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迪的故事: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導讀: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2002年,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問世。《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了列為向「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並連獲「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2008年11月13日,中國殘聯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張海迪為中國殘聯主席。
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張海迪說:「我像顆流星,要把光留給人間。」她懷著這樣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學習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讚歌。
「活著,就要為人民做事。」張海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1970年,她15歲的時候,跟著父母到農村生活。在農村,她處處為別人著想,為人民做事。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餘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扣子、補衣服。她發現村裡缺醫少藥,就決心學習醫療常識和技術,用零花錢買醫學書、體溫表、聽診器和常用藥物。她先後讀完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醫學書籍。學針灸時,為了體驗針感,她在自己身上反覆練習扎針。短短的幾年,她居然成了當地的一個年輕的「名醫」。只要有人求醫,她就熱情接待。重病號不能行動,她就坐著輪椅,登門給病人扎針、送藥。有一位姓耿的老大爺,因患腦血栓後遺症,6年不能說話,並癱瘓了3年,一直沒治好。張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勵耿大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閱大量書籍,精心為耿大爺治療。後來,耿大爺終於能說話了,也能走路了。這時張海迪深深體會到為人民服務的幸福。
張海迪同志把為社會、為人民做事,當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閃爍著共產主義的光芒。
有人說,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覺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勞,發憤圖強,用自己雙手創造財富,為人類的解放事業——共產主義貢獻自己的一切,這才是最幸福。
請向她學習
張海迪曾當選共青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並長期擔任中國殘障人士福利基金會理事,中國殘障人士聯合會主席團委員,山東省殘障人士聯合會副主席,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等職務。海迪在本職崗位和社會工作中自強不息,以滿腔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典型。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障人士的傑出代表。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1991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症手術後,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裡的殘障人士問題》。 1993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詢本身當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障人士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了一條道路。
