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最先與賈寶玉談婚論嫁的女孩?
《紅樓夢》的讀者都知道,雖然賈寶玉的感情糾葛,主要圍繞著薛寶釵與林黛玉展開,但最先涉及到談婚論嫁地步的女孩,卻是另有其人。那麼,這個女孩到底是誰呢?
《紅樓夢》第29回,張道士向賈府的最高領導賈母提親,當時的情況是:那張道士又向賈珍道:「當日國公爺的模樣兒,爺們一輩的不用說,自然沒趕上,大約連大老爺,二老爺也記不清楚了。」說畢呵呵又一大笑,道:「前日在一個人家看見一位小姐,今年十五歲了,生的倒也好個模樣兒。我想著哥兒也該尋親事了。若論這個小姐模樣兒,聰明智慧,根基家當,倒也配的過。但不知老太太怎麼樣,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請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說。」賈母道:「上回有和尚說了,這孩子命裡不該早娶,等再大一大兒再定罷。你可如今打聽著,不管他根基富貴,只要模樣配的上就好,來告訴我。便是那家子窮,不過給他幾兩銀子罷了。只是模樣性格兒難得好的。」
在他看來,做媒是一件光明正大而且能討個好彩的事,故而敢於當著賈府大部分人的面提出自己的想法。可惜他無法知曉寶玉的婚事在賈府已成為一樁難以言說的心病,尤其是當著寶玉、黛玉和寶釵的面提出這樣一個尖銳而又尷尬的問題。
寶釵進入賈府之前,寶玉與黛玉一起長大,兩人青梅竹馬,又都是賈母萬分寵愛之人,在賈母心目中,已把他們當作非常登對的小倆口,要不然鳳姐也不會肆無忌憚地開黛玉的玩笑。然而隨著寶釵進入賈府,進入大觀園,一切都發生了變化。變化之一是寶釵之母從進入賈府起,就到處宣揚她女兒命中是要嫁給一個有玉的男人的,很明顯,她在為自己的女兒能嫁與寶玉尋找合情合情的理由。
變化之二是賈元春的態度對於寶玉婚姻的影響。賈元春在小說中出現不多,只回賈府省親一次,沒想到她對寶釵一見如故,非常喜愛,並從心裡已將她許配給寶玉做妻子。在張道士提親前一回,元春給賈府人賞賜禮物,黛玉與其他姐妹一樣,惟獨寶釵與寶玉的禮物一樣,而且還有一件代表性的物件——紅麝串,可見元春對寶釵的器重與喜愛之情。元春的這次賞賜給予賈府一次強烈的心理暗示,那便是寶玉與寶釵成婚獲得了來自最高層的支持,是金玉良緣。這一下將黛玉置於非常尷尬的境地。寶玉、黛玉、寶釵,這樣的三角關係該如何破局呢?
作為為賈府的最高領導,賈母對於這一困局心知肚明,正在煩惱之際,沒想到張道士又哪壺不開提哪壺,此時她惟有推脫了事。但對於別人的好意她又不好生硬拒絕,便找了「命裡不該早娶」這個借口將此事化解於無形。
不過,賈母隨後的話卻是話裡有話,值得深入分析。在這段話中,她為寶玉提出了三條擇偶標準:一條是「只要模樣配的上就好」,一條是性格好,而最重要的一條是不問出身,也就是說對家庭背景與門戶觀念倒不是很看重,因為她說了,「便是那家子窮,不過給他幾兩銀子罷了」。很顯然,賈母這話主要是針對賈元春的暗示與金玉良緣故事的流傳而言。我們知道,論相貌與性格,黛玉與寶釵不相上下,但論家庭背景及經濟實力,黛玉便遜色不少,她父母雙亡,沒有強有力的經濟後盾,故而在與寶釵的競爭中處於下風。此時賈母提出不論貧富貴賤的觀點,無疑有為自己疼愛的黛玉撐腰的意味。其潛台詞是:「黛玉,你不要擔心,寶玉選老婆,不會光看家庭條件的,你還有機會!」
可惜的是,黛玉並沒有領會到賈母的意思,回家以後氣得病了,而寶玉更是心中不自在,口口聲聲說從今以後不再見張道士。其實他們都沒有領會到賈母的苦心,如果領會了的話,也不會這樣生悶氣了。耐人尋味的是,由於此次提親事件,寶玉生氣,黛玉生病,以致賈母也因此二事「執意」不再去道觀了,其中的意味讀者自可咀嚼。寶玉人生第一次婚姻問題就這樣在尷尬與不快中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