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學士首席杜如晦:唐太宗稱制過程的第一謀士 | 陽光歷史

 

A-A+

十八學士首席杜如晦:唐太宗稱制過程的第一謀士

2016年02月24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234 次

  【十八學士首席代表】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祖上世代擔任北周和隋朝的顯官。他從小機敏過人,進入仕途後做了一個小官,但很快自動離職回家。李世民進入長安時,杜如晦也被招入帳下,從此跟隨李世民四處征戰,參與軍國大事的決策。他以辦事幹練有決斷著稱,與房玄齡齊名,人稱"房謀杜斷"。後陞遷至陝東道大行台司勳郎中,併入李世民特設的文學館,被尊為十八學士之首。

  因為李世民功勞顯赫,遭到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太子黨羽毆打杜如晦,導致皇位爭權釀成流血事件。李建成欲削弱李世民勢力,唆使唐高祖驅逐杜如晦和房玄齡出秦王府。不久,房、杜二人潛回秦王府謀劃玄武門之變,事成後升任太子左庶子。

  唐太宗登基後,拜杜如晦為兵部尚書,封蔡國公,後改任吏部尚書,總監東宮兵馬事。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杜如晦任尚書右僕射,與房玄齡擔任左右相,共同輔佐唐太宗,四海昇平。同年冬,不幸染病,於翌年三月病逝,年僅四十六歲。

  【李世民差點錯失杜如晦】

  杜如晦,京兆杜陵人,出身名士之家,祖上世代為官。曾祖和祖父都在北周當過大官,祖父杜果則官至隋朝工部尚書,父親杜吒曾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從小聰明穎悟,喜歡讀書,好談文史,機敏果斷。他去吏部應試,當時以善於識人著稱的吏部侍郎高孝基,曾稱讚杜如晦定會出人頭地,也非常器重杜如晦,說他有應變的才能,將來一定是國家的棟樑。杜如晦後來果然如高孝基所預言的,成了唐朝一代名相,有感於高孝基的知人之明,特意為他立碑作紀念,也算是不忘舊。

  但在當時,杜如晦和房玄齡一樣懷才不遇,只做了個小縣城的縣尉(負責保安)。他眼見隋朝政局飄搖,又覺得沒前途,不久就棄官回家了。

  李淵父子太原起義後,李世民進軍長安,杜如晦家離長安很近,很快被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人事參謀),後來升為陝州行軍總管府長史(地方軍總司令部參謀長)。秦王李世民是唐高祖次子,在起義中功勞最大,身邊追隨著一大批能幹的文臣武將,自然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嫉恨。

  李建成擔心秦王府人才濟濟,日後對自己不利,於是以朝廷名義外調了大批秦王幕府中的文武人才,將其派到外地任職。李世民擔心自身力量被削弱,就跟心腹謀士房玄齡商量,房玄齡說:「府中的官員被抽調的雖多,但都不算可惜。只有杜如晦聰明有見識,是王佐之才。您要是安於當秦王,無啥大志,那是用不上杜如晦的,但若要經營天下的話,非此人不可!」李世民醒悟過來,大驚說:「你要是不說,我差點失去了這個人才!」連忙上表奏請留下杜如晦,唐高祖批准,這才把已調離的杜如晦追回。

  杜如晦從此跟隨李世民左右,和房玄齡一起輔佐李世民,征伐四方,參與每場戰役,參與軍國機要之事,成為李世民智囊團中的核心人物。兩人處理秦王府的公務,能辦的當即就辦,從不堆著公文不批,而且辦事公允,下屬們都心服口服。房玄齡善於出謀劃策,杜如晦機敏幹練,遇事善斷,兩人配合得天衣無縫,形成赫赫有名、威力無窮的「房謀杜斷」組合。

  【十八學士首座】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率軍生擒夏王竇建德,逼降鄭帝王世充,李淵為了表彰李世民的特殊功勳,特設天策上將府,封他為天策上將,官位在諸位王公之上。李世民雖僅有二十多歲,卻極有遠見,認為四海已漸漸趨於穩定,建設時期即將來臨,便及時由武略轉向文治,在西宮修建文學館,延攬四方文士,號稱「十八學士」。

  李世民邀杜如晦坐上十八學士的首座,與房玄齡並列,其次有虞世南、於志寧、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這十八位學士以六人為一班,輪流值班,共同研討學問,商定國家大計。李世民每天忙完公務,就到文學館和學士們一起學習,常常討論到深夜才入寢。

  這批學士受到非常優厚的待遇,李世民還特意讓當時的名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讓褚亮(褚遂良的父親)題寫了贊語,並很珍惜地收存起來,一時滿朝傳頌這樣的盛事,天下文人都對文學館十分嚮往,認為一進入文學館就等於「登瀛洲」(瀛洲是著名仙島,相當於登龍門)。

