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服飾:明代皇帝金冠 | 陽光歷史

 

A-A+

明朝服飾:明代皇帝金冠

2017年04月29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347 次

  烏紗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樣式與烏紗帽基本相同,惟獨左右二角折之向上,豎於紗帽之後。這種冠帽的形制,在南薰殿舊藏的歷代帝王像中,描繪得非常細緻。

  本圖為北京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朱翊鈞陪葬之冠。又稱翼善金冠。

  1956年,定陵地下宮殿厚重的大門緩緩開啟,在金碧輝煌的地下宮殿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一頂萬曆皇帝的金冠——翼善金冠。目前,這頂工藝水平精湛的金冠珍藏在明十三陵定陵博物館中,並當之無愧地被稱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這頂金冠重826克,高24厘米,直徑17.5厘米。據專家介紹,此冠雖只屬於皇帝常服冠戴,但其製作工藝技巧卻已登峰造極,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縱觀這個冠體,竟然找不到一個接頭,一個焊點。

明代萬曆金冠

  翼善冠分為「前屋」、「後山」和「金折角」三個部分,通體為極其精緻的金絲編織。其前屋部分,以518根0.2毫米細的金絲編成「燈籠空兒」花紋。由於當時的工匠技藝純熟,所編花紋不僅空當均勻,疏密一致,而且無接頭、無斷絲,看不到來龍去脈,有如羅紗、蟬翼輕盈透明。在半圓形的帽山上,立著兩片狀似兔耳朵的金絲網片,一顆太陽狀的明珠高懸在兩耳之間,兩條金色的行龍足登帽山,正面昂首眺望明珠。

  後山與折角也全用金絲編成,編織形式同前屋。後山部分組裝有二龍戲珠圖案的金飾件,其中二龍的頭、爪、背鰭和二龍之間的火珠,全部採用陽鏨工藝進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龍身、龍腿等部位則採用傳統的掐絲、壘絲、碼絲工藝進行製作,每個鱗片均以金絲搓擰成的花絲製成,碼焊成形。由於工匠焊接時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如此複雜的圖案裝飾,卻不露絲毫焊口痕跡。這樣絕妙的技藝令專家學者歎為觀止。

  對於這頂極為珍貴的翼善冠,專家的評價是:「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縷織工藝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