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為何下令漢族人剃髮:明朝降臣極力推動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清朝為何下令漢族人剃髮:明朝降臣極力推動

2016年06月27日 野史秘聞 暫無評論 閱讀 281 次

  導讀:近年以清朝為背景的內地影視日益見多,螢幕上男子腦後都拖著一條長辮,社會戲稱為「辮子戲」。對於這條辮子,不知底細者討厭其難看、累贅,識者知是滿清逼迫漢人臣服的標誌。

  前腦剃光,後腦留辮,本是東北滿族的習俗。讓人匪夷所思,奏請強令漢族剃髮的,倒是身為漢人的明朝降臣孫之獬。孫之獬是山東淄川大莊村人,明朝天啟年間進士,由檢討遷至侍講。當時正是宦官魏忠賢專權亂政時期,黨羽遍朝,性好趨炎附勢的孫之獬成了「閹黨」中人。崇禎登位,捕辦魏忠賢,清除「閹黨」,孫之獬被削職為民,由此對朝廷心懷怨恨。清軍入關後一路攻入山東,在老家當了百姓的孫之獬有心投靠,與家人奴僕一道穿起了滿人服裝。這事傳到了清宮裡,順治皇帝為收攬人心,令將孫之獬召來北京,著實誇獎了幾句,封為禮部侍郎。

  孫之獬喜不自勝,據《清朝野史大觀》載,不久他就演出了巴結新主的「精彩」一出。時順治皇帝因天下未定,還允許明朝降臣仍穿著漢族衣冠上朝,但滿、漢大臣各站一班。這一天孫之獬「標異而示親」,上朝時變得「煥然一新」,從頭到腳滿官裝束,沾沾自喜擠進了滿班裡。滿族大臣自以為高漢官一等,斥責孫之獬「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受」,結果你推我拉把他趕出班外。漢官見了,掩面竊笑。

  孫之獬自討沒趣一臉窘態,悻悻然走回漢班。漢官恨他處心積慮獻媚求寵,「以其為滿飾也,不容」,一個緊挨著一個不讓其入班。此君徘徊於滿、漢兩班間,進退無措,狼狽之極,惱羞成怒之下,上書順治皇帝,奏請詔令漢人剃髮:「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之從中國,非中國之從陛下也。」

  順治本有此意,讚歎曰:「不意降臣中有作此說者。」遂來了個「照準」,於順治二年(公元一六六五年)六月下令剃髮,大意謂:自今佈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髮,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令下之後,到處可見剃頭匠由兵勇押著,挑著擔子巡行在城鎮鄉村,擔子上掛著「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粉牌,強迫漢人剃髮,將拒不剃髮者砍下頭顱掛在擔子上示眾。

  「衣冠束髮」素來是漢人的外在標誌,剃髮嚴重傷害了漢人的感情,於是紛起反抗,悲壯激烈的反剃髮鬥爭風起雲湧,「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曠世慘劇因此而起。孫之獬由是成了民族罪人,清人王家楨的《研堂見聞雜記》中痛斥云:有山東進士孫之獬,陰為計,首剃髮迎降,羞憤上疏……於是削髮令下,而中原之民處處蜂起,百萬生靈,盡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只起於貪慕富貴,一念無恥,遂釀荼毒無窮之禍。再說孫之獬為報效主子恩寵,又自告奮勇赴江西招撫抗清軍民,卻是勞而無功,最終被免官打發重回老家。

  順治三年秋,山東爆發了謝遷領導的農民起義,義軍攻入淄川活捉了孫之獬,把他五花大綁示眾,歷數其獻媚求寵、首請剃髮、殘害同胞罪行,處於極刑,暴屍於通衢大街。其時孫之獬已被削去官籍,朝廷連旌表撫恤也未給予,正是個可悲可恥的下場。話還得說回來,逼迫漢人剃髮易服,是滿清王朝的既定方針,不過遲早而已,孫之獬的奏請,被順治皇帝用作了下達剃髮令的由頭。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