  李世民以戎馬起家,又年輕氣盛,居然願意每天晚上跟著一幫中年學者讀書討論,孜孜不倦地上短期進修班,被後人大大稱讚。可惜這個由房玄齡、杜如晦主持的一流進修班的課程、作業等,都沒有流傳下來,不然對後世政治家定會產生極大的影響。這十八學士實際上就是李世民的智囊團,李世民正是在他們的策劃協助下,成功地從父親兄長手裡奪得皇位,君臨天下。

  【太子黨痛打杜如晦】

  李世民戰功顯赫,又有十八學士以及一批武將協助,太子李建成對此早已不滿。兄弟間的權力之爭,很快上升為武力衝突,代表事件就是杜如晦被痛毆。李建成和最小的四弟李元吉結為一黨,走後宮路線,結交唐高祖寵妃,以枕邊風左右父皇,甚至傳出了兩位皇子與張婕妤、尹德妃等私通的緋聞。李世民平定洛陽後,后妃們向他索要珍寶、土地,李世民公事公辦,不予理會,得罪了后妃。

  一次,杜如晦騎馬經過尹德妃之父阿鼠的府第門口,阿鼠的家僮強逼杜如晦下馬,杜如晦沒照做,立刻被拖下馬,痛打了一頓,還折斷了一根手指。阿鼠怕世民向高祖告狀,先讓尹德妃向高祖告狀說:「秦王手下驕橫,凌辱臣妾家人。」高祖偏聽信,責備世民說:「你的手下對我的妃子尚且如此,對待百姓就更不用說了。」李世民極力辯解,高祖始終不信。杜如晦白白斷了手指,在李氏兄弟的流血衝突中成為第一個受害者。

  在李世民於李建成處吃完飯中毒嘔血後,雙方的矛盾終於激化。秦王府的謀士憂心忡忡,卻沒有辦法,擅長謀劃的房玄齡建議為了國家大事應該不拘小節,存亡關頭,不如殺死太子。李世民召杜如晦商量,杜氏到後立即做出決斷,主張先發制人。與此同時,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在加緊步伐,建成忌憚房、杜二人,對元吉說:「秦王府裡我們要小心的人,唯有杜如晦與房玄齡。」於是他多次在李淵面前說壞話,高祖終於下旨,驅逐房、杜二人。接著,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謀在餞別宴會上殺害李世民,世民處境險惡,只好派人去召房、杜二人回秦王府商量對策。房、杜非常為難,因為有聖旨不准他們進秦王府,抗旨乃是死罪。李世民解下佩刀對尉遲敬德說:「你再去約他們,再不願來,就取了他們的首級。」左右都是死,二人只好喬裝打扮成道士,混進秦王府。在他們的策劃下,李世民第二天就發動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奪得皇位。

  【短暫的房杜左右相組合】

  唐太宗即位後,論功行賞,杜如晦也被列為五位一等功臣之一,拜兵部尚書,封蔡國公,食邑一千三百戶。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改任吏部尚書,翌年升為尚書右僕射,與房玄齡同任左右丞相,共同輔佐唐太宗處理朝政。李世民勵精圖治,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革,房、杜二人作為他的左右手,配合默契,在制定國家的典章制度、任命和考核官吏等各方面都發揮了很大作用。

  每次在太宗面前議事,玄齡見杜如晦不在,定說:「如晦來了才能做決定。」等杜如晦來了,一一審讀房玄齡的方案,選擇其中最可行的,再由太宗責成決策。房、杜二人,形成了人才合理搭配,將偏才組成了最有效的全才型國家高層,開創了有名的「貞觀之治」,後人論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可惜的是就在貞觀三年的冬天,杜如晦染病辭官,太宗下詔給他原薪在家養病,經常派人問候,派名醫前去診治。杜如晦的病情加劇後,太宗除了讓皇太子到杜家去探視,還親自到杜府,難掩悲傷地流下了眼淚。但即便天子如此關心,也已回天乏術,杜如晦不久就去世了,年僅四十六歲。太宗痛哭不已,三天沒上朝,特意寫手諭給虞世南說:「朕與如晦,君臣二人情深義重,如晦不幸早逝,我心裡悲痛,你要體察我的心意,好好為如晦寫一篇碑文。」後來,太宗有一天吃到一種瓜,覺得非常美味,頓時回憶起杜如晦,就停下來不吃,留下那一半派人送到杜如晦靈前。可見杜如晦在太宗心目中份量不輕,可惜英年早逝,不然必定還有一番作為。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