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掃北」是怎麼回事 怎麼又成了燕王掃碑? | 陽光歷史

 

A-A+

「燕王掃北」是怎麼回事 怎麼又成了燕王掃碑?

2017年03月09日 野史秘聞 暫無評論 閱讀 82 次

  「燕王掃北」四個字,正史中幾乎沒有使用,但在野史中,在民間傳說中,出現率非常高,並且說法不一。有人認為「燕王掃北」就是「靖難之役」。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領重兵鎮守大都(北京)。因朱元璋長子朱標早逝,根據傳長不傳嫡的傳統,朱元璋死後,其皇太孫(朱標的大兒子)朱允文繼皇帝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後,與侍臣密謀削藩之策。燕王朱棣本來就對朱允文繼承皇位不滿,便以「誅奸臣,清君側」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詔集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兵將30萬人,自太行山以東,陳兵於滹沱河沿岸,企圖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農曆三十日)始,雙方幾十萬大軍在滹沱河沿岸進行了長達一年之久的「拉鋸式」爭奪戰,最後燕王朱棣獲勝,明朝庭軍部都督被擒,主帥耿炳文逃入正定閉門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為大將軍,率兵50萬攻打燕王,欲挽敗局。因將士多屬臨時拼湊,號令不一,指揮不靈,李景隆屢戰屢敗,但屢敗屢戰,拖得朱棣無法揮師南下。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朱棣得知朝廷的主力部隊大多集中在山東主戰場,而南京城防空虛,於是當機立斷,決定親率精銳,直搗南京,並很快便攻下了南京,建文帝赴火而死(也有的說他趁亂逃走,不知所蹤)。

  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號永樂,後又遷都北京,是為明成祖。有人說,歷史上稱此事為「靖難之變」,民間則俗稱為「燕王掃北」。但是,既然是「掃北」,自然是由南往北掃。靖難之役卻是從北京往南京打,這怎麼能叫掃北呢,應該叫掃南啊! 於是有人提出了「掃碑」的解釋,認為燕王打著「清君側」旗號,去南京「殺奸臣以祭掃皇祖之碑」。由於「北」、「碑」同音,長期以來以訛傳訛,便成了「燕王掃北」。然而民間常說的是「掃墓」,沒聽說過「掃碑」。墓可掃,碑如何掃?再說,建文帝即位後忙於打仗,未來及為其祖父立碑。現在南京孝陵四方城中高8.78米的「大明孝陵神聖功德碑」是朱棣於永樂三年(1405)所立,在此之前七年無碑可掃。

  也有人說法認為「燕王掃北」是指朱棣征討北方的蒙古部落。元朝失敗後退回北方,分裂成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分,對明朝威脅仍很大。1390年,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晉王分兵合擊,打垮元代丞相咬住、平章乃兒不花。朱棣首先派出幾股哨兵四出偵查,摸清乃兒不花的確切位置,然後趁著大雪天氣,頂風冒雪,快速而進,當大軍出現在乃兒不花面前時,他竟然還在帳篷裡烤火。

  朱棣第一次大規模出征,兵不血刃就大獲全勝,讓朱元璋非常高興,賞賜寶鈔100萬錠,誇讚朱棣:掃清沙漠裡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等朱棣登基後,為平定北方,又五次率軍親征蒙古各部,並在第五次征北回程途中病死在榆木川,享年65歲。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