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憑什麼成為民國初年最具實權的人物?
袁世凱與皇族的矛盾最終導致1908年的「足疾」詔令。袁世凱的腿部受輕傷,使得他需要在官邸休息幾天。然而,完全出人意料,也讓每個瞭解他是滿清鐵腕人物的外國人深感驚奇,攝政王頒發諭旨,非常遺憾地宣佈,皇帝陛下「忠誠的大臣袁世凱將歸鄉療養一段不確定的時間,以治療足疾。」
滿清朝廷委任他為總理大臣,南方革命黨人擁戴他為民國大總統,在這個東方大國的此次危機中,袁世凱左右逢源,步履輕快而平穩,成為了當前中國最具實權的人物。在過去3年中,袁世凱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從1898年起,他就已經是四萬萬中國人中最令人矚目的人物。
結合他以往的政治經歷和目前來自中國各方面的聲音判斷,在這場動盪的革命結束後,整個世界將發現,無論袁世凱的頭銜是總督、總理大臣或總統,這個人將成為他們處理對華事務時無法迴避的大人物。
為什麼一定是這個人呢?他出身卑賤,所受教育有限,知識淺薄。他從未走出過國門一步,不會說母語之外的任何語言。那麼,為什麼是他成為了中國人中最具有革新思想、同時又在改革者中最具有傳統思維的中國人?
既獲洋人尊重又能統籌國內各派勢力的唯一人物
袁世凱十分推崇日本政治家兒玉源太郎1,後者先任台灣總督,後供職於日本軍部,死後被譽為新日本最傑出的治國能臣。袁世凱效仿他的學習吸收能力,深通為人處世之道,並擁有治國天賦。他們兩人都未到國外遊歷,但又都為西方文明所折服。
袁世凱無疑正在證明他是一個比李鴻章還偉大的人物,而後者常被西方認為是當代最傑出的中國人。李鴻章深受慈禧太后寵信,他通過對慈禧太后阿諛奉承、向她懇求而達到政治目標,就像前英國首相B. 迪斯累利2(B. Disraeli)對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所做的一樣。
與當年李鴻章被慈禧太后提升為直隸總督一樣,袁世凱也因慈禧太后的賞識而平步青雲。過去,袁世凱曾被寄予厚望,期待他能實現滿清統治的中興大業。而此時此刻,幼年皇帝溥儀正通過皇親貴族懇求他重新出掌內閣。毋庸置疑,回溯至1898年,在那個時候,袁世凱就是中國政壇上既能獲得外國人尊重、又能統籌國內各派勢力的唯一人物了。
這裡沒人認為袁世凱重新出山是因為他的形象和藹可親,雖然這是西方政客慣用的伎倆。李鴻章是一個很有政治手腕的調停者,但袁世凱不是,他是一個獨裁者,明智、穩健、自信,有政治魅力,但不追求個人權勢的擴張。至少,他將個人權力野心成功地隱藏了起來,到目前為止,他的個人權欲沒有顯露。事實上,全國上下普遍相信他是一個愛國者。由此可見,他對他的同胞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國民信任他的愛國精神,信任他處事果斷、馭人有方、鐵腕治世,這對東方人而言尤其難得,使得他在如今這個各方勢力分崩離析的特殊時刻,成為了一個舉足輕重、各方注目的關鍵人物。
保定秋操上的新軍統帥
我曾於1905年觀看中國軍隊在保定舉辦的秋操,見到引領全軍的袁世凱。他那時負責提領6萬新軍,頗為自豪,但與正規的日本陸軍相比,他們的確顯得寒酸。特別是這支軍隊的統帥更不敢恭維。袁世凱的佩劍在兩腿之間不停地搖晃,讓他行走起來十分艱難,似乎每走一步都可能被絆倒。他那個碩大的肚子相當可觀,軍褲也不合身,騎在馬上十分滑稽可笑。當他終於可以下馬時,看起來如釋重負。
