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武則天的周朝沒有進入正史?武周怎麼滅亡的 | 陽光歷史

 

A-A+

為何武則天的周朝沒有進入正史?武周怎麼滅亡的

2017年05月18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16 次

  一 為什麼在唐朝中的周朝沒有進入正史?

  自唐載初元年九月(690年)自號「聖母神皇」的武則天革「唐」命,改國號為「周」,到長安四年(705年)15年,也就是武則天在位時間——武則天創建武周政權。

  在中國封建社會裡,男性的皇帝家天下,只可能存在一家一姓的政權,像唐朝就是李姓的李唐政權。武則天改「唐」為「周」,這個周朝照例應是武姓的武周政權。但武則天不是男性,而是從唐朝的皇后、皇太后變成周朝皇帝的,她的親生兒子姓李不姓武,姓武的最親不過是她的內侄。讓姓武的內侄做繼承人建立清一色的武氏政權呢,還是依舊叫姓李的親兒子做繼承人讓李氏政權延續下去?這一點讓女皇帝遇到了無前例可援的新問題。

  武氏家族當然希望武則天把本家族的人作為繼承人。這看上去也滿有理由:武則天費盡心計實現了改「唐」為「周」的目的,皇帝位置日後不傳給姓武的豈非前功盡棄?但另一些大臣卻不這麼主張,他們替武則天本人打算,認為傳姓武的內侄不如傳姓李的兒子。《通鑒》卷206聖歷元年(698年)二月記載狄仁傑曾這樣地勸說武則天:

  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繼承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原來古人迷信,認為人死後要變成鬼,而鬼還得有人祭祀,讓鬼吃血腥的東西,叫做「血食」,否則鬼餓起肚子來也不好受。但古人又認為,只有親兒子、親子孫的祭祀,鬼才能享用。譬如武則天,讓自己的親兒子繼承做皇帝,那她就能以先妣的身份,名正言順地進李家的太廟享用血食。否則,讓武家的內侄繼承做皇帝,那武則天作為皇帝的姑媽可進不了武家的太廟,她死後就有不得血食做餓鬼的危險。所以,作為親信大臣的狄仁傑要這麼勸說武則天。另兩位曾受武則天寵信的臣子李昭德、吉頊,也都這麼向她勸說。武則天儘管十分厲害,可總是個封建社會裡的人物,頭腦裡擺不脫那套迷信貨色,在做了現實生活裡的皇帝之後,還不得不考慮到身後能否血食的大問題。於是採取了一個折衷的、合二而一的辦法,即皇帝位置還是傳給姓李的親兒子,而實權則由武家的內侄來掌握,形成了一個畸形的「李武政權」。

  具體的揩施有這麼一些:(1)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生有四個兒子,老大李弘、老二李賢都死了,老三李顯即唐中宗,在高宗死後做過兩個月皇帝,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改立老四李旦即唐睿宗做皇帝。武則天自己稱帝后,把李旦降稱「皇嗣」,到聖歷元年九月實行建立「李武政權」的新措施,把李顯召回來重新做繼承人皇太子,封李旦為相王。(2)武則天稱帝后便封內侄武承嗣為魏王,內侄武三思為梁王,還有十二個堂內侄都封為郡王。武則天先叫魏王武承嗣任文昌左相同鳳閣鸞台三品兼知內史事,也就是做宰相。武承嗣因爭當皇太子失寵罷相死去後,又叫梁王武三思檢校內史做宰相,讓武家的代表人物把持中樞實權不放。(3)武則天讓武、李兩家繼續聯姻,叫堂內侄武攸暨娶武則天的親女兒太平公主,武三思的兒子、也就是武則天的內侄孫武崇訓娶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武承嗣的兒子、也就是武則天的內侄孫武延基娶李顯的女兒永泰公主,內侄武承業的兒子、也就是武則天的內侄孫武延暉娶李顯的女兒新都公主,有意識地把武、李兩家融合成一體。(4)武則天還怕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和武三思、武攸暨等關係弄不好,叫他們「立誓文於明堂」,也就是叫他們發誓合作下去。

  原來古人迷信,認為人死後要變成鬼,而鬼還得有人祭祀,讓鬼吃血腥的東西,叫做「血食」,否則鬼餓起肚子來也不好受。但古人又認為,只有親兒子、親子孫的祭祀,鬼才能享用。譬如武則天,讓自己的親兒子繼承做皇帝,那她就能以先妣的身份,名正言順地進李家的太廟享用血食。否則,讓武家的內侄繼承做皇帝,那武則天作為皇帝的姑媽可進不了武家的太廟,她死後就有不得血食做餓鬼的危險。所以,作為親信大臣的狄仁傑要這麼勸說武則天。另兩位曾受武則天寵信的臣子李昭德、吉頊,也都這麼向她勸說。武則天儘管十分厲害,可總是個封建社會裡的人物,頭腦裡擺不脫那套迷信貨色,在做了現實生活裡的皇帝之後,還不得不考慮到身後能否血食的大問題。於是採取了一個折衷的、合二而一的辦法,即皇帝位置還是傳給姓李的親兒子,而實權則由武家的內侄來掌握,形成了一個畸形的「李武政權」。

