麴義的界橋之戰:三國第一場步兵克騎兵之仗 | 陽光歷史

 

A-A+

麴義的界橋之戰:三國第一場步兵克騎兵之仗

2016年03月22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507 次

  在《三國演義》第七回中,袁紹和公孫瓚在磐河發生大戰。這場戰役中有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一度大敗公孫瓚,卻被趙雲挺槍躍馬,戰不數合,一槍刺於馬下,從此就結束了打醬油的一生。此人就是麴義。

  其實,麴義此人是三國初期,河北最有名的悍將,他的名聲遠在顏良、文丑之上,更不要說趙雲了。

  關於古代戰爭,普通讀者看了《三國演義》之後,很容易造成一個誤會,就是以為古代戰爭都是雙方大將交戰,一旦哪方獲勝,就揮師進軍,敵人也落荒而逃了。其實打仗講究的是戰術謀略,是統兵的藝術,看看古代那些名將,比如說孫武、樂毅,哪一位是自身武力超強的?曹操是了不起的軍事家,他拿起劍來,能對付幾個敵人?看《左傳》中記載戰爭,大都著力於戰前的縱橫捭闔,而對於具體的作戰情況描述很少,是很有道理的。名將用的是頭腦,而不是個人的武藝。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將軍的智慧是決定一隻軍隊戰鬥力水平高低的關鍵。

  而麴義正是這麼一位精通戰術,善於統兵的一位大將。

  

  麴義的戰術的精髓,在磐河大戰中發揮的非常出色,在歷史上,在演義中都有精彩的描繪。

  當時公孫瓚率領三萬人組成中間方陣,步步推進,左右各以五千騎兵作為羽翼,公孫瓚最精銳的部隊白馬義從作為中堅。而麴義呢?率領八百刀斧手在前,強弩兵一千人在後,成扇形分散開來,靜靜地等待公孫瓚大軍的到來。以一千八對四萬,這幾乎就是一場完全沒有懸念的戰鬥。公孫瓚看到麴義只有這麼一丁點人馬,哪裡放在眼裡,於是下令所有騎兵縱馬向前,想憑借騎兵對步兵的衝擊優勢,一波就壓垮麴義。

  看著萬馬奔騰而至,麴義下令全軍低伏,躲在盾牌之下,公孫瓚的騎兵個個精通騎射,白馬義從更是橫行幽燕。二百步、一百步,五十步,騎兵漸漸逼近。到到前軍三十步(45米)左右,麴義一聲令下,一千強弩兵全部起身,抬弩射擊。弩相比弓而言,對士兵力量的要求更低卻有著更強打擊力度。而麴義扇形的陣形,也讓這千人弩兵能夠集中力量射殺最先到達的部隊。一時之間,戰場上瀰漫著戰馬的哀鳴,騎兵死傷無數,少數的騎兵頂著弩箭衝到麴義陣前,卻被刀斧手砍斷馬腳,砍掉頭顱。

  公孫瓚雖然久經陣仗,白馬義從也足稱精銳,可是從來沒有遇上這樣的陣形,這樣的戰術,整個隊伍完全不成陣形,紛紛潰退。麴義下令追擊,一千八百人邊追邊喊,數萬軍隊被打的鬼哭狼嚎,連前敵主將嚴綱都被麴義部隊殺死。公孫瓚只能率領部隊退回自己的大營,,半路上留下一部分人在界橋上攔截麴義部隊,麴義部隊還是以強弩遠程射擊消滅主力,打擊對方信心,然後刀斧手上前,斬殺殘餘部隊的戰術,再一次大敗了公孫瓚部隊。公孫瓚一路潰敗,一直退到自己的大本營,想倚仗營寨堅守。麴義不停的進攻,連大營前的牙旗都給砍翻,公孫瓚部眾紛紛逃竄。

  整個的戰鬥,以麴義一千八百人大勝結束。

  這是三國戰爭史上,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以弓箭兵戰勝騎兵的經典戰例。從開始的等待,盾牌後的躲藏,到敵人逼近的猛攻,敵人退後的猛追,再次交戰的猛打,三猛戰術的運用,可以說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那麴義為何能有如此獨特的戰術呢?在以步兵見長的中國古代,麴義卻精通弓箭兵戰術。

  原來,麴義本就是涼州金城人,出身於一個民風強悍,與胡人羌人接壤的地方。麴義從小就喜歡射箭騎馬,而且和一些羌人頭領多有來往,非常瞭解羌人作戰的風格。而三猛戰術的精髓,或許就是從羌人處學來。畢竟少數民族對於騎兵,對於弓箭的瞭解歷史悠久,遠勝於中原王朝。而麴義自創性的運用羌人戰術,增加刀斧手作為輔佐。刀斧手一手持盾,一手持刀,盾可以護衛,躲避遠程射擊,刀可以近身殺砍,斬殺殘餘部隊。

  麴義憑借這一戰術,多次大敗公孫瓚,被人稱為「公孫瓚剋星」。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