飾,此舉導致了明清官服上補子的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