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產核潛艦威懾力有多大 尚不能造常規潛艦
原標題:印度國產核潛艦威懾力有多大:尚不能造常規潛艦
印國產核潛艦蹣跚出海
研製「殲敵者」費勁了心思,但技術儲備薄弱或埋下禍根
構建「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印度終於蹣跚起步。印度國防部長帕裡卡爾宣佈,印度第一艘國產核潛艦「殲敵者」號已於12月15日從維薩卡帕特南港口出航進行海試。據印度媒體報道,「殲敵者」號在港口內完成了為期18個月的港內測試之後才進行海試,印度國防部長專程前往主持了它的出航儀式。防務分析人士指出,印度構建核潛艦部隊是為了擠進「核大國俱樂部」,但其薄弱的技術儲備很可能令「殲敵者」心有餘而力不足。
彈艇結合後或有大動作
「殲敵者」號的整體設計中規中矩,排水量為6000噸,裝備有83兆瓦反應堆。從印度媒體披露的視訊和圖片可以看出,「殲敵者」號指揮台圍殼後面的艇身有輕微凸出段,但不像俄羅斯「德爾塔」級核潛艦那樣有明顯隆起的「龜背」設計,由此可以判斷這艘核潛艦所搭載的飛彈尺寸並不大,基本上符合「搭載射程僅有750公里的K-15潛射飛彈」的特徵。把「殲敵者」號開到海上測試,說明印度對核潛艦的性能和穩定性是有信心的,也表明印度急於構建海基核威懾力量的心態。
資料圖:印度國產核潛艦「殲敵者」號
軍事專家認為,即使「殲敵者」號在海試過程中出現問題和故障,印度軍方也只能迎難而上,全力推動這一項目,這樣才能趕上潛射彈道飛彈的發展進度。印度海軍已多次試射K-15潛射飛彈,又在今年3月24日成功試射了1枚射程為2000公里的K-4潛射飛彈。「殲敵者」號完成水面航行、極限深潛等科目後,下一步將搭載K-15、K-4進行水下發射試驗。一旦完成「彈艇結合」,印度的核政策或將改變,這應當引起其他國家的關注和警惕。
《印度時報》報道稱,除了正在進行海試的「殲敵者」號核潛艦外,代號S-3的同型核潛艦即將下水,第三艘也在建造中。《德干紀事報》刊文說,印度計畫建造5艘彈道飛彈核潛艦,這樣就能確保有2艘隨時處於戰備巡邏狀態。另外,印度海軍還計畫建造6艘攻擊型核潛艦。
「內外結合」有利有弊
與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完全獨立發展核潛艦不同,印度走的是一條獨特的「內外結合」道路。一方面,印度獨立打造技術難度不大的「殲敵者」號,檢驗本國技術和材料,鍛煉一批專業人才,為實現打造5到6艘彈道飛彈核潛艦的目標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印度已從俄羅斯租借採用經典設計的「查克拉」號核潛艦,通過「對比研究」或「反向研究」進一步夯實經驗,為將來打造更為先進的核潛艦做技術儲備。可見,在核潛艦研發領域,印度是費勁了心思,也稱得上頗具戰略眼光。
有分析認為,印度這種走捷徑的方法有助於加快核潛艦的研發進度,但從長期來看並不一定就是好事。在海軍裝備中,核潛艦可謂最精密和複雜的平台之一,從艇身線形、艙室佈局、武器配置到反應堆的安全維護,無一不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和準備,但這些恰恰是印度所欠缺的。就目前來看,印度甚至還不具備獨立設計和製造常規潛艦的能力,在這種條件下直接上馬核潛艦,其中的技術風險可想而知。此外,印度的潛射飛彈射程剛剛達到2000公里,因此新核潛艦的威懾能力同樣令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