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日本戰俘參加中國抗戰 津貼與八路軍高層相同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以堅定的決心和意志,經過14年的殊死搏鬥,贏得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開啟了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中華民族提供了以弱勝強、團結奮戰、勇於抗爭、從甲午失敗走向民族復興的寶貴經驗與歷史啟示。
必須有一個為國家民族自我犧牲的堅強領導核心
近代以後,中國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治集團的腐朽無能和民族內部的軟弱渙散。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民族復興作為歷史使命,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範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引領著中國軍民克敵制勝的正確方向,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時代先鋒、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橫行世界,貧窮落後的中國最早遭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卻率先在世界的東方樹立起不屈不撓、屹立不倒的抗擊法西斯的旗幟,正是由於有了中國共產黨這個能為國家民族自我犧牲的領導核心的突出作用。
1935年,日本法西斯製造了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了「抗日救國」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當年12月召開的瓦窯堡會議,中共中央深刻分析和正確判斷國內形勢,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並為一年後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做了鋪墊,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迎接全民族抗戰奠定了政治基礎。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法西斯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共產黨發表《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提出發動全民抗戰、實現民權政治、改善人民生活三項基本主張,並向全國聲明: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合作抗日,共赴國難。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在中國抗戰最困難的時刻,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維護團結抗戰的局面。
1937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給來華考察的卡爾遜交待了一項特殊任務:「希望你不時地給我寫信,告訴我你眼裡的中國已經發生的和將要發生些什麼。」卡爾遜從上海來到山西,會見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等人,先後考察了晉綏、晉西北、晉中、冀中等敵後根據地,並專門赴延安對毛澤東進行訪談。從親身的經歷中,卡爾遜得出一個論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必將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與他有著同樣判斷的還有眾多來到延安實地採訪的外國記者。史沫特萊曾激動地說:「延安使我興奮,延安使我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希望。」美國作家斯諾也寫道:「在日本人陣線後方『舉起他們的棒子』來的,是不知疲倦的農民,是遊擊隊。他們是看不見的,也是無所不在的。」
必須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
抗日戰爭爆發後,紅軍先後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如何在統一戰線中保持黨對人民軍隊的領導,如何在改編中保持紅軍性質和戰鬥意志,是此次改編的根本問題。從蘇聯歸國的王明,鼓吹「一切經過統一戰線」,實際是要放棄共產黨對軍隊的領導。對此,毛澤東堅定地說,在全國抗戰複雜環境中的中國共產黨人不能再患兵權問題上的幼稚病,共產黨人不爭個人的兵權,但要爭黨的兵權,要爭人民的兵權,還要爭民族的兵權。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以堅持黨的領導為核心,始終保持八路軍和新四軍的人民軍隊性質,充分發揮人民軍隊的政治優勢,率領敵後軍民英勇殺敵,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在紅軍改編尚未就緒時,國民黨軍在戰場不斷失利,華北抗戰危急。中共中央決定八路軍東渡黃河,開赴華北,配合國民黨軍對日作戰。在平型關,第115師首戰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之後,雁門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飛機場、黃土嶺大捷,新四軍首戰韋崗,一次次捷報鼓舞著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後,德、意法西斯氣焰囂張,其軍隊在世界各主要戰場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為支撐中國持久抗戰局面,八路軍在華北發起了空前規模的百團大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戰的信心,也震動了日本朝野。一位日本議員哀歎:「要想消滅中共軍隊,必須依靠百年戰爭才能解決。」為此,從1941年開始,侵華日軍調集46萬大軍推行「總力戰」,全力圍攻八路軍、新四軍。這期間,華北連遭水、旱、蟲災,抗日根據地的財經狀況和部隊供應處在十分困難的境地,有些地區的軍民甚至不得不以野菜、樹皮充飢,部隊每人只有幾粒子彈和兩三顆手榴彈,傷病員沒有藥品治療。
如何克服困難、發展壯大自己呢?中國共產黨找到了生產自救的好辦法。人民軍隊一邊戰鬥,一邊生產。八路軍第120師第359旅在王震率領下,開赴南泥灣實行「屯田」。此後,「背槍上戰場,荷鋤到田莊」就成了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
