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錯了人的謀士荀彧:拼盡一生助曹操卻下場淒涼
荀彧在曹操手下發揮的作用,與諸葛亮在劉備手下發揮的作用類似,而歷史聲名,卻遠不及諸葛亮。主要是劉備早喪,給諸葛亮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諸葛亮是以謀臣的名義行霸主之事,所以易中天說三國英雄是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二人身份不同,很難全面比較。但從謀臣的角度講,荀彧絕對堪稱第一。
荀彧捨強大的袁紹而屈就弱小的曹操,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也」,可以看出曹操對荀彧的認同。
在戰略上,他給曹操指明方向。在漢獻帝落難時勸曹操救駕,「奉天子以令不臣」,讓曹操佔了政治先機。陶謙死後,曹操欲取徐州,荀彧提出深根固本制天下的戰略,先定兗州,後破張繡,東擒呂布,定徐州,北抗袁紹。及至官渡大戰勝利,曹操欲移師南征劉表,又是荀彧指出「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若「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統一北方後,曹操南征劉表,也是採用的荀彧的「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的策略,摧枯拉朽,一戰定荊州。
其次,在戰役上,他給曹操坐鎮後方。曹操出戰,留荀彧坐鎮本營,既是態度上的信任,也是能力上的肯定。曹操征陶謙,留荀彧坐鎮兗州,張邈、陳宮密謀反,潛迎呂布,向荀彧討要軍糧。荀彧「勒兵設備,馳召東郡太守夏侯惇」,又隻身入豫州刺史郭貢大營,「貢見彧無懼意,謂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與程昱遊說范、東阿、保全三城,給曹操保留了根據地。後來曹操出戰,荀彧必留守,協調各方關係,足衣足食,勞苦功高。
第三,在隊伍上,他給曹操收羅人才。曹操因出身宦官家庭而不被士族看重。荀氏家族可是有名望的,不過荀彧卻沒有士人那般迂腐,在認定袁紹無所作為之後毅然投奔曹操。而自從他來之後,曹操的人氣急劇攀升,加上曹操的「唯才是舉」政策,一時間謀臣如雲,猛將如虎。
就這樣,在本質上和理想目標上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在一起合作了21年,取得了統一北方、三分天下的輝煌成就。在合作的過程中,兩人攜手同心,一起攻堅克難。本應結下深厚情誼,然而曹操對荀彧卻看不出有什麼感情,尤其是賜死荀彧時十分決絕。其實荀彧的德才,依然是曹操所需要的。荀彧死後曹操發動的戰爭大多以失敗告終。
荀彧的悲劇就在於他跟了一個和他無法成為朋友的領導,他們在公事上相得益彰,但在私人交流上卻格格不入。荀彧認為每個人都像他那樣忠於漢室,一心為國分憂,不考慮個人利益,因此採用了輔助曹操的方法,來實現自己報國的志向。而曹操始終認為人與人之間是利用關係,即便對荀彧這樣一個輔佐他20多年的老部下,居功至偉,也絲毫不留情面,確實也展現了奸雄的本色了。兩人的是非恩怨,難以評判,也許只是印證了「善良的人總是覺得別人也善良,奸詐的人總是覺得別人也奸詐」這樣一句俗話!可以算是典型的以己度人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