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志難酬:史上因立志做周公卻不得善終的攝政王
導讀:古代先賢周公旦歷來為後人敬仰,是數千年來王公大臣競相倣傚的楷模,王莽、曹操、袁紹都是他的粉絲,然而均是畫虎不成反類其犬之輩,其實在周公旦的後代當中就有一位立志做周公並攝政當國的人,只是他的努力不但沒有使禮儀之邦得以延續,反而使周公旦的封國陷入了混亂的春秋境地。
周公旦是武王姬發的弟弟,武王去世時成王年幼,周公旦便當朝攝政,他施行德政、推行禮儀、公而忘私、鞠躬盡瘁,為鞏固周王朝政權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成王長大後,周公旦還政與成王,被封在魯地(今曲阜一代),由於朝廷需要,周公無法回歸封國,只好派長子姬伯禽前往,周公為兒子制定了治國方針,並一再告誡兒子要用周禮善待自己的臣民,他擔心兒子記不住自己的話,於是當面對兒子言傳身教,他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我還求什麼呢?但即使如此,我依然要禮賢下士,洗頭的時候要三次握起頭髮,吃飯的時候要三次吐出食物,唯恐自己有點過失而使國家遭遇禍害。姬伯禽帶著周王的誥命,帶著周公旦的諄諄教導經營起魯國,所以魯國一直是謹遵周禮的「禮儀之邦」。
魯國第十三位國君魯惠公有三位姬妾,都是宋國女子,元配叫孟子,二房是孟子的堂妹叫聲子,小三叫仲子,孟子死得早沒留下後人,另兩位妻妾共生育兩個兒子,聲子生了隱公,仲子生了桓公,說起小老婆仲子,還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並頗具戲劇性的故事。過去諸侯娶親一般都有妻妹陪嫁,孟子的堂妹聲子就隨姐姐一起嫁給了魯惠公,孟子死後,聲子便有望扶為正室,可正當此時,宋武公卻為自己的女兒能夠成為魯國夫人進行了暗箱操作,他首先賄賂魯惠公,然後到處宣揚說,自己的女兒仲子出生時手心裡就有「為魯夫人」四個大字。仲子本是隱公的未婚妻,魯惠公一見到「準兒媳」立刻被其美色迷惑,便厚顏無恥地充進了自己的後宮,於是隱公沒過門的媳婦就成了庶母。
仲子嫁給惠公後生育了桓公,被扶為正室,不久惠公就死了,按照周禮「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賢」的傳統做法,桓公應繼位為君,但由於桓公尚在襁褓之中,大臣們便推舉惠公的庶子隱公代理攝政。隱公攝政後注重與其他諸侯國的協調發展,在處理諸侯之間的紛爭時一直採取謹慎和中立的政策。惠公晚年曾與岳丈宋武公打仗,隱公攝政當年不僅沒有記恨宋武公撕毀與仲子的婚約,反而立即與宋國媾和並結盟。第二年又把女兒嫁給紀國國君,此後逐漸與鄭國、齊國、晉國結盟。當鄭國共叔段謀叛並要求魯國發兵的時候,隱公認為共叔段不得人心最終必定失敗,所以沒有答應。衛國公子州吁弒兄篡位還要起兵攻打鄭國,派人聯繫陳國、蔡國和魯國,魯隱公覺得州吁做事不厚道不是正義之師,也沒有發兵相助,這說明隱公處理諸侯糾紛還是能夠把握原則的。魯隱公晚年為開拓版圖也作出過貢獻,公元前713年他與鄭國、齊國一起攻打宋國,將宋國的郜邑、防地兩座城池劃入魯國版圖。
魯國第十三位國君魯惠公有三位姬妾,都是宋國女子,元配叫孟子,二房是孟子的堂妹叫聲子,小三叫仲子,孟子死得早沒留下後人,另兩位妻妾共生育兩個兒子,聲子生了隱公,仲子生了桓公,說起小老婆仲子,還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並頗具戲劇性的故事。過去諸侯娶親一般都有妻妹陪嫁,孟子的堂妹聲子就隨姐姐一起嫁給了魯惠公,孟子死後,聲子便有望扶為正室,可正當此時,宋武公卻為自己的女兒能夠成為魯國夫人進行了暗箱操作,他首先賄賂魯惠公,然後到處宣揚說,自己的女兒仲子出生時手心裡就有「為魯夫人」四個大字。仲子本是隱公的未婚妻,魯惠公一見到「準兒媳」立刻被其美色迷惑,便厚顏無恥地充進了自己的後宮,於是隱公沒過門的媳婦就成了庶母。
仲子嫁給惠公後生育了桓公,被扶為正室,不久惠公就死了,按照周禮「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賢」的傳統做法,桓公應繼位為君,但由於桓公尚在襁褓之中,大臣們便推舉惠公的庶子隱公代理攝政。隱公攝政後注重與其他諸侯國的協調發展,在處理諸侯之間的紛爭時一直採取謹慎和中立的政策。惠公晚年曾與岳丈宋武公打仗,隱公攝政當年不僅沒有記恨宋武公撕毀與仲子的婚約,反而立即與宋國媾和並結盟。第二年又把女兒嫁給紀國國君,此後逐漸與鄭國、齊國、晉國結盟。當鄭國共叔段謀叛並要求魯國發兵的時候,隱公認為共叔段不得人心最終必定失敗,所以沒有答應。衛國公子州吁弒兄篡位還要起兵攻打鄭國,派人聯繫陳國、蔡國和魯國,魯隱公覺得州吁做事不厚道不是正義之師,也沒有發兵相助,這說明隱公處理諸侯糾紛還是能夠把握原則的。魯隱公晚年為開拓版圖也作出過貢獻,公元前713年他與鄭國、齊國一起攻打宋國,將宋國的郜邑、防地兩座城池劃入魯國版圖。
