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蜀國的人事關係:趙雲極可能是諸葛亮的人
1、劉備與諸葛亮在權力上的內在衝突
誰是誰的人,或者誰(上面、背後)有沒有人,大約是一種中國式的說法。中國人是講「人事」、論關係的,這種人事關係往往遊離於體制之外(或曰體制之下),卻又往往在暗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似乎三國人物也不例外。說趙雲極可能是諸葛亮的人,是相對於劉備來說的。從體制上說,趙雲、諸葛亮都是劉備的人,但諸葛亮在劉備陣營內部又是可以自立山頭的(劉備死之前是這樣,劉備死後諸葛亮就成「大山頭」了)。劉備入蜀時「破格」提拔了魏延,劉備死後,魏延卻受到了諸葛亮的排擠;劉備生前告訴諸葛亮,馬謖其人言過其實,不可重用,結果諸葛亮偏要重用馬謖,我們暫不考慮諸葛亮這回為什麼還沒劉備高明,我只想說,劉備和諸葛亮在用人上是有分歧的,因此也就有了各自的人。
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斷,劉備與諸葛亮在權力上是有內在衝突的。劉備作為君主,自然希望手下的人聰明能幹,但劉備又不願讓手下的人功高蓋主,特別是善於權謀的人。諸葛亮便是讓劉備感到矛盾的一位。劉備陣營裡,智謀之士稀缺(不像曹操那樣,頂級謀士一大群),所以在劉備陣營中,智謀之士的地位就因稀缺變得異常突出,也就是說,諸葛亮的地位異常突出。例如劉備攻取成都、奪得益州時,留在荊州的關羽聽說馬超也歸降了劉備,便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人品才幹可以和誰相提並論,諸葛亮回信答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三國誌 關羽傳》)。意思是說,馬超是個大才,不及關公你這個絕世之才。關羽看了回信後大悅,「以示賓客」。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狂傲的關羽是多麼看重諸葛亮對自己的評價。換句話說,只有諸葛亮在關羽心中的地位很高,關羽才會如此在乎諸葛亮的評價。
連關羽都如此崇敬諸葛亮,是讓劉備很頭疼的事。諸葛亮讓劉備頭疼,還在於他比劉備年輕二十歲,劉備不僅要考慮他與諸葛亮誰說了算,更頭疼將來他那個不成器的阿斗與諸葛亮誰說了算。於是,劉備入蜀其間,似是有意地牢牢控制了「人事權」,不僅大肆破格任用魏延、黃忠等隨同入蜀的人,還特別重用法正、李嚴等原蜀中智士。攻打漢中時,劉備親自掛帥,法正為主謀、黃忠任主將,諸葛亮只是留在成都看家,同時兼任「後勤部長」。
劉備親手提拔的人,將來一般來說也是阿斗的人,至少不是諸葛亮的人,劉備可以接受他或將來阿斗下面有許多「小山頭」,但要盡量避免出現「大山頭」。諸葛亮似乎也明白了這一點,來日方長的他選擇了韜晦之策,不幹出風頭的事了。比如法正因受劉備推崇,專橫起來,大肆排斥異己,打擊報復與其有過節的人,有人向諸葛亮報告,想通過諸葛亮向劉備進言,壓一壓法正的威風,諸葛亮表了一番法正的功績,無奈的迴避了這個問題(請注意,我不是說劉備把諸葛亮明確列為敵手了,而是說兩人是在『自己人』內部進行著微妙的權謀遊戲)。
連關羽都如此崇敬諸葛亮,是讓劉備很頭疼的事。諸葛亮讓劉備頭疼,還在於他比劉備年輕二十歲,劉備不僅要考慮他與諸葛亮誰說了算,更頭疼將來他那個不成器的阿斗與諸葛亮誰說了算。於是,劉備入蜀其間,似是有意地牢牢控制了「人事權」,不僅大肆破格任用魏延、黃忠等隨同入蜀的人,還特別重用法正、李嚴等原蜀中智士。攻打漢中時,劉備親自掛帥,法正為主謀、黃忠任主將,諸葛亮只是留在成都看家,同時兼任「後勤部長」。
