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發現持續開採千餘年大型古金場遺址
由北京科技大學和江西省博物館專家組成的考察組經過近一周的考察,日前初步確定:江西上饒縣包家金場遺址是國內迄今發現的持續開採時間最長、礦山遺跡最為豐富的大型金場遺址。
8月6日至11日,由江西省博物館學術委員會主任劉詩中、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博士謝乾豐、江西省礦冶考古學者王嵐聯合組成的專家考察組走進上饒縣茶亭鎮包家村,對包家金場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
包家金場遺址內大規模露天開採遺跡遍佈山岡溝壑,露天採礦坑有的直徑達百米、深度數十米;露天探礦槽有的長達數百米、深約數十米。地下礦坑遺跡更是隨處可見,不少礦坑內至今殘留著當年的開鑿痕跡,而古洞外堆積著大量的黑色廢石堆。
專家經過現場考證初步確定,包家金場遺址分佈範圍達25平方公里,礦洞超過1200處,如此大規模的金礦山在人類歷史上十分罕見。
除採礦遺存外,在以包家村後爐地為代表的古冶煉區還出土了豐富的遺跡遺物:如唐宋元明清五代的典型瓷器標本、元代的影青瓷高足杯、明初的豆青釉碗底片、明清時期的青花杯等。此外,還發現了寬1.2米、長達十餘里的古礦山交通要道。
在遺址的虎形山、茶園、猴頭山等地,專家共發現了六處摩崖石刻。這些石刻大多位於古礦洞口的崖壁,內容多與當年採礦活動有關,有的還銘刻了明確的年月日,為採礦的起始、延續、終止年代提供了直接而準確的實物資料。
劉詩中等專家根據《新唐書·地理志》《宋史·地理志》等有關文獻記載和考證摩崖石刻的記載內容,確定包家金場的始采年代為唐代,宋、元、明、清歷代都在此開採,先後持續開採約1100餘年。
專家認為,包家金場不僅是迄今所見國內持續開採時間最長的礦點。金場集采、選、冶於一體,不僅採礦規模大,還建立了科學完備的配套系統和地下開拓系統,礦山佈局合理,選礦、冶煉技術均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
記者獲悉,江西省有關部門正邀請中科院有關專家對包家金場進行深入細緻的科學考察,以期對包家金場遺址在中國古代礦冶發展史上的地位有更加權威、準確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