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的兒子 梁啟超的九個子女的人生大揭密
梁啟超的兒子:梁啟超,中國近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與康有為一起發起了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的維新派的代表人物,接下來由小編來探秘下梁啟超的兒子們。
粱啟超有9個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長:
大姨思順(令嫻)(1893-1966),是梁啟超的長女,生於廣東新會,她自幼愛好詩詞和音樂,從小梁啟超就在家中教她讀書,曾編有《藝蘅館詞選》。此書1908年初版,後多次再版,是研究梁啟超學術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
二舅思成(1901-1972)著名建築學家,梁啟超的長子,生於日本。1913年隨父母回國,早年入清華學堂學習,1924年赴美國留學,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獲碩士學位。回國後他選擇了當時比較艱苦的東北大學去創辦了我國北方的第一個建築系。「九·一八」事變前夕,他離開東北大學回到北平加入了中國營造學社,從事中國古建築的研究。
他到學社後改變了學社過去只注重文獻考證的研究方法,組織調查隊,從1931-1937年走遍了華北地區,到偏僻的鄉村去探尋古代建築。對所發現的古建築,諸如五台山佛光寺(唐)、太原晉祠(宋)等,進行測繪、攝影、分析、研究鑒定,寫出了有科學價值的調查報告。他是第一個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對我國建築進行分析研究的學者,從此開拓了中國建築史的研究道路。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完成了我國第一部《中國建築史》,完成了他的中國建築史要由中國人來寫的夙願。
就在這個時期,他還用英文為外國讀者寫了一本通俗易懂的《中國建築史圖錄》,讓中國建築在國際上閃耀著燦爛的光輝。他除了本人的學術成就外,還培養了許多研究古建築的人才。
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深感國家缺乏建築人才,因而又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築系,並於1946年赴美講學及考察建築教育。1947年被推薦為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團的中國代表。同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因他在中國建築學術上的重要貢獻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這時不少朋友勸說,共產黨就要來了,建議他在美國工作,但他還是毅然回到了祖國,1948年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
解放後他立即投身到新中國的建設中去,並成為一個社會活動家。他親自領導並參加了國徽圖案及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1952年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1955年他曾因提倡建築的民族形式而受到批判,但他並未因此疏遠共產黨,他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並於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先後擔任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等職。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建築理論、建築教育思想、城市規劃理論方面都提出了不少超前的新觀點,他是我國古建築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也是我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十年動亂中他受盡屈辱和折磨含冤去世。
三舅思永(1904-1954)著名考古學家,梁啟超的次子,生於澳門,1913年隨父母從日本回國,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隨後赴美國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考古學和人類學,曾參加印第安人古代遺址的發掘,並研究東亞考古。其間,曾一度回國在清華學校國學研究所擔任助教,1930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後,回國參加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工作。1931年春參加河南安陽小屯和後岡的發掘,秋季參加山東歷城(今章邱)龍山鎮城子崖的第二次發掘。他的工作提高了中國考古發掘的科學水平,使之納入近代考古學的範疇。(1934年出版了他主筆的《城子崖遺址發掘報告》,這是我國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報告集。)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跟隨史語所撤退到長沙經桂林入昆明最後到達四川李莊。1939年他在「第六次太平洋學術會議」上提出的論文中,全面總結了龍山文化,直至目前對龍山文化類型的進一步劃分,仍導源於梁思永半個世紀以前的創見。1948年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1950年8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他躺在病床上主持著考古所的工作,制定長遠規劃,指導野外工作和室內研究,熱心培養青年一代。由於工作辛勞,體力更加衰弱,終於不支。於1954年春心臟病發作,4月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未滿50歲。著名考古學家夏鼐說:「梁思永是我國第一個受過西洋的近代考古學正式訓練的學者。」著名考古學家安志敏也說他是中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古教育開拓者之一。
四舅思忠(l907-l932),梁啟超的三子,生於日本,1913年隨父母回國,後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陸軍學院和西點軍校,回國後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1932年患腹膜炎,因貽誤治療而去世,年僅25歲。