隨後,我們通過他軍隊的翻譯、挪威人蓋德科(Gadke)上校進行交談。總督說,他知道新軍操練還有許多欠缺,但他補充道,如果10年後再來,將會發現新軍將煥然一新。提到他的軍褲時,袁哈哈大笑,解釋說除了軍事場合,他是從來不會穿這種褲子的。
當時,他正在帳篷中,僕人送上來一件長袍。他將長袍裹在身上,看起來明顯輕鬆很多,就像一個剛剛穿著男裝跳完化裝舞會的女人,急於尋找一件舒適的外衣。隨後,他取下軍帽,換上一頂圓帽,帽頂插有藍色的總督官穗。當他換帽子時,辮子順著後背滑落了下來。
「為什麼不把辮子剪掉呢?」我想到一些新派的中國人已開始改革,就冒險詢問他。
「會的,時間到了就會的。」他迅速回答,臉上掛著微笑。
這只是採訪中的一個小插曲,卻可從中看出他的個性。他完全明白,男人留辮子是多麼荒唐,也知道時代發展的潮流。他只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1908—1911年的三年中,他被罷免了權力,主要原因是慈禧太后去世後,滿清貴族的貝勒們終於找到機會報復他。慈禧太后曾將袁世凱強加給他們,壓在他們頭上,如同八國聯軍將袁世凱強加於她一樣。袁世凱從未善待過他們,總是不斷逼迫他們削減特權,增加財政收入用於操練新軍、改革教育。
袁世凱之前的總督們習慣於以權謀私。不管袁世凱是否有政治野心,歸根結底,他在心中或多或少在為國民謀福利。
與各派打交道都遊刃有餘
袁與皇族的矛盾最終導致1908年的「足疾」詔令。袁世凱的腿部受輕傷,使得他需要在官邸休息幾天。然而,完全出人意料,也讓每個瞭解他是滿清鐵腕人物的外國人深感驚奇,攝政王頒發諭旨,非常遺憾地宣佈,皇帝陛下「忠誠的大臣袁世凱將歸鄉療養一段不確定的時間,以治療足疾。」
因此,3周前,當朝廷匆忙召回袁世凱時,他很方便地找到托辭「臣足疾尚未痊癒,無法遵命回京」。同時,他對朝廷圓滑地表達了感激。如果拒絕回京,他將失去保皇黨人的支持;而如果立即奉召回京,他又將失去革命黨的支持。現在,他得到了雙方的支持。
看來這似乎只是小事一樁,甚至有些可笑,但其實意味深長。它顯示了今日中國最足智多謀的政治人物的特色。他熟悉自己這一方的人,也瞭解其他派系的想法,恰當地把握分寸,在與各個派系打交道時都顯得遊刃有餘。自始至終,他既不諂媚,也不虛偽,如同預言家一般洞察未來,並堅定地發揮著主導作用。
鐵腕鎮壓義和拳
他是從哪裡開始發跡的呢?他的力量來自何方?有一件事發生在義和團起義之前,可對此給出解釋。這也是袁世凱集大權於一身之前,他個人政治生涯的一個轉折點,是他引起眾人關注的關鍵時刻。一方面是狡詐的慈禧太后,另一方面是各國的外交官,他們正集中研究中國事務。
那時,袁世凱僅是山東省一個小地方的道台,那裡有中國最好的絲綢,同時也居住著很多西方的傳教士,比遠東任何其他地方都多。在袁管治地區的附近,拳民首先暴動。
有人宣稱是袁世凱煽動了這些暴動,他想藉此飛黃騰達。這種說法十分荒謬,雖然對於袁世凱這種專橫跋扈、不擇手段的精明政治家來說,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
義和拳迅速蔓延山東全省,許多名望極高的政治人物幾乎就要加入這場運動。值此關鍵時刻,不論是出於愛國心,或為在慈禧太后及外國使團面前留下好印象,袁世凱決定採取強硬行動,堅決扼制住這個讓最保守的中國人也觀念動搖的秘密會社的狂熱發展勢頭。
