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官出身的樞密使狄青:以文制武的宋朝唯一一例 | 陽光歷史

 

A-A+

武官出身的樞密使狄青:以文制武的宋朝唯一一例

2016年07月02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121 次

  五代的君主,如後唐明宗,後唐廢帝從珂,和後周太祖,都是軍隊擁立的。在當時,軍隊擁立皇帝,差不多形成習慣。推溯這種習慣的來源,遠在唐代。唐代自安史之亂以後,軍隊擁立節度使的事,真是數見不鮮,到五代,軍隊便進一步擁立皇帝了。五代軍隊擁立皇帝,和唐代擁立節度使,可說沒有很大的區別,因為五代的君主,名為皇帝,實際不過是勢力較大的節度使而已。

  宋太祖上結五代的殘局,下開北宋的新局,不愧是傑出的政治家。他的取得君位,雖還是由軍隊擁立,但他在即位之後,便努力掃除多年來紀綱廢弛威柄下移的弊病。他最大的成功為收回軍權,使私人武力成為國家武力。經他整頓的結果,將領再也不能專兵自恣,兵士也不敢像以前的驕橫不法,軍隊擁立皇帝的惡習,從此就被消滅了。

  可惜宋太祖矯枉未免過正,太宗以後,更變本加厲,猜忌武臣,傳為宋朝的家法,重文輕武,流為社會的習俗。這種情形之下,怎能產生優秀的將才?太祖太宗時,還有幾個後周留下來的舊將可用,太祖太宗全靠他們統一中國,防禦異族,以後便很少能夠繼起的。偶爾出一個兩個絕倫軼群的將領,也禁不起君主的猜忌,文臣的壓迫,和世人的輕視或疑謗,而難免不幸的結局。無怪宋代對外不競,累遭外患,終於亡國了。

  通觀兩宋,除北宋開國諸將外,能夠稱為名將的,北宋首推狄青,南宋首推岳飛。二人的結局,都很悲慘,他們可說是被時代和環境,屈死了。岳飛之死因,筆者將另為文分析,這裡且略談狄青之死。

  狄青出身行伍,他臉上是刺得有字的。宋代兵士和犯人都照例刺字,犯人刺在臉上,兵士有時刺在手背上,有時刺在臉上。刺字同時塗墨,墨痕深入皮肉,水洗不去,歷久格外明顯,所刺的字稱為黥文,正是他出身行伍的表記。他由小兵累立戰功,做到樞密使,自己看來,這臉上的表記,是很光榮的,但旁人卻常借此取笑他或罵他。

  據王銍默記,狄青在定州做副總管時,一天赴知州兼安撫使和都總管韓琦的宴會,有個侍宴的妓女名白牡丹的向狄青勸酒說:「勸斑兒一盞」。意在譏笑他臉上的黥文。第二天他把白牡丹打了一頓板子出氣。一個妓女居然敢當面譏笑總管,可見出身兵士的人如何被人輕視了。

  又據孔平仲談苑引魏公別錄,狄青在定州,有一天宴請韓琦,邀布衣劉易作陪。席間「優人以儒為戲」,劉易以為系狄授意,勃然大怒說:「黥卒敢爾!」把他罵個不歇,連杯盤都摔掉了。他一點不動氣,次日還首向劉易謝步。這又是旁人以他臉上的黥文為話柄罵他的例子。後來他由延州知州入為樞密副使,樞密院派人迎接他,等了幾天,他還沒有來。迎接的人罵說:「迎一赤老,屢日不來!」原來開封一帶俗稱兵士為赤老,因此許多文人都稱他為「赤樞」。

  (鄰幾雜誌)這也可見兵士出身的人,就是做到與宰相同等地位的高官,仍不免要被人瞧不起的。及至他做到樞密使,科第出身的王堯臣方為樞密副使。堯臣笑他臉上的涅文說:「愈更鮮明」。他不客氣地回答說:「莫愛否?奉贈一行」(孔平仲談苑),然則他的同僚也譏笑他了。不僅同僚譏笑他,皇帝也看不慣他臉上的黥文。

  據吳曾能改齋漫錄,宋仁宗曾命王堯臣傳諭狄青把臉上的黥文用藥除去,狄不肯奉詔,對王堯臣說:「青若無此兩行字,何由致身於此?斷不敢去,要使天下賤兒知國家有此名位待之也。」他這幾句話,真足為當時的武臣吐氣,可是不免忤旨了。

  狄青的戰功,在當時是無與倫比的。他在西北抵禦趙元昊,很著功績,他在廣南平定儂智高之亂,尤其是有不可磨滅的勳勞。而且他當年接受范仲淹的勸告折節讀書,熟悉兵法,與一般有勇無謀的粗人不同。討儂智高時,崑崙關一役充分表現出他的謀略過人。這樣一個能謀善戰的國家干城,大家是應該欽敬的。

  那知當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都囿於成見,對他的出身和臉上的黥文總有點輕蔑或歧視,這當然在精神方面予他以很重的打擊。他臉上的黥文,本極易用藥除去,譬如真宗時楊妃的兄弟楊景宗,原曾以罪隸軍,黥黑,至無見膚」。「既貴,遂用藥去其黥痕,無芥粟存者,而肥皙如玉。」(魏泰東軒筆錄。)便是前例。但他寧肯違背皇帝的意旨,卻不願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個性堅強,不徇流俗,同時也可想見他內心是很痛苦的。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