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歷史上一個事關楊貴妃的驚天騙局出籠始末
導讀:「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一段詩句。《長恨歌》一詩在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的同時,也著實令許多人如醉如癡,更令許多人想入非非!然而,竟有人就此詩句而斷言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有的媒體也刊登出一篇題為《山口百惠是楊貴妃的後代》的文章,用充滿浪漫色彩的情調向人們講述了一個楊貴妃在馬嵬坡之變後死裡逃生往日本的故事,並說楊貴妃逃到日本後,繁衍生息,以至有山口百惠這樣的「傳人」。
難道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嗎?然而歷史告訴人們,事情的真相並非如此。歷史上的《新唐書》、《舊唐書》均有楊貴妃傳可以說明事情的真相。楊貴妃生於公元719年,這一年她後來的丈夫唐玄宗李隆基已經做了七年的皇帝,任何一個人也沒有想到她與唐玄宗會結成夫妻。楊玉環自小是個不招人「待見」的孩子,她的母親生下她之後就死了,其父蜀州司戶楊玄琰不久也抑鬱身亡。其時正在河南府擔任士曹的楊玄珪出面收留了小玉環,才使她免遭失怙之苦。從蜀州到了河南,不僅使楊玉環再次享受到了親情的溫暖,同時也使她的命運出現了一次轉機。
公元735年12月,楊玉環出嫁了,但此時嫁的人不是李隆基,而是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這一年楊玉環十七歲。在壽王府中,楊玉環不僅習文識字,而且學會了歌舞,又精通了音律,成了一名小有名聲的才女。轉眼間到了天寶四年,即公元754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這一年農曆三月三的中和節,居住在長安城裡的人全都外出踏青。踏青者中最為活躍的可能要數那些平日裡難得有機會出門逛街的年輕女子了。杜甫詩所謂「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說的就是這樣的盛會。這一年的中和節,唐玄宗一時興起,換了微服便衣,帶了幾個貼身內侍,來到長安城外的曲江之畔。突然,玄宗皇帝覺得眼前一亮,在一群脂粉堆裡,他突然發現了一個絕妙佳人。隨行的太監高力士便告訴唐玄宗這個女子便是是壽王妃。由於幾千年形成的倫理規範,即使身為天之驕子,唐玄宗也不敢公然娶兒媳為妻。深知皇上心思的高力士便和宰相李林甫商議了一個絕妙的「曲線納妃」辦法,就是先度壽王妃楊玉環為女道士。
公元735年12月,楊玉環出嫁了,但此時嫁的人不是李隆基,而是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這一年楊玉環十七歲。在壽王府中,楊玉環不僅習文識字,而且學會了歌舞,又精通了音律,成了一名小有名聲的才女。轉眼間到了天寶四年,即公元754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這一年農曆三月三的中和節,居住在長安城裡的人全都外出踏青。踏青者中最為活躍的可能要數那些平日裡難得有機會出門逛街的年輕女子了。杜甫詩所謂「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說的就是這樣的盛會。這一年的中和節,唐玄宗一時興起,換了微服便衣,帶了幾個貼身內侍,來到長安城外的曲江之畔。突然,玄宗皇帝覺得眼前一亮,在一群脂粉堆裡,他突然發現了一個絕妙佳人。隨行的太監高力士便告訴唐玄宗這個女子便是是壽王妃。由於幾千年形成的倫理規範,即使身為天之驕子,唐玄宗也不敢公然娶兒媳為妻。深知皇上心思的高力士便和宰相李林甫商議了一個絕妙的「曲線納妃」辦法,就是先度壽王妃楊玉環為女道士。
公元745年8月,由唐玄宗授意下,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自請出家為女道士,法號太真。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慾,不久,唐玄宗就把楊玉環接進宮去,令她重返紅塵,與自己結成「夫妻」。他還親自下令,冊封楊玉環為貴妃,「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后」。楊玉環當上了皇貴妃以後,楊氏家族也都跟著沾了光。楊玉環之父楊玄琰為太尉齊國公,母為涼國夫人,楊玉環的叔父楊玄硅為光祿卿,堂兄楊銛為鴻臚卿,楊琦為侍御史,而族兄楊釗則為金吾兵曹參軍。唐玄宗又封楊玉環大姐為韓國夫人,三姐為虢國夫人,八姐為秦國夫人。此時,楊氏一門的權勢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據《舊唐書·后妃傳》記載,「玄宗每年十月幸華清宮,國忠姊妹五家扈從。每家為一隊,著一色衣。五家合隊,照映如百花之煥發,而遺鈿墜舄瑟瑟珠翠,燦爛芳馥於路,而國忠私於虢國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聯鑣方駕不施帷幔。」