媽媽思莊(1908-1986)梁啟超的次女,著名圖書館學家,生於日本,1913年隨父母從日本回國。1926-1930年間就讀於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基爾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1930-1931年就讀於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獲圖書館學士學位。1931年學成歸國後,立即投身於我國圖書館事業,先後在北平圖書館、燕京大學圖書館、廣州中山圖書館從事西文編目工作。1936年重返燕京大學,任圖書館西文編目組長、主任和圖書館主任等職。
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文革」中她作為「保皇黨梁啟超的女兒、反動學術權威」遭到批鬥,並被毒打得遍體鱗傷。1976年被勒令退休,1978年復職。1980年當選為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她為圖書館事業嘔心瀝血、默默無聞地工作了整整50年。一生致力於西文編目工作,在這方面被公認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專家。北大圖書館的幾十萬種西文圖書的目錄都經她親自編製或指導編製而成。這套目錄是她一生心血的結晶,它的高質量受到國內外專家的交口稱讚。她一生為校內外的教師、學者、青年學生、各行各業人員所解決的疑難問題真是不計其數。她一生留下個人署名的文章不多,但許多專家、教授們的著作和學生們的論文中,都包含了她的大量心血和辛勤勞動。
1980年,梁思莊以古稀之年,代表中國圖書館學會赴菲律賓參加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
1981年她積勞成疾,於4月患腦栓塞,臥床五年,久治不愈,於1986年5月20日去世。她的骨灰安放在北京臥佛寺梁啟超墓地。
五舅思達(1912-)梁啟超的四子,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生於日本,1913年隨父母從日本回國。1935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經濟系,後留校作研究生,於1937年畢業。抗戰期間在重慶中國銀行總管理處任職。1949年在北京國務院外資企業局任職,後改為國家工商管理局。他曾參與科學院經濟所編寫《中國近代經濟史》一書。1965年主編《舊中國機製麵粉工業統計資料》一書。1972年退休,現住北京。
五姨思懿(1914-1988)梁啟超的三女,主要從事社會活動,早年在燕京大學讀書,初念醫預班準備升入協和醫學院學醫,後為了參加革命轉入歷史系。她曾參加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族解放先鋒隊」,是「一二·九」運動中的學生骨幹。後參加學生流亡隊伍。1941年到美國學習美國歷史,1949年她在太平洋彼岸得知新中國即將誕生的消息立即回國。她先後在山東醫學院、山東省婦聯工作,後調到北京任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她一直從事對外友好聯絡,多次代表中國參加國際紅十字會議。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8年病逝於北京。
六姨思寧(1916-)梁啟超的四女,生於上海,早年在南開大學讀一年級,因日軍轟炸學校而失學。1940年在五姨思懿影響下投奔新四軍,她參加革命工作數十年,現已離休,住在山東濟南。
八舅思禮(1924-)梁啟超的五子,也是梁啟超最小的孩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生於北京,1941年當他17歲時隨五姨思懿赴美留學,在普渡大學獲學士學位,接著在辛辛那提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49年回國,初在郵電部電信技術研究所和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所從事技術工作,並參加國務院組織的「十二年科學遠景規劃」,負責起草運載火箭的長遠規則。1956年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任飛彈系統研究室主任。他為祖國從無到有的飛彈控制系統事業貢獻自己的才智,是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三十多年來,八舅親自領導和參加了多種飛彈、運載火箭的控制系統研製試驗。他是1964年實驗成功的、我國自行設計第一個地-地飛彈的控制系統負責人之一,並在以後改進的型號中,領導研製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慣性制導系統,使我國飛彈控制系統的設計完全脫離了仿製蘇聯的「框框」。他參加了1966年10月27日在我國國土上進行的飛彈核武器試驗。這次實驗的成功震驚了全世界,從此我國進入了核大國的行列。梁思禮還是我國向南太平洋發射的遠程液體火箭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副總設計師,負責控制系統工作。在他主持下我國首次把集成電路用於彈上計算機,並首次以此進行全彈自動化測試。他還參加了1980年向太平洋發射遠程火箭的飛行試驗,獲得了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他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第一代人,也是當代中國飛彈控制系統的帶頭人,為我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87年他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被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當選為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1996年10月獲「何梁何利獎」。1997年9月作為全國十名有突出貢獻的老教授之一,獲「中國老教授科教興國貢獻獎」。
梁啟超的子女們各有自己的成就,成為本行業的專家。他們都十分用功刻苦學習;他們都十分熱愛自己的專業;他們學貫中西,善於把自己在國外所學的先進知識技術運用在祖國所需要的研究上;他們都從不炫耀自己的功績,而是默默無聞的奉獻。他們都不靠父親梁啟超的名聲,而是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那樣「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他們又都和他們的父親一樣,有一顆愛國的心。
梁啟超有3個兒子是中國院士。其中,梁思成、梁思永兄弟倆同時於1948年3月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人文組)。梁氏一家真可謂「滿門俊秀」,外公梁啟超真可以含笑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