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子簡介 唐代民間畫工尊為祖師畫聖吳道子生平 | 陽光歷史

 

A-A+

吳道子簡介 唐代民間畫工尊為祖師畫聖吳道子生平

2015年12月05日 人物簡介 暫無評論 閱讀 280 次

  吳道子(約680~759年),唐代畫家。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畫史尊稱吳生,被唐玄宗賜名道玄。被後世尊稱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少孤貧。初學書後轉習繪畫,二十歲才嶄露頭角。曾任兗州瑕丘縣尉。後流落洛陽,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筆跡落落,氣勢雄峻。作壁畫三百餘間,「奇跡異狀,無一同者」。畫佛像圓光、屋宇柱樑、彎弓挺刃、皆一筆揮就。早年行筆較細,風格稠密,中年雄放,變為遒勁,線條富有運動感,粗細互變,線型圓潤似「蓴菜條」,點劃之間,時見缺落,有筆不周而意周之妙。後人把他與張僧繇並稱「疏體」,以別於顧愷之、陸探微勁緊聯綿較為古拙的「密體」。所寫衣褶,有飄舉之勢,與曹仲達所作外國佛像,衣紋緊窄。喜用焦墨勾線,略敷淡彩於墨痕中,足顯意態,又稱「吳裝」,名作有《地獄變相圖》。他兼工山水,描繪蜀道怪石崩灘很有名氣。張彥遠認為「山水之變,始於吳,成於二李」。蘇軾認為「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吳是「畫塑兼工」,善於掌握「守其神,專其一」的藝術法則。畫作有《明皇受篆圖》、《十指鍾馗圖》入《歷代名畫記》;《孔雀明王像》、《托塔天王圖》、《大護法神像》等93件入《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圖》皆為後人托名摹本。

  吳道子大約生於唐高宗朝(約685年左右),卒於唐肅宗朝(約758年左右)。少孤,相傳曾學書於張旭、賀知章,未成,乃改習繪畫。曾在韋嗣立幕中當大吏,做過兗州暇丘縣尉。漫遊洛陽時,唐玄宗聞其名,任以內教博士官,並官至寧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宮廷作畫。開元年間,玄宗知其名,召入宮中,讓其教內宮子弟學畫,因封內教博士;後又教玄宗的哥哥寧王學畫,遂晉陞為寧王友,從五品。道教中人更呼之為「吳道真君」、「吳真人」。蘇東坡在《書吳道子畫後》一文中說:「詩至於杜子美(杜甫),文至於韓退之(韓愈),書至於顏魯公(顏真卿),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能事畢矣!」一代宗師,千古流傳。

  吳道子任瑕丘縣尉後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

  據載他曾於長安、洛陽兩地寺觀中繪製壁畫多達300餘堵,奇蹤怪狀,無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獄變相》聞名於世。吳道子的繪畫具有獨特風格。其山水畫有變革之功,所畫人物衣褶飄舉,線條遒勁,人稱蓴菜條描,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他還於焦墨線條中,略施淡彩,世稱吳裝。作畫線條簡練,「筆才一二,像已應焉」,有疏體之稱。吳道子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他被人們尊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蘇軾曾稱讚他的藝術為「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吳道子繪畫無真跡傳世,傳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圖》可能為宋代摹本,另外還流傳有《寶積賓伽羅佛像》、《道子墨寶》等摹本,莫高窟第103窟的維摩經變圖,亦被認為是他的畫風。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