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前的垂死掙扎:曾把蘇聯當救命稻草
導讀: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日在日本國會的黨首辯論中,拒絕明確承認《波茨坦公告》對日本侵略戰爭的定性,招致眾多批評。其實在1945年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表示投降前後,也有過各種垂死掙扎。
主戰派擬定「總決戰計畫」
1945年7月26日晚,美、中、英三國向日本發出由杜魯門、蔣介石和丘吉爾簽署的《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7月27日,日本首相鈴木主持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討論日本政府對《波茨坦公告》的立場問題。會上,日本外相東鄉茂德認為,公告不是「敦促無條件投降的命令」,所以勸日本天皇要以「極其慎重的態度」對待這一通牒。但以陸相阿南惟幾、海軍上將豐田等為代表的軍方人士堅持主張不要公佈《波茨坦公告》,如果真要公佈,也應附上一項聲明,表示堅決反對。鈴木屈從了軍方。
日本主戰派不甘心失敗,還擬定了一個「總決戰計畫」,共分3個階段。以第三階段「日本、滿洲、朝鮮的整個毀滅階段」為例,共分三個步驟:「(一)全力保衛東京,以自殺戰術普遍阻抗盟軍的前進,但日本必將因此遭受美機的濫炸,因此,日本的整個島嶼建築亦將全部毀滅,戰至東京淪陷後,立即向盟國提出無條件投降,本土戰事至此可告一段落。(二)東三省與朝鮮現有日軍約100師團以上。在東京宣告投降以後,朝鮮與華北等地日軍必須繼續作戰,必須戰至全部覆沒為止。(三)如東三省與朝鮮兩地為盟軍攻佔,日軍全部毀滅後,日本本土定可利用盟國間互相之矛盾而存在。」其狠毒殘忍可見一斑。
寄希望於蘇聯居中調停
事實上,日本主戰派「總決戰計畫」都是假想蘇聯不至於參戰而擬的。東鄉茂德堅持不要從正面拒絕《波茨坦公告》,也是想靜觀蘇聯的動向再作定奪——由於蘇聯與日本簽訂有中立和平條約,蘇聯當時沒有在《波茨坦公告》上簽字,也沒有對日本宣戰。
進入8月份,形勢對日本越來越不利。8月8日,東鄉茂德給駐蘇聯大使佐籐發去電報,稱「局勢急轉直下,必須盡快澄清蘇聯的態度。請再作努力,並急復告」。佐籐當即聯繫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試圖做最後的努力。莫洛托夫在下午5時約見了佐籐,但並沒有談論蘇聯出面調停之事,而是向佐籐宣讀了蘇聯對日本的宣戰書——斯大林8月7日已簽署命令,要求蘇聯遠東紅軍做好準備,於9日零時開始進攻。
莫洛托夫念完宣戰書後,佐籐立即追問道:「所謂自8月9日進入戰爭狀態的時間,那就意味著8月8日是和平狀態、自9日起為戰爭狀態嗎?」「是這樣的。」莫洛托夫說。
由於日本大使館電話線被切斷,佐籐的電報也發不出去,所以直到8月9日凌晨,日本才得知蘇聯已向日本開戰。
蘇聯參戰,加之美國於8月6日、8月9日連續向日本投放兩顆原子彈,對於同盟國的雙管齊下,8月9日,日本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討論是戰還是降的問題。最後,天皇作出決斷:結束戰爭。
與美國私下講好投降的「價錢」
在我們的印象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然而在日本的官方材料中,別說「無條件投降」,連「戰敗」「投降」之類的字眼都沒出現過,日本只使用「終戰」表述。
日本《產經新聞》去年刊登消息,稱在英國國立檔案館發現1945年日本駐都柏林領事向日本外務省發出電報的副本,主要信息是告知「美英已同意日本在戰後維持天皇制的要求」。這份電報印證了一個流傳已久的猜測:當年美英私下與日本講好了投降的「價錢」。
美國當時對戰敗國日本的處置,與德國相比實在有著天壤之別。日本不僅沒有被勒令改變原有的政府結構,很多最重要的戰犯未受追究,拆除可供軍事所用的重工業、對受害國賠償等也被美國一筆勾銷。日本天皇在8月15日宣讀「終戰詔書」時,投降被稱為「為保全國體停止戰鬥」,措辭和行文毫無「無條件投降」的意味。更有甚者,9月2日日本正式簽訂投降文書時,在由美方準備的投降文書中,也沒有「日本無條件投降」字樣,只要求日本武裝力量繳械投降。
原來,在戰爭即將結束的那段時間,美、日駐瑞士的代表一直保持著頻繁接觸。德國投降次日,即5月9日,日本天皇就得到駐瑞士秘密使團的報告,說美方代表應允在「無條件投降」的名義下,可為日本提供包括「保留天皇制」在內的「照顧」。而接到這一消息後,日本並未立即應允,仍希望借助蘇聯的調停,將「投降」改為「體面和平」。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日本這才接受了美方的「開價」。可以說,69年前那場不徹底的無條件投降,為今天的日本右翼歪曲歷史提供了溫床和邏輯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