  具體的揩施有這麼一些:(1)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生有四個兒子,老大李弘、老二李賢都死了,老三李顯即唐中宗,在高宗死後做過兩個月皇帝,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改立老四李旦即唐睿宗做皇帝。武則天自己稱帝后,把李旦降稱「皇嗣」,到聖歷元年九月實行建立「李武政權」的新措施,把李顯召回來重新做繼承人皇太子,封李旦為相王。(2)武則天稱帝后便封內侄武承嗣為魏王,內侄武三思為梁王,還有十二個堂內侄都封為郡王。武則天先叫魏王武承嗣任文昌左相同鳳閣鸞台三品兼知內史事,也就是做宰相。武承嗣因爭當皇太子失寵罷相死去後,又叫梁王武三思檢校內史做宰相,讓武家的代表人物把持中樞實權不放。(3)武則天讓武、李兩家繼續聯姻,叫堂內侄武攸暨娶武則天的親女兒太平公主,武三思的兒子、也就是武則天的內侄孫武崇訓娶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武承嗣的兒子、也就是武則天的內侄孫武延基娶李顯的女兒永泰公主,內侄武承業的兒子、也就是武則天的內侄孫武延暉娶李顯的女兒新都公主,有意識地把武、李兩家融合成一體。(4)武則天還怕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和武三思、武攸暨等關係弄不好,叫他們「立誓文於明堂」,也就是叫他們發誓合作下去。

  二 張柬之發動宮廷政變

  神龍元年(705)正月,守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張柬之、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崔元?、禁軍長官左羽林將軍桓彥范、右羽林將軍敬暉、司刑少卿兼知相王府司馬事袁恕己等利用禁軍發動宮廷政變,逼武則天下台,立皇太子李顯為皇帝。武則天於當年十一月去世。這是不是表明「李武政權」的破裂?不是的,因為這次政變的矛頭本來不是針對武則天,而是針對武則天的兩個男寵張易之、張昌宗的。

  封建社會裡男皇帝有大群的后妃,女皇帝來個把男寵本來不值得大驚小怪。武則天早先的一名男寵、出身下層社會的薛懷義,儘管作惡多端,但不影響政治大局,被武則天玩厭後縊殺了事。這時的張易之、張昌宗可不一樣了,他倆是高宗時宰相張行成的族孫,世家大族出身,政治活動能量遠非薛懷義之流可比擬。據《舊唐書》卷87張易之、張昌宗傳記載,神龍元年正月政變後,「坐二張竄逐」的就有「朝官房融、崔神慶、崔融、李嶠、宋之問、杜審言、沈佺期、閻朝隱等……凡數十人」,此外親附二張有據可查的還有李迥秀、楊再思、蘇味道、韋承慶、韋嗣立和吉頊,其中李迥秀、楊再思、蘇味道、李嶠、韋承慶、韋嗣立、房融在這個時期還都充任過宰相,足見二張在「李武政權」之外已形成了另一股勢力。這股勢力形成後便很快地和李、武兩家發生矛盾。神龍元年政變的前四年大足元年(701),武則天的內侄孫兼孫女婿武延基、武延基妻兼武則天的孫女兒永泰公主、武則天的孫兒邵王李重潤(平反後追贈為懿德太子的那一位)在一起議論二張,事情洩漏出去,張易之向武則天控訴,武則天便勒令武延墓、永泰公主、李重潤統統自殺。過了兩年即長安三年(703)九月,二張又誣告宰相魏元忠和司禮丞高戩,把他們流放到嶺南,而這個高戩又正是武則天女兒「太平公主之所愛」。這都說明二張這股勢力已一再危害「李武政權」的成員。「李武政權」為自身打算,怎能不來個反攻?神龍元年正月的政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試看《舊唐書》卷109李多祚傳所說:

  張柬之將誅張易之兄弟,引多祚將籌其事,謂曰:「將軍在北門幾年?」曰:「三十年矣。」柬之曰:「將軍擊鐘鼎食,金章紫綬,貴寵當代,位極武臣,豈非大帝(高宗李治)之恩乎?」曰:「然。」又曰:「將軍既感大帝殊澤,能有報乎?大帝之子見在東宮,逆豎張易之兄弟擅權,朝夕危逼。宗社之重,於將軍,誠能報恩,正屬今日。」多祚……遂與柬之等定謀誅易之兄弟。可見政變的本來目的是要剪除二張。而政變的參加者據記載有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武三思,包括了李、武兩家全體頭面人物,在力量對比上佔了優勢。因此,張柬之等樂於發動,禁軍首腦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樂於參加,而政變也就順利地成功。

  至於逼武則天下台,則並不是這次政變的本來目的。因為李顯被武則天迎回當上皇太子後,進一步繼位當皇帝已是題中應有之義。何況此時武則天已是82歲的高齡,還得了重病,住在寢宮裡整月不和宰相見面,眼看過不了多久就將駕崩。只要除掉二張這個危險因素,李顯很快就平穩地即帝位,何必對武則天動用武力?這樣不僅會背上威逼生母的惡名,而且還容易引起武氏家族的疑忌。張柬之等在殺掉二張後乘勢威逼武則天下台,讓李顯立即做皇帝,實在是貪擁立之功,想使自己也形成一股新勢力。而唐代在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高宗李治剪除之後,多年來沒有再出現過宰相左右中樞政局的事情。現在張柬之等硬要這麼幹,自非「李武政權」之所能容忍。這年五月,張柬之等五人便以封王為名被罷掉宰相職務;第二年統統被貶逐去南方,終於被殺害。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