在艱苦卓絕的敵後作戰中,中國共產黨鑄造了革命英雄主義之魂。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新四軍第4師師長彭雪楓、東北抗日聯軍主要領導人楊靖宇、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是人民軍隊千萬個英雄人物的傑出代表,而更多的烈士卻連名字也沒有留下,他們的理想、信念和體現出來的犧牲精神,時刻激勵全軍官兵前赴後繼,英勇作戰,朱德總司令將其稱之為「我軍指戰員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
必須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
人民群眾是戰爭勝利之最深厚的偉力。中國共產黨堅持動員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實施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廣泛開展伏擊戰、破襲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遊擊戰的戰術戰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會議上,提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明確人民軍隊的軍事戰略方針是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戰略任務是創建抗日根據地。這是黨指導人民軍隊打敗日本侵略軍的戰略決策。為此,從1937年9月起,八路軍分別進入晉東北、晉東南、晉西北地區,建立了晉察冀、晉冀豫和晉綏抗日根據地。隨後八路軍一部又進入山東、河北、河南,同當地人民抗日武裝會合,建立了山東、冀東、冀中、冀南、冀魯豫等抗日根據地。在華南的東江、珠江、瓊崖等地,抗日遊擊隊積極出擊,頑強戰鬥,使日軍剛剛從國民黨軍手中佔領的廣大地區,很快變成了抗日根據地,日軍佔據的交通線和城市,又變成了新的前線。這種景象,成為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
盧溝橋事變後的一個多月,蔣介石在談到國民黨軍隊抗戰的要訣時說:敵人的利器是飛機、大炮、戰車;我們的利器是高壘厚壁。而毛澤東則堅信:對付強敵,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人民,是千百萬真心實意擁護革命的群眾。他堅定地指出,必須實行全國人民的總動員,發動人民的武裝自衛戰,這是保證軍隊作戰勝利的中心一環,對此方針的任何遊移都是必敗之道。
隨著抗戰的全面展開,八路軍和新四軍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遊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軍事戰略方針,深入華北、華中敵後,一面對日作戰,一面宣傳動員和組織群眾,開闢了廣闊的敵後戰場,極大地牽制了日軍的兵力,減輕了正面戰場的壓力,對遲滯日軍進攻、加速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重大作用。
經過10個月的抗戰,毛澤東提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之偉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的論斷,並寫下了《論持久戰》。他以非凡的洞察力,清晰地描繪出抗日戰爭發展全過程的完整藍圖,把歷來只起輔助作用的遊擊戰爭提高到戰略地位,指導人民軍隊實現由國內正規戰爭向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轉變。他預言,抗日戰爭將分為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中國人民通過三個階段的持久抗戰,最終必將打敗日本帝國主義。《論持久戰》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軍隊建設的偉大綱領。
在八年全國抗戰中,中國軍民進行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在敵後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人民軍隊發展到130餘萬人,建立了約100萬平方公里、近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是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中堅力量。
必須建立國內和國際統一戰線
毛澤東曾指出,「我們的敵人是世界性的敵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在這場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的殊死搏鬥中,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將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以及海外華僑華人凝聚和組織起來,投身到抗日洪流之中。旅居海外的800萬華僑,為支援抗戰不遺餘力。粵籍華僑和台灣同胞9萬多人回國,以各種形式投入到抗戰中。
同時,中國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結成統一戰線,相互支援、相互配合,最終打敗了侵略者,為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七七」事變前後,毛澤東就呼籲建立一個反侵略、反戰、反法西斯的世界聯盟,指出「中國已緊密地與世界聯成一體,中日戰爭是世界戰爭的一部分,中國與世界緊密聯繫的事實,必須成為我們的立腳點」。當中國人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獨自抗擊日本侵略軍長達10年之後,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最終建立起來,一場聯合打擊日本法西斯和德國法西斯的血戰在東、西方戰場同時展開。蘇聯、美國、英國等反法西斯盟國為中國人民提供了寶貴的人力物力支持。朝鮮、越南、加拿大、印度、紐西蘭、波蘭、丹麥等國的反法西斯戰士直接參加了中國的抗日戰爭。通過國際統一戰線,世界人民給予中國人民道義和物質等方面支持,蘇聯空軍、美國飛虎隊同中國軍民並肩作戰,白求恩、柯棣華醫生等國際友人投身中國抗戰。
古往今來,戰俘的命運往往十分悲慘。但是在延安,有一群俘虜不僅在政治上和俘虜他們的人平等,還在生活待遇方面享受比俘虜他們的人更高的標準,這就是日本工農學校的學員。他們入學第一個月就拿到了5元錢的津貼。這些學員無論如何難以相信,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和朱德每月的津貼也僅為5元錢,他們的校訓是「和平、正義、友愛、勞動、實踐」。
正是在中國人民的感召下,1939年11月7日,以杉本一夫等日軍戰俘為核心,成立了「華北日本士兵覺醒聯盟」,這是第一個日本人組成的反戰組織。此後,在人民軍隊政治瓦解和宣傳教育下,先後有1000多名日本戰俘加入到中國抗戰陣營。
歷史最終證明,以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為中流砥柱,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推動全面抗戰的發展,中國人民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