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特種戰曾照搬遊擊戰:有一定成效卻未能翻盤 | 陽光歷史

 

A-A+

日軍特種戰曾照搬遊擊戰:有一定成效卻未能翻盤

2018年06月05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47 次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陷入中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為扭轉戰局,日軍曾大量動用特種部隊,他們中有不少人畢業於神秘的日本陸軍中野學校。該校緊盯中日戰爭的特種戰變化,在1943年甚至編纂出《破壞殺傷教程》,裡面涉及諸多在華進行敵後破壞和遊擊戰的訓練內容。

  在訓練教材中,中野學校把破襲之前的準備工作放在第一位,提出諸多具體要求,搜集情報資料更是重中之重。教材的第一章第一節就「對像國」(中國)的情報搜集要領進行了具體說明,涉及情報來源、各種情報類別及情報內容等。對於情報來源,中野學校的教材羅列出了13種,既包括常規的外交官、情報官、間諜、有線和無線監聽等,也包括不那麼常規的走私人員、地下黑市暢銷商品目錄等。而日軍需要關心的情報內容更是五花八門,常規的軍事情報自不必說,連「對像國」的新聞審查重點、居民風俗習慣、各種社會組織情況也包括在內,今天看來,不能不讓人感歎當年日本侵華戰爭準備之處心積慮。

  對於實施敵後破襲的人員,中野學校的教材也有明文規定,像行動中的高級統帥幹部嚴格限定為日本人,「對像國」或第三國國民至多只能成為低級幹部。但對於執行人員,教材則認為第三國國民是最理想的選擇,因為他們不容易引人注意,同時也不像「對像國」國民那樣容易產生敵對情緒。

  對於破襲行動的目標,中野學校明確規定為「令『對像國』感到最棘手的地點」,如道路、兵工廠或民生場所等,尤其是提供水電和取暖用煤的設施。至於具體的破壞方式,教材分門別類作了詳細說明,其核心原則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破壞目標。中野學校似乎對鐵路設施破壞「情有獨鍾」,教材中花費大量篇幅講解如何破壞鐵軌、旅客車廂、機車頭和鐵路站台等。值得注意的是,中野學校教材裡特意用1928年發生在奉天(今瀋陽)西北郊的「皇姑屯事件」作為「鐵路破壞」的案例,在這起事件中,日本關東軍參謀河本大作等少壯派軍人無視國內陸軍中央部(簡稱「中央部」)的意見,執意暗殺「不太聽話」的中國奉系軍閥張作霖,他們派遣日軍破壞分子事先在京奉和南滿鐵路交叉處的鐵路橋下埋設黃色炸藥,當專列通過時,破壞者通過遠程電子起爆器引爆,張作霖所在第八節車廂被炸毀,包括張作霖及其警衛在內的17人被炸死,連日本中央部派給張作霖的隨行顧問儀峨誠也最後也差點送命。河本大作等人從籌劃到實施爆炸的全過程,都被中野學校奉為「經典」,寫入「鐵路設施破壞教程」中。

  雖然中野學校的《破壞殺傷教程》弄得洋洋灑灑,可按照這些要求培養出來的破壞分子卻在中國戰場上發揮不了作用。原因很簡單,作為侵略者,日軍在中國大後方實施秘密破襲是不可能得到民眾支持和幫助的,而這恰恰是進行秘密戰所必需的條件。但頑固的日本人卻將「敵後破襲戰效果不彰」歸咎於「理論太過紙上談兵」,於是中野學校在1945年又匆匆拿出《破壞殺傷教程》的附加內容——《遊擊戰條令》,並組織學校實驗隊進行體驗教學,試圖盡快把這些戰法普及到正與同盟國苦戰的日軍基層部隊。

  有意思的是,日軍《遊擊戰條令》的靈感竟然來自於中共八路軍的戰術,後者以遊擊、破襲等非常規作戰方式打得日軍無計可施。這份條令的第65條提出:「遊擊戰之本質不是與敵決戰,而是消耗敵之戰鬥力,因此遊擊部隊應按敵之進退擇機行動,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這幾乎就是抄襲自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的遊擊戰理論,顯示日軍特殊作戰研究者們意識到中共武裝的遊擊戰威力及其用處,並寄希望於模仿這一戰法在戰場上取勝。

  1945年5月24日,10名參加過遊擊戰培訓的中野學校畢業生參加了大尉奧山道朗指揮的「忠烈空挺隊」(總共136人),搭乘12架97式重型轟炸機從熊本縣健軍機場起飛,目標是破襲美軍佔領下的沖繩讀谷、嘉手納機場。據1948年美國出版的《沖繩:最後的戰鬥》一書記載,由於機械故障和美軍高射炮攔截,當時只有一架日機於24日子夜時分強行迫降在讀谷機場,8名空挺隊員衝下飛機後,直接奔向停機坪和油庫,沿途還不斷投擲手榴彈和燃燒彈,最終美軍有9架飛機受損,7萬加侖燃油被點燃,2名海軍陸戰隊員死亡,而所有襲擊者都被擊斃,其中參戰的10名中野畢業生全部斃命。日本想用遊擊戰術挽救覆亡的命運,最終證明失敗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