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第一任頭曼單于:鳴鏑弒父故事的悲劇配角
匈奴單于。當政時轄地東與東胡、南與秦、西與月氏為鄰。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派蒙恬進取河南地,頭曼率部屬北徙,秦末邊防鬆弛,頭曼又悄悄南進。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被其子冒頓所殺。
名稱來源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頭曼」這個名字可能和蒙古語''tumen''「一萬」有關,本來不是人名而是軍銜(「率領一萬大軍的將軍」)。但是,這假設頗有爭議,因為在中古漢語裡,「頭」字的聲母是定母,屬於全濁音,和蒙古語的清聲母t-不相符。
業績
匈奴的興起,是匈奴國家的創立者頭曼統治的結果,《史記·匈奴列傳》載:「當是之時,東胡強而月氏盛,匈奴單于曰頭曼。」說明頭曼是首稱單于者。另據《漢書·匈奴傳》,單于姓攣鞮氏,匈奴人稱之為「撐犁孤塗單于」。所謂「撐犁」,意謂「天」;「孤塗」,意謂「子」:「單于」,意謂「廣大」。「撐犁孤塗單于」,直譯即「天之子」,意謂「天宇之下的偉大首領」。充分反映了氏族部落制度已完全為國家所取代,而氏族部落首領也已轉變為國家至高無上的領袖的事實。不言而喻,頭曼統治時期的匈奴社會,正是原始社會趨向瓦解,奴隸制度形成的時代。因而國家機構的建立,正是適應這種需要而產生的。它是匈奴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頭曼統治時,匈奴雖然已發展成為一支強大的政治、軍事勢力,但由於舊的所有制關係還沒有完全消失,而新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發展又很不完善,加上「東胡強而月氏盛」,中原地區又處於強大的秦王朝統治之下,因此,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匈奴勢力一直被局限在陰山至河套以北一帶。及冒頓繼位後,始有較大發展,並迅速走向鼎盛。
繼承人
冒頓是頭曼長子,初被質於月氏。頭曼愛其異母弟,曾陰謀借月氏之手殺之。冒頓得悉,盜取月氏善馬逃回。他的英勇行動,使頭曼受到感動,遂授之為「萬騎長」。冒頓為洗雪前恥,刻苦練習騎射,嚴格訓練士卒,於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殺死頭曼,自立為單于。
相關故事
鳴鏑弒父匈奴頭曼單于為了達到廢冒頓而另立後娶閼氏之子的目的,想到了一個在他看來絕妙的辦法:派冒頓作為匈奴使節出使月氏國。出使月氏怎麼能達到頭曼單于除掉冒頓的目的呢?原來,匈奴和月氏的關係一向不是很好,時有衝突發生,為了雙方能和平相處,於是約定互相派出使節(一般都是各自的太子)作為人質,從而實現「井水不犯河水,你若不守規矩,我就殺了你的接班人」。
頭曼要的就是月氏替自己除掉冒頓,好另立接班人。於是,冒頓前腳剛到月氏國,頭曼單于就悍然出兵攻打月氏國。為了另立接班人,可見頭曼單于下了多大的決心,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下得去如此狠手。
得到匈奴攻打月氏的消息
冒頓明白了父親的意圖,痛心到了極點。危急關頭,冒頓迅速偷了一匹馬連夜逃回了匈奴,撿回了一條命。
眼看這個兒子竟然如此命大,這樣都死不了,頭曼單于的殺心也不是那麼重了,相反,還從心裡對這個機智過人的兒子頗有幾分欣賞。於是,頭曼單于封冒頓為萬戶長,並撥出10000名騎兵供他調遣。
頭曼單于萬萬沒有想到,正是這10000名騎兵,最終將會要了自己的老命。
頭曼單于對冒頓另眼相看了,並不代表冒頓也對自己的父親既往不咎了,相反,從他得知父親想假月氏之手殺掉自己的那一刻起,他對自己的父親就只剩下仇恨了,而且是不共戴天的仇恨。
