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追星族:白居易粉絲渾身刺滿白居易詩
現在稱追星族為fans,來自拉丁文fanatics,意思是「對神的崇拜所導致的瘋狂」。台灣作家餘光中說,fans譯成「粉絲」很貼切,因為「絲」體現了群體性。同樣是仰慕,「知音」只能是少數,而「粉絲」必須是多數。
據考證,追星族的閃亮登場可追溯到唐朝。
一個名叫魏萬的年輕人為了一睹詩仙李白的風采,從河南濟源的王屋山下開始,鍥而不捨地追蹤偶像的蹤跡。歷時半年,跋涉三千里,終於在揚州風塵僕僕地追上了李白。
杜甫也有追星族,其中包括重量級詩人張籍。張籍相當單純地相信「吃什麼補什麼」,他將杜甫的詩集焚燒成灰燼,加入膏蜜,像喝補藥一樣,每頓必飲,並且發下誓言:「喝下他的詩啊,讓我的肝腸從此改換!」
在名家輩出的盛唐詩壇,王昌齡以擅長七絕聞名。他曾被貶謫到龍標(今湖南黔陽),日子過得異常艱難,跟隨的老僕人需沿路撿拾落葉枯枝當柴燒。但他詩名滿天下,經常有人在路邊跪拜,向他求詩。
和王昌齡一樣,賈島也是位苦命詩人。但他身後不乏眾多追慕者,其中一位是晚唐詩人李洞。李洞「酷慕賈島」,他的頭巾上佩戴著刻有賈島頭像的銅片,他的手中持有一串為賈島祈福的念珠。每聽說有人喜歡賈島,他必親手抄錄賈島的詩相贈,還叮嚀再三:「此無異佛經,歸焚香拜之。」
以上都比不上白居易的追星族瘋狂。荊州有一名叫葛清的街卒,狂熱迷戀白居易的詩歌,「自頸以下遍刺白居易詩,凡三十餘處」,連後背也刻上了白居易的詩句,且配了圖畫,圖文並茂。如此體無完膚的瘋狂,被人稱為「白舍人行詩圖」,「若人問之,悉能反手指其去處,沾沾自喜」。
不過,當時連唐宜宗都寫詩贊白居易,詩日:童子解吟長恨歌,胡兒能唱琵琶篇。自居易的《長恨歌》還流傳到日本,受到上自天皇下至平民的喜愛。
廣泛的崇拜並沒有使白居易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說起來,他是李商隱的「粉絲」。《唐才子傳》記載,白居易晚年退休在家,很喜歡李商隱的詩文,他常說:「我死之後,來世能做李商隱的兒子就知足了!」白居易仙逝後不過幾年,李商隱果然得了一個兒子,他也不客氣,乾脆把這個兒子取名叫「白老」。可惜此兒智商不高,長大之後更無半點詩情。溫庭筠就跟這個愚鈍的小子開玩笑:「讓你做白居易的後身,不是辱沒了他嗎?」
若說白居易是唐人心目中的文學偶像,那麼蘇東坡無疑是宋朝的著名品牌。蘇東坡的詩文影響之大,以至於他的生活情趣都被人視為經典加以模仿。例如與他相關的幾道美食,「東坡肉」、「東坡餅」、「東坡魚」一直流傳至今;他曾在具有制壺傳統的江蘇宜興小住,隨即便出現了流行全國的「東坡壺」;甚至他所戴的那種高筒短簷帽,都被士大夫爭相效仿,稱為「子瞻帽」。總之,凡是與之相關的東西:一封信、一支筆、一塊硯或者一把扇子都會變成眾人收藏、爭購的對象。
話說蘇東坡在杭州任職時,一天與朋友在西湖喝酒。有一位年過三十的女子追慕他,竟置公婆的責怪於不顧,隻身乘彩船來訪,為其彈箏一曲。
多年後,年邁的蘇東坡離開海南。那裡非常炎熱,他披著短袖衣坐在船上。面對運河兩邊成千上萬個慕名跟隨觀看的人,他只好笑道:「這許多人可不要看殺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