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吉星文在金門被炸死 抗日名將吉星文的悲劇
吉星文,河南省扶溝縣人。早年投入族叔吉鴻昌部當兵,升至營長。1933年長城抗戰中因功升至團長。1936年擔任宛平城的守衛任務。1937年7月7目盧溝橋事變爆發,率部打響了全民族抗戰的第一槍,與倭軍血戰20餘天。國共第二次內戰時期,參加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敗退台灣後,吉星文去了台灣。1958年8月國共金門炮戰中被中共炮火擊中陣亡。
如今,盧溝橋事變已廣為人知,但鮮有人知道吉星文其人其事。事實上,在盧溝橋事變中,是他下令:「堅守陣地.堅決回擊,堅持抗戰到底」,從而打響了全民族抗戰的第一槍。
今天的年輕一代,對於吉星文其人,恐怕知之者甚少。他是位英雄人物,但也是值悲劇人物。說他是英雄,是因為在1937年7月7日爆發的盧溝橋事變中,他作為堅守宛平的駐軍團長,曾奮起抗倭,為了保衛盧溝橋,保衛中華民族的尊嚴,身先士卒,浴血奮戰,在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常言道:將門出虎子。吉星文是抗日名將吉鴻昌的侄子。1934年11月24日,吉鴻昌在被國民政府處決後,不能不使吉星文感到悲憤交加。吉鴻昌的愛國、抗倭精神,深深感染了吉星文。盧溝橋保衛戰表明,他不愧是吉鴻昌的後代。
當時,吉星文是宋哲元任軍長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所屬第一一零旅(旅長是名將何基灃)第二一九團團長,駐守宛平。事變發生的次日下午,吉星文嚴正拒絕了倭軍限令於當晚7時前投降的通牒,奮起反抗,下令官兵:「堅守陣地,堅決回擊,堅持抗戰到底。」在吉星文的指揮下,守衛盧溝橋上的一連戰士,與倭軍發生激烈戰鬥,英勇慘烈。一位青年戰士,用大刀砍死砍傷倭軍13人,自己壯烈殉國。守衛大橋北面的一連戰士,奮不顧身,殊死戰鬥.最後全連僅剩下4人。其餘都為國捐軀了。從11日起,倭軍以大炮猛烈轟擊宛平縣城及附近一帶,吉星文亦負傷,但他仍繼續指揮戰鬥,並指揮城內居民向城外安全地帶疏散。當倭軍的迫擊炮彈落在發放賑糧的人群周圍時,吉星文大喊:「趕快散開!隱蔽!」與百姓生死與共。惟其如此,倭軍對吉星文恨之入骨。他們提出所謂停戰會商的條件之一,就是撤換盧溝橋守軍,並指名道姓,要「接替吉團防務」。這當然被我方斷然拒絕。
7月30日晚,吉星文團官兵揮淚告別宛平父老,撤退到長辛店,盧溝橋旋即淪陷。但是,保衛盧溝橋的壯舉,揭開了中國抗倭戰爭的序幕。吉星文也從此英名遠播,作為抗倭英雄,曼到人們的讚頌。戲劇大師田漢曾專門寫了話劇《保衛盧溝橋》,在各地上演,其中的吉星文團長,是用真名實姓出現在舞台上的。當人們看到北平學生跪在吉星文面前,痛哭失聲地要他保衛盧溝橋。他被感動得熱淚盈眶,當即表示要誓死抵抗倭軍,下令戰士開槍回擊時,無不為之動容。吉星文也就更加名震華夏。莊嚴的歷史是有情的。
但是。歷史有情也無情。隨著斗轉星移,歲月無聲逐逝波.在保衛盧溝橋的20餘年後,即1958年,在解放軍萬炮震金門的戰鬥中,第一炮就擊中了金門國民革命軍的司令部,其副司令被當場陣亡,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吉星文將軍。當年的抗日英雄,竟這樣永別人寰,對他個人來說,不能不是個悲劇。其中的歷史教訓,是值得人們回味的。
當年吉星文所以能血戰盧溝橋,彪炳史冊,很重要的原因,是受了華北抗倭救亡運動的影響。戰鬥打響的第二天,北平各界組織起「北平各界抗敵後援會」,並派人直接與吉星文取得聯繫,增強其奮勇殺敵、至死不退的決心。慰勞品、救援物資更是源源而至。可以說,這是全民抗戰,國共兩黨攜手,團結禦侮的先聲,吉星文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才在盧溝橋演出了可歌可泣的一幕。
甚為可惜的是,20多年後,國共兩黨的決裂和兵戎相見,使本來已是苦難深重的中國陷入了血腥內耗的漩渦,這場中國5000多年文明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曠世內戰使得多少象吉星文這樣的抗戰英雄官兵倒在了中國人自己的槍口下,這些中國抗倭英雄的悲慘結局,使戰敗回島的倭寇切齒歡呼,使隔海觀戰的俄美英帝鄙視中華民族。
而今天,抗戰結束60多年,台灣仍未統一,中國人仍在內耗的漩渦邊徘徊,倭寇和俄美英帝利用國人內耗,繼續敲中國鑼邊,這更使得這些逝去的官兵在天之靈難以安息。
如果當今海峽兩岸的中國人不能從民族的災難中吸取歷史教訓,不能拋棄5000多年來沉積在國人骨子中的封建專制和勇於內鬥餘毒,還繼續走過去歷史的老路,不為中華民族的後代鋪路、積德。那末,中華民族祖先的在天之靈還會保佑我們嗎!?我們就不怕遭天譴嗎!?
中國人團結一致,國家民族統一,國共兩黨合作,曾經贏得抗倭戰爭的偉大勝利,造就了包括吉星文在內的無數抗日英雄兒女,也使得中國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當今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應該運用相比於過去而言更高層次的民族智慧、更大的民族勇氣、更寬廣的民族寬容性,來解決中國人自己和自己之間的關係,使中國能在二十一世紀之初重新統一,使中國更加民主和富強!
今天,我們西望盧溝曉月,東聽寶島濤聲,更高興地看到:國共兩黨已再度攜手。願吉星文式、張靈甫式的英雄悲劇和中國內耗的歷史永遠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