得到10000名騎兵的冒頓並沒有馬上對自己的父親動手,因為他知道此時時機還不成熟,這支騎兵隊伍並不絕對聽命於自己,而身為單于的父親手上的兵力何止10倍於自己,此時動手無異於自尋死路,為了讓這支騎兵隊伍完全忠於自己,冒頓決定用自己的方法來調教他們。
為此,冒頓發明了一種響箭,這是一種特殊的箭,名字叫「鳴鏑」,也就是射出去之後會發出鳴響的箭。接著,他對手下騎兵們下達了這樣的命令: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
幾天之後,冒頓召集騎兵們外出打獵,實際上是第一次對騎兵們進行調教。看準一頭野豬,冒頓拉弓放箭,射出了鳴鏑。有的騎兵把冒頓幾天前的命令忘記了,呆呆地坐在馬上沒有任何反應,冒頓當即下令把這些沒有射箭的騎兵統統殺掉。
過了幾天,冒頓又把騎兵們召集了起來,進行第二次調教,這次不是打獵,冒頓把鳴鏑射向了自己心愛的座騎。機靈的騎兵眼疾手快,跟著冒頓就拉弓放箭。
更機靈的騎兵想,射殺了冒頓心愛的馬,如果他追究起來,那不就慘了?就在他們這麼想的時候,冒頓的馬刀也就架在了他們脖子上了。
又過了幾天,騎兵們再一次被集合起來,他們不知道,這是冒頓對他們的一次殘酷的調教,是對他們人性的挑戰——冒頓把鳴鏑對準了自己最寵愛的妻子。
經過前兩次的教訓,很多人學乖了,緊跟著冒頓把箭射向了這個可憐的的女人。
當然,也還是有一些騎兵知道野豬和馬畢竟都是動物,而現在面對的卻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且是冒頓最心愛的女人,於是,他們遲疑了,於是,他們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經過了這一次最殘酷的調教,剩下的騎兵都惟冒頓命是從了。但是,以上的目標都不是冒頓的最終目標,他的最終目標是自己的父親——頭曼單于。
為了解決自己的最終目標,實現自己的最終目的,冒頓又一次把鳴鏑射向了頭曼單于的座騎。
對騎兵們來說,如果說這只是一匹馬,那是不對的。在他們眼裡,這是一匹好馬,而且是直接領導(冒頓)的最高領導(頭曼)的好馬!直接領導的東西,直接領導自然可以作出處理決定,但是最高領導的東西,直接領導就不一定有權力作出處理決定了。
射,最高領導那關過不去;不射,直接領導這關過不去。
射?還是不射?這真是個艱難的抉擇!
冒頓已經射出了第一箭,經過短暫的思想鬥爭,同時結合前三次經歷,大多數騎兵還是把箭射到了頭曼單于的座騎,少數人還是在遲疑的時候一如既往地做了冒頓的刀下鬼。
經過這四次的調教,冒頓得出了一個正確的結論——剩下的騎兵已經完全聽命於自己了。於是,他又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抬起了手中的鳴鏑,把目標指向了自己的最終目標——自己的父親——頭曼單于。
公元前203年,趁頭曼單于外出打獵的時候,冒頓帶著手下騎兵隨行,這正是解決最終目標的最佳時機!冒頓又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射出了鳴鏑,目標——頭曼單于。
經過那麼多次的調教,騎兵們都學得聰明了,全部把手中的箭射向了最高領導,轉眼間,頭曼單于就被射成了刺蝟。
頭曼單于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死在了自己的兒子手中,而且殺自己的「刀」(10000名騎兵)還是自己親自送給他的。
殺了頭曼單于,冒頓當即把差點讓自己丟了性命的罪魁禍首——閼氏和閼氏之子也一起殺掉了。
手中的鳴鏑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這是一支死亡之箭,冒頓將它折斷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