公元755年11月,「魚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唐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詐稱「有密旨,令祿山將兵入朝討楊國忠」,發兵二十萬人,反於范陽。同年12月,安祿山兵渡黃河,進逼陳留,太守出降,繼而,安祿山又攻陷滎陽和東都洛陽。不久,潼關失守,使大唐王朝的京城長安頓失門戶,朝野上下無不大驚失色。
天寶十五年,即公元756年五月,由楊國忠提議,唐玄宗皇帝決定逃到蜀地四川以避叛軍鋒芒。據史料記載,逃離長安後的不久,唐玄宗一行來到了距長安百里之遙的馬嵬驛。擁有貴妃之尊的楊玉環沒有想到厄運很快就降臨到了自己的頭上。據《舊唐書·后妃傳》記載,唐玄宗一行「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覆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寶,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道側。」《新唐書·后妃傳》也有同樣的記載,唐玄宗「西幸至馬嵬,陳玄禮等以天下計,誅國忠,已死,軍不解,帝遣力士問故,曰:『禍本尚在!』帝不得已,與妃引訣,引而去,縊路祠下,裹屍以紫茵,瘞道側,年三十八。」不難看出,不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都無一例外地記載楊玉環被縊死的經過。而這一經過在宋朝翰林侍讀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鑒》中則記載的更為詳細明白:
上(玄宗)杖屨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當自處之。」入門,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隸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與屍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
《資治通鑒》中的這段話說得何等的清楚明白,楊玉環是由高力士殺死的。她死後,為使亂軍心安,唐玄宗還命陳玄禮等人驗屍。按理說,楊玉環之死到此就應該畫上一個句號了。但有些人卻偏偏不想讓這位絕世美人就這樣的死去。他們根據白居易的那首《長恨歌》編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有的故事說楊玉環馬嵬之變時沒有死,而是流落民間當了妓女;還有的故事說的就是楊玉環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是逃往了日本。前一種說法太過匪夷所思,而且無任何正史、野史上的佐證,後一種說法因為是「出口轉內銷」過來的,而且又有「人證、物證」,所以乍看起來還煞有介事。但細想之後卻就感到不是那麼一回事。
首先,力主楊貴妃逃亡日本的人所提出的人證、物證,沒有一個可以證明是與楊貴妃有直接關係的,所謂日本的「楊貴妃墓」、「楊貴妃觀音堂」,在中、日早期史料中均無記載。其次,幾部被公認為是「信史」的權威史學著作都認為楊貴妃已死於馬嵬驛,而且一致認定了其卒年為三十八歲。最能證明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驛的證據是《舊唐書·后妃傳》中的另一段記載:「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這段記載中透露出這樣幾點信息:其一,楊貴妃確實死於馬嵬驛,不然李隆基就不會令「中使」前去祭奠並詔令改葬。其二,改葬一事因「將士疑懼」,而不得不秘密進行。其三,「中使」掘開了楊貴妃的墳墓後,發現了紫褥、香囊等物件,這與《新唐書》中的「裹屍以紫茵」記載相吻合。其四,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中使」掘墓後,發現楊貴妃並非「空死處」,而只是「玉顏不見」,也就是肌膚已壞而已。這就足可以駁斥「不見屍體」的謠傳,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顏不見」應為「肌膚已壞」或者「屍體已腐」,而不是「不見屍體」。既然屍體、紫茵、香囊俱在,楊玉環怎麼會逃往日本?即便楊玉環能在馬嵬驛死裡逃生,而且也確實逃到日本,但她也決不可能「繁衍生息」,有什麼後代!
其實,楊玉環十七歲出嫁,三十八歲身亡,二十一年間,她先後嫁過兩個男人,但卻沒有為他們生下過一男半女,如果說楊玉環嫁給李隆基時沒有生兒育女是因為李隆基年紀已過花甲、失去了生育能力的話,那麼,她嫁給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時,李瑁僅比楊玉環大一歲,可是「正當年」的大唐皇子,而且兩個人做了近十年的夫妻,也無一男半女,可李瑁後來再婚後卻生了不少子女。既然楊玉環無生育能力,那麼怎麼可能有日本的後代?這也就是說那篇題為《山口百惠是楊貴妃的後代》的文章,不是純屬譁眾取寵的無端捏造,就是配合某些事件的刻意炒作?後來據說那篇題為《山口百惠是楊貴妃的後代》文章的發表,主要是「為了配合《唐明皇》一劇的播出造點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