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會戰對抗戰的影響:抗日戰爭陷入了戰場僵局
武漢會戰(中國稱為武漢保衛戰,日本稱為武漢攻略戰)是抗日戰爭中一場大規模戰役,超過一百萬名國民革命軍在蔣介石的領導下防守武漢,以抗擊由畑俊六指揮的日本帝國陸軍,戰場在長江南岸及北岸,橫跨安徽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該戰役共進行了四個半月,是整個抗日戰爭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和最出名的戰役。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6月至10月,大小戰鬥數百次,歷時4個半月,是抗戰以來戰線最長、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並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會戰。
要瞭解武漢會戰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首先要瞭解一下武漢的地理位置。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是平漢、粵漢鐵路的交會點。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部分機構由南京遷至武漢後,該地實際成為中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其次要瞭解會戰前雙方投入兵力以及當時的形式。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增強指揮機構與作戰能力,決定調整作戰序列,於1938年6月中旬新編第9戰區。同時決定以第5、第9兩個戰區所屬部隊保衛武漢。參加武漢保衛戰的部隊以及空軍、海軍,總計14個集團軍、47個軍,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餘艘,總兵力近100萬人。各兵團部隊自6月開始分別利用鄱陽湖、大別山脈等天然屏障,加緊構築工事,進行防禦準備。
為了進行武漢作戰,日軍大本營在華中地區集中14個師的兵力。直接參加武漢作戰的是第2集團軍和第11集團軍共9個師的兵力,約25萬餘人,以及海軍第3艦隊、航空兵團等,共有各型艦艇約120艘,各型飛機約300架。
結果。武漢被日軍從東、南、北三面包圍。為保存軍力以利長期抗戰,國民政府軍委會於10月24日下令放棄武漢,撤退武漢地區部隊。日軍第6師26日佔領漢口。波田支隊同日佔領武昌。27日,日軍第116師與第6師各一部佔領漢陽。至此,日軍攻佔武漢三鎮,武漢保衛戰宣告結束。
武漢保衛戰,從日軍攻佔安慶開始到武漢失守為止,歷時4個半月,斃傷敵近4萬人。
此戰意義重大。它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本妄想迫使中國屈服、早日結束戰爭的計畫,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轉折點。以武漢會戰結束為標誌,中國抗日戰爭開始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大舉進攻企圖一舉「解決中國事變」的日軍展開抗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會戰。戰場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岸展開,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此戰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具有重大轉折意義。武漢地區位於華中地區中心,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部分機構遷至武漢後,該地實際成為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日軍大本營認為「通過這一作戰,可以做到以武力解決中國事變的大半」,因而積極準備進攻武漢。
武漢會戰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可以由其以下幾個意義決定:
「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被徹底粉碎
由於中國軍隊的堅強抗擊,日本動用了當時能夠集結的最大兵力(用於進攻的編制人員約25萬人,會戰期間曾補充四五次人員,投入的總兵力當在30萬人左右),發揮了陸、海、空裝備上的絕對優勢,苦戰4個半月,不但沒有殲滅中國軍隊的主力部隊,沒有使中國軍隊的抗戰意志和戰鬥力有所減退,反而使日軍的有生力量遭到了嚴重的打擊。據日軍發表的統計資料,連同海軍及陸海航空兵的傷亡人數,總計約3.55萬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根據各部隊戰鬥詳報統計的日軍傷亡人數為25.6萬人。很顯然,日本發表的數字偏低,而軍令部發表的數字則偏高。武漢會戰以後,本來就感兵力不足的日軍,隨著戰線的延長,兵力益發感到不足,無力再組織像淞滬、徐州和武漢會戰這樣大規模的、以攻城略地為目標的戰略進攻,而被迫轉為戰略保守。這就使中國的抗戰由戰略防禦階段發展為戰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軍則陷入了它自身所最不願意進行的持久戰的泥淖之中,無法自拔,從而導致日本侵華政策的轉變:由軍事打擊為主、政治誘降為輔,改為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由以主要兵力進行正面戰場的作戰,改為轉移兵力進行敵後戰場的「治安」作戰。
日本國力損耗過巨急劇表面化
日本是一個島國,戰略物資缺乏,主要依賴輸入,而當時日本的經濟實力並不很強 .為了進行武漢會戰,「連學校教練用的步槍都被收回」,用於裝備擴建的軍隊。更由於兵員的不斷增加,國內勞力、糧食、能源均感不足。武漢會戰結束後的1939年,日本軍費的支出已達61.56億日元,已遠遠超出了日本國家的儲備量,從而使「日本國力窮困急劇表面化」,已經失去了充分保障軍隊軍事物資供應的能力,從而「加重了中央統帥部首腦的痛苦和壓力」,以致其參謀總長和陸相自稱:「外強中乾是我國今日的寫照,時間一長就維持不住了」。大致在武漢會戰之後,日軍的編制、裝備和部隊戰鬥力,總的來看比會戰前有所下降。這也是日本不得不改變其政治和軍事戰略,企圖「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重要原因。
武漢會戰中中國廣大官兵總體上是英勇頑強的,曾大量殺傷日軍,並給日軍以重大打擊。但由於最高決策者及有些高級將領作戰指導上欠妥,以致在消耗敵人的同時過多地消耗了自己(陣亡將士人數,軍事委員會統計為254628人,加上負傷超過40萬),主要原因是戰役上單純地進行陣地防禦,與日軍拼消耗。
總而言之,武漢會戰在抗日戰爭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抗日戰爭的轉折點,使抗日戰爭由正面戰場作戰轉入戰略相持階段,使日軍陷入持久戰的泥潭,有力地消滅了侵華日軍的有生力量,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