劉備親手提拔的人,將來一般來說也是阿斗的人,至少不是諸葛亮的人,劉備可以接受他或將來阿斗下面有許多「小山頭」,但要盡量避免出現「大山頭」。諸葛亮似乎也明白了這一點,來日方長的他選擇了韜晦之策,不幹出風頭的事了。比如法正因受劉備推崇,專橫起來,大肆排斥異己,打擊報復與其有過節的人,有人向諸葛亮報告,想通過諸葛亮向劉備進言,壓一壓法正的威風,諸葛亮表了一番法正的功績,無奈的迴避了這個問題(請注意,我不是說劉備把諸葛亮明確列為敵手了,而是說兩人是在『自己人』內部進行著微妙的權謀遊戲)。
2、劉備對趙雲的忽視與趙雲靠近諸葛亮的可能
再回到趙雲。我曾在《趙雲真相》一帖中說過,歷史上趙雲在劉備集團的地位,遠沒有《三國演義》中的那麼高。趙雲是劉備創業初期入伙的,有一定「元老」的資格,但趙雲一直不是劉備軍事上的主力。趙雲不被劉備重用,除了本人才幹可能不夠突出外,還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劉備的「元老派」中,趙雲的資歷自然比不得關、張,所以劉備事業前期的大事就要由關、張負責了(關、張中又以關羽之權為重),劉備把趙雲放在身邊當衛士長了。劉備的「生意」逐步做大時,要為新加入者提供上進的機會,所以趙雲還是沒機會。另一方面,劉備要從老家底中提拔人才,一般是為阿斗準備的,所以要提拔年輕的一代(如魏延),趙雲與劉備、關、張基本是同一時代的人,所以也就不列為重點培養對象了。
正史上可見明確記載劉備生前趙雲獨擋一面的一次成規模軍事行動,是和張飛一起跟隨諸葛亮入蜀支援劉備時,「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三國誌 趙雲傳》),這次行動還是諸葛亮派遣的。與劉備會師後,趙雲又成「板凳隊員」了(這期間大出風頭的是黃忠和魏延)。倒是諸葛亮主政期間,趙雲在諸葛亮北伐中「上場」的機會多了些。趙雲後來的上場可能有「蜀中無大將」的原因,但我想諸葛亮比較器重趙雲,才是主要原因,如果不是趙雲此時上了歲數,可能還會有更大的發展。趙雲也不會是個完全甘心平庸的人,從上述諸葛亮先後對趙雲的重用來看,趙雲有意無意向這位連關羽也崇敬的年輕人身邊靠靠,或走走門子,都是符合邏輯的。
3、趙雲極可能兩次充當諸葛亮的代言人
我說趙雲極可能是諸葛亮的人,不是光看上述「表面現象」(我是以磚家的標準要求自己的),而是還有更深層的推理。趙雲的生平中有兩個重要的「光輝時刻」(至少一般讀史者是這麼認為的),一是劉備占成都,得益州時,當時有人提議把成都的好房產和城外的好田地分賜給有功的諸將(可能這種意見當時很盛),趙雲明確提出反對,認為應該讓益州人民安居樂業,劉備採納了趙雲的意見;二是孫權襲荊州殺關羽後,劉備要興兵討伐孫權,趙雲又明確提出反對,認為國賊是姓曹的,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滅曹魏上,這次劉備不聽趙雲的,結果落了個一敗塗地。這兩件事均見於《三國誌》裴注引的《雲別傳》,雖算不上正史,但後世讀史者一般認為可信度高,由此趙雲正直、持重的品格很受後世稱讚。
我認為,趙雲的這兩次「發言」首先說是他個人意願的表達,同時極有可能是諸葛亮指使的,因為趙雲的「發言」正是諸葛亮想說又不好說的話。如果偶爾一次算碰巧的話,兩次都碰巧就不能不容許我來一番推理了。也就是說,我認為趙雲充當了諸葛亮的「代言人」的角色。先說第一次,劉備入成都,確實有點兒鄉下人打進大城市的勁頭(像明末的李自成那樣)。據說劉備圍攻成都時,為了追求「重賞之下有勇夫」的效果,曾向眾兵將許諾,「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三國誌 劉巴傳》裴注引《零陵先賢傳》)。軍隊進成都後,「皆捨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兵器都不要了,都急著找財寶去了。當時要分城中房產和城外良田的意願,就是在這種狀況下產生的。
