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紫金山下黃百韜墓為何能完整保存至今
如果有人告訴你,在1948年11月淮海戰役中斃命的國民黨軍第七兵團司令官黃百韜的墓,至今仍保存完好,你肯定會驚訝無比。如果再告訴你,他的墓並非在人們難以發現的深山老林中,而是在南京城邊的玄武湖畔、紫金山腳下的蔣王廟6號院內,你肯定更加難以置信。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後,經歷了許多次政治運動,尤其是「橫掃一切」的「文化大革命」,許多有價值的古跡都被當成「四舊」摧毀了,黃百韜這個當年解放軍的對手,他的墓為何能躲過一次次劫難,完整地保存至今?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2008年在拍攝紀念淮海戰役勝利60週年的紀錄片《60萬戰勝80萬大決戰》時,筆者受中央電視台邀請,撰寫解說詞。在此期間,筆者同攝制組考證了黃百韜墓一事,這才弄清了原委。
黃百韜其人其事
黃百韜(1900~1948),字煥然,祖籍廣東,生於天津,祖父及父親兩輩都十分貧困。由於出身卑微,營養不良,黃百韜身材瘦小,皮膚黝黑。18歲那年,黃百韜經朋友介紹,投靠了北洋軍閥李純。李純見黃百韜個子雖矮,卻腦子靈活,聰明好學,辦事快捷,便讓他當了自己的傳令兵。這以後,黃百韜的一大半時間是用來伺候李純的。黃百韜把這個上司伺候得十分滿意,不久便被李純提升為貼身副官。黃百韜當了副官後,在李純的指點下,勤奮學習,只要有空餘時間,便捧著書本琢磨半天。李純喜歡黃百韜的好學上進,有意栽培他,便送他到金陵軍官教育團學習深造。1922年,黃百韜畢業,後返回天津,升任營長。
在一次戰鬥中,黃百韜負傷後被另一軍閥張宗昌所俘。張宗昌見黃百韜喜歡讀兵書,做事特別認真,便任命他為團長。蔣介石北伐時,黃百韜又投靠了蔣介石。後任旅長、師長。
1941年,黃百韜進入顧祝同的圈子,當了第三戰區參謀長。在1941年的皖南事變中,黃百韜為顧祝同出謀劃策,堅決反共,博得顧祝同的信任。後來,二十五軍軍長空缺,顧祝同就作了個順水人情,讓黃百韜出任該軍軍長。
這以後,每逢急戰,常常以黃百韜的二十五軍為先鋒。抗戰後整軍,二十五軍改為整編二十五師,黃百韜又任師長。儘管黃百韜處處小心,事事留神,但孟良崮戰役後,卻差一點被送上軍事法庭。
孟良崮戰役,張靈甫戰死,黃埔系大嘩,整編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蔣介石下令將李天霞交軍事法庭會審。李天霞見狀,急忙攜帶一皮箱金條到處送禮遊說:「整編七十四師劃歸我指揮不假,但不知為什麼張靈甫中途歸黃百韜指揮,孟良崮之戰二十五師就在七十四師身邊,黃百韜始終不離蒙陰道,事情就壞在他身上。」經過一番手腳,會審李天霞變成了追究黃百韜。
黃百韜聽說南京方面開始整自己的材料,頓時慌了神,忙向顧祝同求救。顧祝同授黃百韜一計:「歸咎死者,回護活人,表功湯司令(湯恩伯)。」
同時,顧祝同從中幫忙,與會審的幾名法官打了招呼。會審那天,黃百韜依計行事,條理清晰地陳述了兩個小時,給會審人員留下了這樣一個印象:魯南會戰中湯恩伯第一兵團轉戰月餘,在臨蒙公路和沂蒙公路間捕捉到極好戰機,作了周密部署,整編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主動請戰,甘當釣餌,忠勇可嘉,可惜實戰經驗不足,又剛愎自用,不聽黃百韜勸告,引兵於絕地,參戰各部在黃百韜指揮下,雖奮力援救,但為地形所限,無法接近,不但整編七十四師遭劫,更連累湯司令之殲敵計畫功敗垂成。
湯恩伯聽了黃百韜的陳述,既滿意又有些內疚。魯南敗績他是有責任的,經黃百韜這麼一講,他成了大功臣。於是,湯恩伯站出來為黃百韜說情。他對蔣介石說:「看不出來,黃百韜為人還很厚道,張靈甫不聽勸阻的事,他過去一直沒有講,援救張靈甫的經過也不為人知,以致引起誤會,送他上法庭倒有點冤枉了。」於是,對黃百韜的追究也就不了了之。
