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研究首次證明人類語言音調高低是後天形成 | 陽光歷史

 

A-A+

[圖文]研究首次證明人類語言音調高低是後天形成

2017年07月18日 科學探秘-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58 次


 


資料圖片


 


    人類語言音調的高低到底是先天決定的還是後天形成的?這是學術界爭論已久的話題。來自華東師範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合作的一項研究首次證明,人類語音的高低是後天形成的。

    語音是人類最直接記錄思維活動的一種「複雜體系」,主要由音高、音強、音長、音色四要素構成。其中,音高是指聲波頻率,即每秒鐘振動次數的多少;音強指聲波振幅的大小;音長指聲波振動持續時間的長短,也稱為「時長」;音色則是指聲音的特色和本質,也稱作「音質」。

    據這項研究的負責人、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樂竟泓介紹,目前學術界有觀點認為,人類語音的高低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另外,也有觀點認為,人類語音的高低和身高、體重、聲帶發育、喉部結構等先天生理條件沒有關係。但在國際學術界一直沒有證據可以直接證明語音的高低是後天習得的。

    在這項研究中,樂竟泓帶領學生在大巴山腹地、神農架深處尋找到兩個偏僻的小山村,並做了一組配對實驗。這兩個偏僻山村,一個是位於湖北省竹山縣官渡鎮的桃園村,另一個是重慶市巫溪縣白鹿鎮的九營村,兩個村子相距不到60公里,地理、經濟形態相近,文化同源、語言同類,村民的語音受外界影響很小。

    通過分析比較兩個屬於同一方言區的兩個山村28歲—48歲女性語音,結果發現兩個語音樣本內部緊密、純度極高,說明這兩個山村有著相對自成一體的交流環境。但兩個樣本的總體音高水平存在非常顯著差異,這說明是兩處居民分別聚住交流形成的結果。

    「這項研究首次為『人類語音高低是後天習得』的觀點提供了一個證據,同時也啟示我們,語音的高低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載體,它本身也攜帶了信息,是一種心理表現形式,對人們的認知和認同產生影響,起著文化紐帶的作用。」樂竟泓說。

    這項研究的論文《中國兩個小山村女性音高水平》(The pitch levels of female speech in two Chinese villages)目前已發表在世界聲學權威雜誌《美國聲學》(JASA)上。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