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歲老革命憶八路軍兵工廠:加工廢彈殼造新子彈
起源於1938年3月的山東機器廠,1949年1月正式建廠。由抗戰及解放戰爭時期分散於魯中、魯南、濱海、渤海、膠東等我軍的各修械廠、所合編而成,是我軍華東地區的第一個兵工廠。幾代兵工人用他們的勤奮與才智、忠誠和奉獻,使企業實現了從軍械修理到常規武器生產,從單一軍品到軍民品結合,再到高科技武器研製的跨越。
91歲老革命,見證兵工印記
此刻,穿行在山東特種工業集團老廠區,斑駁的廠房、聳立的瞭望塔、幽深的防空洞……都在默默地告訴我們,在艱難歲月裡,兵工廠人靠著堅韌不拔的毅力、鍥而不捨的精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杜文明是山東機器廠的「老兵工」,出生於文登,今年已經91歲高齡了。談及當年的經歷,老人打開了話匣子。
1942年,年僅18歲的杜文明懷著一腔熱血和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投身到敵後的八路軍兵工廠。由於他聰明伶俐,吃苦耐勞,很快當了班長。有了重要任務,廠長就會找到他,讓他帶頭干。那時兵工廠的條件極其艱苦,缺原料、少勞力、無技術,製造子彈、手榴彈、地雷用的是最原始的技術。他們把撿來的廢彈殼經手工加工,重新裝藥、裝配底火並加上彈頭,造出新的子彈,也就是所謂的「復裝子彈」,雖說這樣的子彈質量相對較差,但照樣能夠消滅敵人。
如今,七十多年過去了,杜文明老人對當年的情形仍歷歷在目,他回憶說,危險性最大的是造手榴彈,填充裝配火藥、雷管,加上拉繩,全是手工作業,尤其是雷管的裝配,需要擠壓按實,稍不留神,就會引起爆炸。但那個時候他們早把生死置之度外,腦子裡裝的全是任務,不講任何條件。有的工友在操作中不慎被炸傷甚至犧牲,其他工友立馬接上繼續干。來了緊急任務,常常一幹就是幾天幾夜,連飯都忘了吃。「大家只要一想到能為前方戰士輸送彈藥打鬼子,能為贏得戰鬥勝利增添一分保障,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抗日戰爭以來山東地區發生的歷次戰役,用的武器和彈藥大部分是我們製造的。」老人充滿自豪地說。
曾有軍事專家做過統計,以1940年為例,敵我雙方的武器彈藥配備是這樣的:八路軍總兵力約40萬,有步槍9萬,另有手槍近5000支,輕機槍680挺,重機槍195挺,擲彈筒108架,迫擊炮156座,其他各種炮47門,但步槍子彈平均每槍不足20粒,手槍子彈平均每槍23粒,輕機槍子彈平均每槍30粒,擲彈筒和迫擊炮平均都只有3顆炮彈。而這時日本華北方面軍人數比八路軍少將近4萬人,但步槍超過八路軍2萬餘支,輕機槍為八路軍的8.5倍,重機槍為八路軍的7.4倍,擲彈筒為八路軍的67倍,迫擊炮為八路軍的23倍,且彈藥充足,還有大批坦克、飛機等重型裝備。
說起當年犧牲的工友,杜文明老人不由老淚縱橫。他一再慨歎,不容易,太不容易了!那時拼的就是一股無私無畏的信念,一種豁出去的決心。老人的話,讓我們的腦海又一次浮現出剛剛看到的兵工舊址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更感到建立中國現代兵器文化創意園是一件有歷史責任感的事業。
憶抗戰,鑄就兵工奇跡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一部長篇小說《苦菜花》深入人心,作家馮德英也成為那個時代的代表人物。然而讀者卻不見得知道,書中描寫的隨軍兵工廠英雄人物紀鐵工的形象,就是膠東抗日烽火中人民兵工的真實藝術再現。
1937年1月,日寇鐵蹄踏入齊魯大地。一年間,濟南、青島等大城市和絕大部分縣城,津浦、膠濟鐵路和主要公路幹線先後被日軍佔領。中共山東省委根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精神,制定了分區發動武裝抗日的計畫。至1938年底,山東抗日遊擊隊發展到30000餘人,12月建立了八路軍山東縱隊。為滿足戰爭武器彈藥需要,山東各界積極響應省委「有人出人,有物出物,有槍出槍,團結抗日」的號召,一批不願當亡國奴的手藝匠人——打鐵的、修鍋的、修車的、做鞭炮的……紛紛帶著自己的工具——虎鉗、銼刀、紅爐、鐵錘、風箱等等,加入人民軍隊隨軍修械,1938年3月,誕生了被譽為「一擔挑」的隨軍修械所,孕育了山東人民兵工這支「步行鐵軍」。隨著抗日戰爭的不斷擴大,「山東人民兵工」不斷發展壯大。從製造黑火藥、手榴彈、地雷、復裝子彈以及維修各類槍支、鋼炮等簡單產品開始,到造出高級發射藥、火炸藥、大口徑迫擊炮及炮彈、捷克式輕機槍等,生產的彈藥武器源源不斷地補給山東以及華東作戰的人民軍隊,為抗日戰爭提供了有力的後勤保障。
1949年1月28日,華東財政經濟辦事處工礦部第一軍工局將所屬魯中二廠、魯中三廠、濱海五廠、濱海八廠、魯南十廠、魯中六廠、魯南九廠的主要部分,遷至現博山區五陽山下東石馬村,合編組建「82毫米迫擊炮廠」,標誌著山東人民兵工廠正式誕生。1950年1月11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工礦部決定將「八二迫擊炮彈廠」改為「山東省人民政府工礦部兵工局第一兵工廠」,1951年7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將廠名定為「中央兵工總局山東兵工總廠」,為之後歷次國際爭端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一時大顯神威,戰果輝煌。
為加快山東人民兵工的發展,經多方論證考察,從機動靈活、便於隱蔽、運輸方便等多重因素考慮,鑒於博山區八陡鎮石炭塢有專業戰備鐵路,公路處於進入魯中山區咽喉要衝,且地勢險要、煤炭電力保障能力強等特點,國家先後在石炭塢劃撥多塊土地,擴大生產規模,山東兵工總廠聘請蘇聯專家在石炭塢設計並援助建設了淄博市第一座二層辦公樓,1951年8月9日,舉行了隆重的「中央兵工總局山東兵工總廠」由石馬廠區搬遷至石炭塢東廠區慶祝大會。時至今日,山東人民兵工在此已經發展壯大近70年。後來先後更名為山東機器廠、山東機器(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特種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名稱,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