3、趙雲極可能兩次充當諸葛亮的代言人
我說趙雲極可能是諸葛亮的人,不是光看上述「表面現象」(我是以磚家的標準要求自己的),而是還有更深層的推理。趙雲的生平中有兩個重要的「光輝時刻」(至少一般讀史者是這麼認為的),一是劉備占成都,得益州時,當時有人提議把成都的好房產和城外的好田地分賜給有功的諸將(可能這種意見當時很盛),趙雲明確提出反對,認為應該讓益州人民安居樂業,劉備採納了趙雲的意見;二是孫權襲荊州殺關羽後,劉備要興兵討伐孫權,趙雲又明確提出反對,認為國賊是姓曹的,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滅曹魏上,這次劉備不聽趙雲的,結果落了個一敗塗地。這兩件事均見於《三國誌》裴注引的《雲別傳》,雖算不上正史,但後世讀史者一般認為可信度高,由此趙雲正直、持重的品格很受後世稱讚。
我認為,趙雲的這兩次「發言」首先說是他個人意願的表達,同時極有可能是諸葛亮指使的,因為趙雲的「發言」正是諸葛亮想說又不好說的話。如果偶爾一次算碰巧的話,兩次都碰巧就不能不容許我來一番推理了。也就是說,我認為趙雲充當了諸葛亮的「代言人」的角色。先說第一次,劉備入成都,確實有點兒鄉下人打進大城市的勁頭(像明末的李自成那樣)。據說劉備圍攻成都時,為了追求「重賞之下有勇夫」的效果,曾向眾兵將許諾,「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三國誌 劉巴傳》裴注引《零陵先賢傳》)。軍隊進成都後,「皆捨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兵器都不要了,都急著找財寶去了。當時要分城中房產和城外良田的意願,就是在這種狀況下產生的。
我想對於這種粗野的行為,最看不慣的應該是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文化修養高,心裡有更大的事,自然會對貪戀錢財,以至破壞「軍民團結」的事反感。趙雲可能也看不慣,但諸葛亮的這種感覺應該會更強烈一些。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親自「發言」呢?上面不是說了嘛,他要韜光養晦,避免出風頭、或與劉備發生正面衝突,如對法正的專橫便採取了避讓的態度。趙雲則不然。趙雲長期擔任劉備的衛士長,與劉備私交應該不錯(至少是很熟),再加上趙雲地位不高、權勢不重,說話自然可以隨意些,不易引起劉備的猜忌。所以諸葛亮委託趙雲發言,是比較合適的。
如說趙雲的第一次發言是受諸葛亮指使的判斷中推測的成份大一些,那麼他笫二次發言阻止劉備討伐孫權是受諸葛亮指使的可能性就大多了(並且兩次可能加一塊可能性就更大了)。大家知道,聯吳伐魏是諸葛亮的「專利」。劉備入蜀後,基本上也是按照諸葛亮的這個戰略佈局的(如關羽伐魏即是如此,關羽沒和孫權搞好關係那是他個人的事),不想孫權抄了關羽的後院,讓劉備失去了半壁江山,這下諸葛亮聯吳伐魏的方針基本上破產了。但從諸葛亮主政後的表現來看,他還是堅持這一戰略規劃的。也就是說,諸葛亮此時從戰略上仍然堅持反對與孫權翻臉,只是眼下吃了大虧,諸葛亮好沒面子,就算是在這種軍國大事上應該不惜和劉備碰撞一次,也沒有底氣了。
劉備大敗後,諸葛亮痛惜地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誌 法正傳》)。此時法正已病故,從諸葛亮的痛惜中看出阻止劉備伐吳仍是他的首選,只是當初他想阻止,卻難開口。諸葛亮沒開口,地位不高的趙雲卻「跳出來」發言了,我們從趙雲阻止劉備伐吳的發言中可以看出,趙雲強調曹魏為國賊、首敵,正是諸葛亮的一貫思想,你能說趙雲背後「沒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