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障人士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的村裡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餘元。她還積極參加殘障人士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障人士事業,關心幫助殘障人士,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障人士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為殘障人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張海迪曾三次應邀出訪過日本、韓國,舉辦演講音樂會,她的自強不息的奮鬥歷程也鼓舞著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 年,她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1997 年被日本NHK電視台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障人士。
1983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向張海迪同志學習的決定》,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為張海迪題詞,表彰她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
海迪在本職崗位和社會工作中自強不息,以滿腔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典型。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障人士的傑出代表。
關於快樂
快樂是很難的,我們常常為了短暫的快樂,愁苦經年,張海迪更難。張海迪看上去很快樂,哪怕是在最痛的時候,她也能做出一副燦爛的笑臉。但張海迪說,她從來沒有一件讓她真正快樂的事。
張海迪現在的身份是作家,但寫作是痛苦的,她得了大面積的褥瘡,骨頭都露出來了,但她還在寫。她又做過幾次手術,手術是痛苦的,她的鼻癌是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實施手術的,她清晰地感覺到刀把自己的鼻腔打開,針從自己皮膚穿過。第一次聽說自己得了癌症,她甚至感到欣喜——終於可以解脫了。張海迪說:我最大的快樂是死亡。但是,她卻活了下來。
她寫小說,畫油畫,跳芭蕾,拍電視,唱歌,讀碩士……甚至,她很喜歡香水,她活得有滋有味。主持人朱軍問她,你這樣坐著是不是很難受,她說,是的,非常難受,可我已經這樣坐了40年了。作為政協委員,她的提案是在高校推行無障礙設施。"我很痛苦,但我一樣可以讓別人快樂",張海迪說這話的時候,詩意從她身邊瀰漫開來。
"20年過去了,現在回想起來,面對媒體我始終非常平靜,當你突然面對那麼多的閃光燈、笑聲、掌聲,調整自己最重要,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我的心始終像一泓碧水,那麼藍,那麼深。"
"還有一個脆弱的海迪。像我這樣一個殘疾女性,身上被弄髒後又無能為力的那種懊惱是你們根本無法想像的。有時我甚至想,沒有我多好。有時出差住在高樓,我就去那裡往下看一看,我常想,假如我真的這麼掉下去了,就什麼都結束了,再也不用承受什麼痛苦了,我甚至盼望可以安樂死。"
"回過頭來想,我的確是個非常頑強的海迪,殘疾對於人類來說是個大痛苦,但總是需要有人來咀嚼,我感謝生活給了我一支能說話的筆,它讓我去傾訴了,去抗爭,我不僅活著,而且在寫作中放飛了心靈。"
"今天坐在這面窗前,看著眼前這一大片青草地,我希望能夠像你們一樣,用雙腳一步一步地感受大地的溫馨、親切,找回我以前曾經擁有過的走路的感覺……"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1993年張海迪通過考試和論文答辯,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參加遠南運動會。1997年入選日本NHK"世界五大傑出殘障人士"。1998年起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00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從我們認識張海迪開始,轉眼間20年過去了。現在20歲以下的人,很少有人還記得張海迪。現代醫學延續了張海迪的生命,但是,靠一次次手術延續的生命,究竟會有多少光澤呢?20年前,張海迪扼緊命運咽喉的時候,還是血氣方剛的青年,20年過去了,她是不是還在敲命運的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張海迪的內心世界。
關於名聲
20年前,張海迪擁有了顯赫的名聲。這樣的名聲對於一個演員,一個明星來講,是求之不得的。可惜張海迪不是,張海迪擁有堅強的意志和脆弱的靈魂。
她現在是作家,可是她說:"這些年我非常清楚,我文學之外的名聲要大於文學創作的本身……"。她還說,"我從來不去在意那些事情,我只在意文學創作的本身。我怎麼樣能夠把我的作品寫的更好……"但是,誰都看得出,她在意的。她總覺得自己的作品不夠好,總覺得自己的書暢銷,是因為自己的名聲而不是因為自己的作品,所以,她一直在不停地壓搾自己。但是,作為一名殘障人士,她能夠接觸到的社會實在是太有限了,於是,她只好拚命地向自己內心去挖掘,去幻想,在這樣的壓搾和無奈中,張海迪越發痛苦。身體上的痛苦別人看得見,她也說的出來,而這種內心的痛苦,張海迪是說不出的,就算說也來,也沒有人會去關心。
