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的身世解密:原名馬三寶或為名臣賽典赤後裔 | 陽光歷史

 

A-A+

鄭和的身世解密:原名馬三寶或為名臣賽典赤後裔

2016年02月02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72 次

  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公歷7月11日),鄭和率領27800多人,分乘208艘木製帆船,由太倉劉家港出發,開始了持續28年之久的七次下西洋的壯舉,因此而彪炳於史冊。2005年紀念下西洋600週年之際,鄭和再度成為全球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學術會議頻頻舉行,專著、論文接二連三,致力於復原歷史真相。然而,關於他的家世,至今依然有爭議。

  《明史·宦官傳》對於他的家世的介紹只有很簡單的一句話:「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從其他史料人們才知道,他本姓馬,名三保,父親名叫馬哈只。最有價值的史料是,永樂年間禮部尚書李至剛為他父親所寫的《故馬公墓誌銘》,提供了不少珍貴信息:一、「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雲南昆陽州人」;二、鄭和是他的次子;三、馬哈只「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李至剛曾參與《明太祖實錄》的編修,朝夕在永樂皇帝左右,被視為親信,和當時的內官監太監鄭和關係密切。因此,他的記述,可信度極高。

  很有意思的是,與道衍和尚姚廣孝一樣成為永樂皇帝親信的袁姓相士,寫了一本《古今識鑒》,其中有鄭和身材舉止的描寫:「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行如虎步,聲音洪亮」。這是親歷者的目擊,絕非道聽途說之詞。這一點,酷似乃父—「魁岸奇偉」。

  這樣的長相,與他們的家世頗有關係。幾十年來,現代史家根據馬哈只墓碑、《鄭和家譜》、《賽典赤家譜》的考證,馬哈只、馬三保父子,是元朝政治家、中亞布哈拉貴族賽典赤·贍思丁的後裔,也就是說,鄭和是賽典赤的六世孫。那麼,賽典赤何許人也?

  《元史·賽典赤贍思丁傳》說:「賽典赤贍思丁,一名烏馬爾,回回人,別庵伯爾之裔,其國言賽典赤,猶華言貴族也。」這裡所說的「回回人」,在元朝特指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是僅次於國族(蒙古)的「色目人」之一。《元史》素稱難讀,參雜了各種語言,據精通阿拉伯語言的專家解釋,賽典赤意為「尊貴的聖裔」,贍思丁意為「宗教的太陽」,烏馬爾意為「長壽」,別庵伯爾意為領袖,「別庵伯爾之裔」專指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如此說來,鄭和應該是穆罕默德後裔的後裔。這種情況,在今天看來似乎不可思議,在當時卻是司空見慣的。蒙古三次西征,建立了橫跨亞歐大陸的大蒙古國,中外交往盛極一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賽典赤·贍思丁成為元朝的咸陽王,並不離奇。

  美國《百科全書》關於鄭和的家世有簡明清晰的介紹:15世紀初期的中國將領鄭和,幾乎於葡萄牙人乘船繞過非洲抵達印度一百年前,就率領海軍對印度洋做過七次遠征。鄭和為一名去麥加朝聖過的伊斯蘭教徒(馬)哈只之子,約在1371年生於雲南省昆明,取名馬三保。鄭和家自稱為一名早期蒙古的雲南統轄的後代,並系布哈拉國王穆罕默德的後裔。馬姓一個起源來自中文對穆罕默德的音譯。

  如此看來,中外學者在這一點上是不謀而合的,或者說是有共識的,鄭和是賽典赤的後裔,父親馬哈只曾經朝聖麥加。永樂皇帝任命他領導下西洋的壯舉,訪問印度洋、阿拉伯、東非各國,是很有政治眼光的決策。

  1988年,明史專家周紹泉對此提出質疑,他在《鄭和與賽典赤·贍思丁關係獻疑》一文中,對《賽氏總族譜》、《賽典赤家譜》、《馬氏家乘》、《故馬公墓誌銘》、《鄭氏家譜》進行了考證,對鄭和是賽典赤·贍思丁後裔的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很可能出於中國人追祖名人的習慣心理,二者實無家系淵源」。百家爭鳴是學術研究題中應有之義,對成說提出質疑,表明這個問題還可以繼續討論,但不見得就可以推翻成說。不少學者並不認同周紹泉的考證。不少方面難以解釋,例如,《故馬公墓誌銘》說,馬哈只的祖先名叫「拜顏」,顯然指中亞民族;又如前引美國《百科全書》關於鄭和的文字,應該如何回應,都是問題。可惜周紹泉先生英年早逝,已經無法繼續探討這一問題了。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鄭和的姓是永樂皇帝所賜—「賜姓鄭」,這個「鄭」的由來,據說與鄭村壩戰役有關。燕王朱棣以「清君側」名義發動叛亂,建文帝派耿炳文率兵30萬前往北平討伐。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朱棣率兵奔襲大寧,意在合併寧王朱權的兵馬,擴充實力。代替老將耿炳文出任總指揮的李景隆(李文忠之子),乘虛圍攻北平。朱棣快速回師,在北平東面二十里的鄭村壩,大敗李景隆。朱棣為了嘉獎在鄭村壩戰役建立奇功的三保太監,「賜姓鄭」,又提升他為內官監太監。不過,有的學者認為,「賜姓鄭」,與鄭村壩戰役無關,沒有特別含義。

  已經成為世界名人的鄭和,其家世至今依然眾說紛紜,迷霧重重,探尋歷史真相實在太難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