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時期的「江南第一家」:從無貪官的鄭氏家族
歷史上,一個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可稱「義門」。歷朝表彰的「義門」中,一般五世、七世就屬難能可貴。而鄭義門,其合眾生活的熱鬧場景,卻足足延續了十五世。讓我們把歷史的鏡頭回放到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年間。一個名叫鄭琦的老人,自感不久於人世,召子孫來到鄭家祠堂,並立下遺囑:「吾子孫有不孝、不悌、不共財聚食者,天實殛罰之」。就是這一聲臨終前的囑托,開啟了鄭氏家族十五世的故事。鄭氏家族世代繁衍,發展至今形成以鄭姓命名的鄭宅鎮。鄭宅鎮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鄭氏宗祠,就坐落在這個小鎮的中心。宗祠始建於南宋中葉,迄今已有900餘年歷史,是中國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遺址。
鄭氏宗祠坐東朝西,佔地約5000平方米,共分為5進64間,其建築無雕樑畫棟之華麗,保簡樸整潔之本質,莊嚴寬敞,古樸厚重。走進宗祠,就像走進了中國歷史的博物館。內有元丞相脫脫書寫的「白麟溪」碑,明皇帝朱元璋親賜的「江南第一家」牌匾,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蒼勁古柏,范仲淹、朱熹、柳貫、王錫爵等歷代歷史名人及當代書法家題寫的大量匾額、楹聯等……正可謂翰墨丹青賞心悅目,詩書雅樂神韻悠遠。讓今天的人們依然津津樂道的,是鄭氏家族魅力不減的人文遺風。
《鄭氏規範》:注重操作性
是什麼,使這個尋常的人家有著如此強大的凝聚力?又是什麼,讓這個傳統的家族延續著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支撐「鄭義門」的精神支柱,就是這部名叫《鄭氏規範》的家規。這是鄭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寶。它將儒家的「孝義」理念,如數學公式般轉換成操作性極強的行為規範。歷經幾代人創製、修訂、增刪,它最終定格為168條,涉及家政管理、子孫教育、冠婚喪祭、生活學習、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堪稱世上最齊全的家庭管理規範。它甚至將大家庭的管理成員,分為18種職務26人,形成一個網絡式的多層結構。一個龐大家族的秩序由此嚴絲合縫地建立起來。正是這種智慧,指引著這個家族在歷史長河中前行。
浙江師範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毛策介紹,中國的家訓制度,大約有三個歷程。第一個是《顏氏家訓》,第二個是宋代司馬光的《家儀》。《顏氏家訓》和《家儀》,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理論性較強。那麼作為中國家訓制度的第三個里程碑,《鄭氏規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它比較注重家規的操作性。也就是講,它把儒學的追求轉化為可操作的細節。所以我講這個家族能夠三百年繁榮昌盛,跟可操作性的家規有密切的關係。
在今天的鄭宅鎮,我們依然可以不時看到以鄭氏家族的「孝」跡為內容的景觀。鄭氏世祖鄭綺,其母親張氏因患風攣疾,手足不能伸,鄭綺日候床邊,侍奉飲食湯藥,三十年如一日,始終不稍懈怠。正是這位老人以孝治家的躬行實踐,為其後代子孫樹立了一個生動的典範。而這,只是這個家族幾百年風風雨雨中諸多故事中的一個。
「鄭義門」子孫無一人因貪墨而罷官
歷史的時鐘撥到明朝天順三年。鄭義門,這個響亮在江南大地的名門望族,終於悄然隱退,藏入歷史的蒼茫暮靄。然而,鄭氏家族用十五世的漫長時光身體力行的《鄭氏規範》,卻永遠留存了下來,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鄭氏的祖先們深知「成由勤儉敗由奢」的道理。168條家規中,有關戒奢的就有17條之多。它諄諄告誡:家業之成,難如升天,當以勤儉樸素為準繩。浦江縣博物館副館長張智強表示,它有一個關於我們不能浪費、我們要節儉……比如它有講到你什麼時候可以吃飯,達到幾個人可以一起吃,如果達不到幾個人你不能夠開一桌吃飯,等等。
鄭氏一族齊家思想的體系中,還有一個突出的主題,那就是關心自己的同時,也應關心他人,和睦鄉鄰。清廉為政,是歷代都倡導的,但從家庭的角度約束族人為官清正,則是鄭氏義門的一大特色。浦江縣博物館副館長張智強表示,這168條家規,有些涉及到廉政廉潔方面,像86、87、88這三條,就是針對出仕當官的人規定的。這三條家規,它就是告訴你,你只要出仕當官,就得奉公守法,不要貪污受賄,你不要來辱沒我們這個家族。憑借好學的風尚和孝義的名聲,從宋、元到明、清,鄭義門約有173人為官,尤其是明代,出仕者達47人,官位最高者位居禮部尚書。令人驚歎的是,鄭氏子孫中,竟沒有一人因貪墨而罷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