張海迪說:「20年過去了,現在回想起來,面對媒體我始終非常平靜,當你突然面對那麼 多的閃光燈、笑聲、掌聲,調整自己最重要,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我的心始終像一泓碧水,那麼藍,那麼深。
我外在的性格讓人感覺很有親和力,大家一見我就叫姐姐、阿姨,其實在我的內心有更深層次的東西,那就是沉靜,這是疾病和讀書給予我的。它讓我覺得什麼是最美,什麼是應該追求的,我一直堅信思想著的女性是最美的,而且知識改變命運,這一點我感受最深刻。
今天回想起那段日子,我心存感激,15萬封來信,雖然不能一一回復,但它始終在我的心裡,我要感謝所有愛我的、關心我的人。我越來越明白,人們為什麼愛海迪,那是因為在她身上有面對疾病和困難的勇氣,這一點也是我今生的自豪,也許別的方面我還做得不夠,但是我相信自己是一個堅強、勇敢的女性,不管什麼時候都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不放棄每一分的努力,回想過去,我沒有白白度過生命的每一程。
我沒有聲音的時候,正是我在事業的長河中艱難跋涉的時候。我周圍也有很多朋友對我說,海迪你為什麼總是拒絕各種採訪,這樣會讓人猜疑的。我想,我應該沒有聲音,首先我是千千萬萬普通的老百姓中的一員,其次我是個作家。這個職業不需要在前台表演,而是要在幕後、在書桌前思考、學習、研究和寫作,作家的生活不是五光十色,何況我還屬於那種寫作很困難的那一類作家。」
關於散步
散步其實很簡單,只需要三樣道具:閒散的心情,怡人的景色以及健康的雙腿。這三樣,張海迪都沒有,但她照樣可以散步,她有丈夫王左良。
她們的散步是這樣的:王佐良推著張海迪,這樣,腿就有了。為避開圍觀的人群,散步的地點就選在自己家裡,這樣,閒散的心情也有了。至於怡人的景色,在張海迪的嘴裡。靠在丈夫背上,張海迪不斷的描述自己想到的風景,一棵樹,是柳樹,柳葉是綠的,一片湖,湖水是藍的,一根電線桿,一陣狂風,一場疾雨……景色在張海迪的描述中歷歷在目。
20年的光陰,夫妻倆就是這樣,一個背,一起說,相濡以沫。10多年,王左良沒有外出理過發,他的髮型全是張海迪親自做的。20年,張海迪活在詩意裡,活在自己單純的世界裡,王左良是那個讀詩的人。
提到自己的丈夫,海迪說:「他是一位非常沉靜的人。回顧自己20年的婚姻生活,我感覺很欣慰。我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取得了成績,我們坦然地面對生活,從不理會各種猜測,我想時間會證明一切,而且我自己也很奇怪,結婚這麼多年了,當他前往加拿大學習的時候,遠隔重洋,我們的書信還會和當年一樣,真有意思。我從來不相信沒有愛情的婚姻能生存下去,如果沒有不斷更新的愛情,婚姻的花朵就會枯萎。」
關於如果
--如果當年沒有那個記者發現你,或者說你沒有這樣的社會影響,那麼你今天還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嗎?還會戴上碩士帽,還會寫出這麼多的書來?
--假如真的有假如的話,我是一個健康的人的話,我想我會做的比現在,比今天還要好,我對社會的貢獻要比今天還要大。
--如果你能站起來的話,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我想我試試跳舞。真的。這是一個人就是內心深處的一種最大的願望。雖然我這麼多年沒有跳過舞,但是我一直沒有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生命的舞蹈可能比現實的舞蹈更美麗。
--如果站起來你想對你丈夫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我想像很多家庭主婦一樣做做飯,而不是像這樣坐著。
--如果你不在了,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我要是不在了,我的愛人還是應該再找一個人來陪伴他,再有一個健康的人來陪伴他。
關於愛情
平靜地舉行婚禮
「他就是我少女夢想中的那個人。」張海迪和王佐良是經朋友介紹認識的,然後兩人一直保持通信聯繫。1982年,兩人在張海迪被家喻戶曉前結了婚。他們沒有舉行婚禮,一切都在平靜中度過。
「當時我的公公、婆婆在上海,他們也有過一點障礙,但很快就消除了。我先生回家說明我的情況,小心地問:『行嗎?』他們只是淡淡地說:要做好心理準備,要面對很多困難。後來的實踐證明,我的公公、婆婆都是那麼好的上海老工人,他們信任兒子,他們也信任了我。」
1991年1月,張海迪被診斷出患了基底細胞癌,王佐良陪著張海迪赴上海中山醫院做無麻醉手術。手術前,張海迪對王佐良深情地說:「如果我活下來,當然非常幸運,我希望還能和你在一起生活,但如果我死去,也是時候了。這麼多年拖累你,我跟朋友們講了,如果我死了,讓他們給你找一個健康的、比我更好的女人。」王佐良握著張海迪的手,眼睛濕潤了。
有次張海迪問王佐良:「你對我厭倦過嗎?」王佐良俯下身子,在張海迪的額頭上輕吻了一下,握著她的手說:「我永遠都不會的。」
「為什麼?」
「因為你每天都給我新的熱情和活力。」
少女時代就喜愛畫畫的張海迪在寫作之餘還創作了許多油畫。為了張海迪的那些油畫,王佐良又變成了一個木匠。張海迪的油畫有時需要配舊船板那種顏色的畫框,王佐良就用棕色、黑色鞋油混在一起塗染,效果極佳。有幾幅油畫在韓國展出時,被一位大商人看中,願意出高價求購,但被張海迪婉言謝絕了,因為它包含著佐良對自己的深深感情。
共同澆灌愛情之花