義和拳狂潮初起時,鼓吹只要盟誓入會即可刀槍不入,洋鬼子不再能夠用火槍傷害你。宣誓後,這個古老帝國的保護神將會福佑你平安無事。一些義和拳領袖聯絡袁道台,邀請他入會。他不敢拒絕,因為他知道,自己身邊有影響力的人大多數都已入會,或對其抱有同情。但是,他內心又不想加入,因為他預見到這場狂熱運動終將失敗,他希望能夠站在勝利者一邊。最終證明,這樣一個兩難選擇反而成為了他的一個機會。
袁世凱在登基儀式上
馬蒂尼-亨利步槍的試驗
袁世凱對義和拳領袖說,「我不會加入你們,除非你能夠向我證明,你不會被洋鬼子的子彈打傷。」
「好!」他們說。
「在我的衙門裡有一支洋鬼子的火槍,」他繼續說,「我本人並不相信它的威力。但是,我想向這裡所有迷信西洋火器的人證明——這裡有些人的立場正在搖擺,他們所相信的洋槍是靠不住的。」
「因此,明天下午,如果各會的幫主們能夠到我的花園來,我們即可進行這樣一個小小的試驗。請幫主們沿衙門牆壁站成一排,我將在他們身上試一試洋鬼子的把戲。如果西洋火器沒有傷害他們,我將加入義和拳。」
這一邀請被接受了。第二天下午,城裡萬人空巷,市民們都湧到道台衙門。這是一個重大時刻,它象徵著一個全新的中國在經歷分娩的陣痛,同時也標誌著機智聰明的東方人終於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
令人奇怪的是,最終只有一位拳民領袖參加了試驗,他是最堅定的暴動領袖。然而,聚集而來的百姓們卻似乎願意將此視為義和拳運動的證據,哪怕只有一個人從西洋火器的子彈下倖存。
這位狂熱的拳民極端盲目地堅持著他的信仰,他在陽光照耀下的官署花園裡,神態安詳地靠牆而立。不久,滿面微笑的袁道台出現了,他神情溫和,面帶歉意,手握一支閃閃發光的新式馬蒂尼—亨利步槍1(Martini-Henry Rifle)。
袁道台彬彬有禮地解釋道,他只是由於好奇才進行這個小試驗,並且感謝這位參加試驗的朋友。他本人對於義和拳運動抱有極大好感,但他認為,對於他本人和廣大百姓來說,接受這位受人尊敬的義和拳領袖提出的要求,證明洋鬼子的玩意只是自吹自擂,以徹底解開大家心中的疑惑,才是最公平的。
順便說一句,山東半島插入中國黃海(China Sea),包括由英美控制的芝罘(今煙台)和由德國控制的膠州等市縣,富饒豐產,並且比中國其他地方有更多機會接觸和瞭解西方文明。然而,即使在山東也仍然有中國人相信,北洋水師16年前之所以在威海衛全軍覆沒,主要在於艦首沒有畫上眼睛,因此不能看到日本人對它的攻擊。直到今天,仍有超過一半的中國人認為,弓箭比步槍和子彈更厲害。
現正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4年前。在看起來非常友好的袁道台鼓勵下,這位執著的義和拳領袖同意由中國未來的總理大臣(或總統)舉起新式馬蒂尼-亨利步槍向他的胸部射出子彈。隨後,袁道台帶著極度的悲傷和遺憾,對殉難者進行厚葬,並出資邀請許多和尚為其守靈一百天。
消息很快傳播開來,儘管那裡沒有電報。這樣,當時的中國和滿清政府所急需的治世能臣,一個有膽識、狡猾、奸詐、精明的政治人物橫空出世。
顯然,今天,在大革命的風暴中,袁世凱又被重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