隱公對周邊鄰國則採取柔和寬厚的政策,它們都認為魯是大國所以願意親附,比如滕國和薛國,這兩個小國還發生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公元前712年,滕侯和薛侯同時來魯國朝見隱公,他們都爭著排在前面朝拜,薛侯說,我們薛國比滕國受封早,應該排在前面。滕侯則反駁道,我們滕國是姬姓國,曾做過天子的卜正官,薛國是異姓國,排在異姓國的後面那是滕國的恥辱。他們爭的面紅耳赤各不相讓,弄得魯國接待官不知如何是好,隱公調停說,你們來看我,我非常高興並表示感謝,俗話說得好,山上的樹木只有工匠才能衡量它的用處,賓客有禮,主人才會以禮相待。隱公轉向薛侯說,周王室規定,凡是不與主盟國同姓的諸侯都居下位,假如我前往薛國,我絕不會與任姓諸侯一爭長短,但現在你到了魯國,還是讓滕侯居先為長吧,都是自家兄弟,別因為這點小事傷了和氣,真鬧翻了我的臉也不好看,是吧。薛侯覺得隱公說的在理,只好屈居下位。
隱公攝政的第一年還發生過一個比較尷尬的事,公元前723年惠公死,周天子派人參加葬禮並帶來了送葬的物品,可不知什麼原因到了第二年秋天才到達魯國,並且連同夫人仲子的喪葬品一同帶來了,這事不僅把魯國弄得十分尷尬,周朝來使也落了個大紅臉。第一,按照規定,諸侯死後五個月舉行葬禮,結果天子來使錯過了時間。第二,仲子依然在世,周天子卻帶來了喪葬用品,這不是開國際玩笑嗎。所以魯國上下極為惱怒,給天子的匯報就是不以禮接待來使,心裡默默地詛咒。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兩年後也就是公元前720年3月24日周平王果真駕崩,最具戲劇性的是同年夏天隱公的生母聲子也死了,魯人認為是周朝使者帶來的晦氣,而隱公則指示不許向其他諸侯發訃告,喪事按嬪妃辦理一切從簡,不許與惠公合葬,葬禮完畢隱公本人也沒有參加祖廟哭祭。這事可難壞了魯國史官,他們對如何記載聲子的生平以及送葬情況猶豫不決。
魯隱公攝政期間最具代表性的忠臣和奸臣各有一個,忠臣叫藏僖伯,是隱公的叔叔,公元前718年,魯隱公突發奇想要去邊境棠地去看漁人捕魚,藏僖伯勸諫說,作為一國之君應當給百姓樹立良好的榜樣,凡事要做表率,大事講法度小事講威儀,做事不合時節和禮儀就會敗壞政事,政事荒廢國家就要滅亡,像捕魚這樣的事不是國君應該幹的事情,還是不去為好。隱公執意要去,於是借口說,我去邊境視察視察有什麼不可?藏僖伯沒有辦法就告假說自己有病不能跟從,隱公說你不去也好。於是隱公興師動眾趕赴棠地,命令漁人張網捕魚給他觀看,隱公興致高漲樂在其中。《春秋》批評隱公做事不合時宜,譏諷隱公「公矢魚於棠」,不合乎禮。大概隱公感到政事繁瑣勞碌疲憊,只是想找個地方散散心釣釣魚,權當休假而已,不曾想卻落下如此話柄,看來代理攝政要以自由作為代價啊。不久,藏僖伯去世,隱公為彌補自己的過失,對他加以厚葬,提高了葬禮規格,並在送葬時痛哭流涕地說,叔父對寡人懷有怨恨,寡人不敢忘記,以後寡人再也不去休假了。命令將捕魚的地方建造一個「觀魚台」以示誡勉,至今在山東魚台縣西南仍留有遺址。
奸臣名叫羽父,掌握著軍隊大權是魯國權臣,從隱公執政的點滴記載來看,這個羽父似乎不把隱公當作一盤菜,公元前719年秋,宋國攻打鄭國要求魯國出兵,隱公沒答應,羽父不服從命令強行出兵;六年後,隱公與齊僖公、鄭莊公決定攻打宋國,約定的日期未到羽父就率兵先期抵達並不等隱公下令便與齊、鄭一起進攻宋國,隱公只有搖頭而沒有舉措,正是隱公的一再忍讓導致了羽父賊膽包天,最終釀成禍患。公元前712年末,羽父先向隱公提出殺掉桓公,條件是讓他做太宰,隱公一聽,這事有點不靠譜,立即回絕說,過去因為桓公年幼我才代為攝政,現在桓公可以親政了,我也正要向周公一樣還政與他,從此可以安心養老了,同時我一直將周公作為自己的榜樣,努力效仿,即使不能像周公那麼賢德,也不能做有辱祖宗的事啊。這話讓羽父嚇個半死,他心想,我若要活命只有先下手為強了,於是他轉而向桓公誣告說隱公要殺掉他而自立,並自告奮勇除掉隱公。他掌握了隱公的活動規律,預先派人埋伏在隱公祭祀的地方,這地方供奉的是鄭國尹氏家的神主,當年隱公還是公子時被鄭國俘虜,隱公賄賂尹氏才得以逃生。羽父趁隱公拜祭完臨時在蒍氏家休息之際刺殺了他,並且盡滅蒍氏家族。桓公繼位後,羽父如願以償當上了太宰,隱公卻被降低了葬禮規格,從此,禮儀之邦的魯國也步入了混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