1998年上半年,張海迪和王佐良合作,共同翻譯了美國當代作品《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這本書獲得了第四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讀《莫多克》的時候,我一次次地流下了眼淚。我覺得,遇到那些哀傷的段落我會譯不下去的,我感到力不從心。於是我請愛人王佐良與我一同翻譯,這是我們十幾年來第一次合作。只有一本原文書,我每天下午翻譯我的章節,他就在夜晚進行工作,我將那些傷感的章節『讓』給了他。」
兩個相愛的人,每天都想著為對方做點什麼。張海迪雖然只能靠輪椅移動,但她還是盡可能地做一些家務活,比如掃地、擦桌子什麼的。她還喜歡做飯,但家裡廚房太小,輪椅進不去,她就讓王佐良代替她「操作」,做她配製的菜。
對自己的丈夫,張海迪飽含著深情說道:
「他是一位非常沉靜的人。回顧自己20多年的婚姻生活,我感覺很欣慰。我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取得了成績,我們坦然地面對生活,從不理會各種猜測,我想時間會證明一切。而且我自己也很奇怪,結婚這麼多年了,當他前往加拿大學習的時候,遠隔重洋,我們的書信還會和當年一樣。我從來不相信沒有愛情的婚姻能生存下去,如果沒有不斷更新的愛情,婚姻的花朵就會枯萎。」
「我先生是一個非常非常優秀的男性,我對社會做些什麼事情,沒有任何一點點障礙,他會大力地支持我,很多匯款都是他幫我寄出去的,包括寄東西。現在很多朋友,他們收到我的書,都是我先生寄的。」
「我當然渴望有一個孩子,女孩,非常漂亮,我甚至在清晨的陽光中見過她。在我非常痛苦的時候,我曾跟我愛人說,如果我們有孩子,現在也該上大學了。想到這些我的確有一絲傷感。」
將來一起上敬老院
讓對方更長久地愛自己,把自己當作終身的伴侶,張海迪說這其實也需要智慧和努力。「美好的家庭生活需要創建和創新,才能夠讓生活中沒有厭倦。」
張海迪是個聰明而善解人意的女子,深知生活需要激情,需要樂趣。她家中總是收拾得特別乾淨,還變著法子增加小擺設。他們曾經收養了一隻小狗,取名「板凳」。夫妻倆對它疼愛備至,讓人覺得它就是他們的孩子。
一次,張海迪問王佐良:「我們沒有孩子,等我們老了,該怎麼辦呢?」王佐良將張海迪的手放在自己的手心裡,平靜地說:「到那時,我們一起上敬老院。」
對自己的晚年,張海迪有著很美麗的憧憬:「在一棵樹下我坐著,我穿著紅毛衣,要穿鮮紅的毛衣。我頭髮已經白了,我的腿上要蓋上一條非常漂亮的毯子。在我的頭頂是石榴樹,在我的身邊是綠湖。」
張海迪對自己的婚姻生活相當滿意,她說:「要是能打分的話,我的婚姻生活至少應該是八、九十分。」
1991 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症手術後,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裡的殘障人士問題》。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詢本身當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障人士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了一條道路。
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障人士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的村裡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餘元。她還積極參加殘障人士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障人士事業,關心幫助殘障人士,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障人士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障人士事業,關心幫助殘障人士,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障人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張海迪曾當選共青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並長期擔任中國殘障人士福利基金會理事,中國殘障人士聯合會主席團委員,山東省殘障人士聯合會副主席,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等職務。海迪在本職崗位和社會工作中自強不息,以滿腔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典型。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障人士的傑出代表。
2008年11月13日,張海迪當選新一屆中國殘聯主席。
張海迪身患高位截癱,而她在病床上,用鏡子反射來看書,最後張海迪以驚人的毅力學會了4國語言,並成功的翻譯了16本海外著作.她具有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因此我們要學習她的頑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