淮海兵敗自殺
1948年,解放軍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實施的作戰目標,就是殲滅地處碾莊的黃百韜兵團。11月22日,是黃百韜的大限之日。這天午後,黃百韜兵團十幾萬人幾乎被打光了,黃百韜身邊只有二十五軍副軍長楊廷宴。兩人在一片追殺聲中,跌跌撞撞跑到一片蘆葦灘中。黃百韜見大勢已去,遂拔槍自殺。
天寒地凍,楊廷宴借來一把鐵鍬,挖了一個坑,將黃百韜的屍體埋進坑裡,然後在一張煙盒紙上畫了方位、地點。他剛想離開時,突然想起一件事,扒開土,從黃百韜的上衣口袋中摸出一個銅牌。據說,國民黨軍的兵團司令都持有這種銅牌,這是進出總統官邸、面見蔣介石的特別通行證。黃百韜的這個銅牌的一面是來賓證三個字,另一面是17號。隨後,楊廷宴又將來賓證放回黃百韜的口袋,以便將來確認身份。
楊廷宴草草掩埋了黃百韜後,換上了士兵服,一瘸一拐地離開了蘆葦灘,但沒走多遠,就被解放軍捉住。楊廷宴裝出一副可憐相,對押送他的解放軍說:「我是剛被抓來半年的新兵,剛學會稍息立正,連槍還不會打,我家人多,全靠我一人幹活餬口,我上有80歲老母,下有3歲娃娃,現在我的腿又負傷走不動了,請你們開開恩,放我回家種地去吧。」
押送楊廷宴的解放軍戰士並不理會他的話,押著他來到一個大村子裡。這裡俘虜很多,楊廷宴從一名俘虜口中瞭解到,對於國民黨軍傷兵,只要願意回家的,解放軍都放走了。於是,楊廷宴又開始纏著一位解放軍幹部,重複路上的話。那位幹部經不住楊廷宴的糾纏,就放了他。
楊廷宴趁著天黑,從老百姓那裡弄來一套破衣服,換下了士兵服,輾轉來到南京,向顧祝同講述了黃百韜兵團被殲及黃百韜自殺的經過。顧祝同聽後,一陣唏噓。蔣介石知道後,也黯然神傷。
隨後,楊廷宴趕到黃百韜家中,又將黃百韜自殺的經過告訴了黃百韜的夫人柳碧雲。柳碧雲一陣痛哭後,苦苦哀求黃百韜的副官李文正,設法將黃百韜的屍體運回南京。
偷運屍體回南京
李文正答應了柳碧雲的請求,又找到了黃百韜早年的朋友張進葉,兩人一同前往碾莊。張進葉本是徐州人,對淮北地貌、風情十分熟悉。
兩人來到徐州後,又找到楊廷宴的干兄弟陳明遠,請他幫忙。陳明遠十分爽快地答應下來。他們以每人每天一塊銀元的代價,雇來了兩個農民;又花了50塊銀元,買了一口棺材,按照煙盒紙上的方位、地點,在蘆葦灘裡將黃百韜的屍體挖了出來。驗明上衣口袋裡的來賓證後,慌慌張張地將屍體放進了棺材,抬上備好的獨輪車。
三天後,五人來到五河縣的一條大河邊。河南岸五河縣城駐紮的是國民黨軍的一個團,北岸駐紮的是解放軍的一個營,兩邊駐軍的崗樓隔河相望。北岸的解放軍堅持要開棺驗屍。李文正說,死者是自己的一個外甥,兩年前參軍,這次是在碾莊犧牲的,他媽媽要見兒子最後一面才可安葬。棺材被打開後,一股屍臭味撲鼻而來。解放軍朝裡面看了幾眼,果然是一具屍體,臉也變了形,無法認出是什麼人,便揚揚手讓他們過河。
過河談何容易?那擺渡的艄公在江湖上漂泊了幾十年,什麼人沒見過。他從李文正的長相及說話口氣中,判斷此人是個軍人,且是個不小的官。由此,他判斷棺材中一定是個團長以上的軍官,便有意敲竹槓。於是,艄公對李文正說:「我這個船從來不裝運有死人的棺材,碰上這事會倒大霉的,你們還是趁早想想別的辦法。」
李文正明白對方的意思,二話沒說,給了艄公10塊銀元和兩條香煙後,將棺材抬上船。誰知艄公心太黑,仍舊不肯開船。無奈之下,李文正對艄公說,只要把他們運到對岸,就再送50塊銀元加10條香煙。條件是一定要運到對岸才給。
艄公暗自竊喜,這才裝出很不情願的樣子撐篙開船。船抵南岸,李文正指揮大家把棺材運上岸後,笑著對艄公說:「到了部隊,我就叫團長拿50塊銀元和10條煙給你。」
一行人抬著棺材到了國民黨駐軍指揮所。李文正與團長嘀咕了幾句,團長讓一個營長帶人把棺材運到營房安置好。接著,營長命人對艄公一陣拳打腳踢,直打得艄公躺在地上無法動彈。營長又派人到船上將李文正給的銀元及香煙拿了回來。不久,黃百韜的屍體被運回南京,停放在白下路殯儀館。
黃百韜的遺體運到南京後,國防部著實忙碌了好一陣,派參謀次長林蔚代表蔣介石公祭黃百韜,並決定追贈他為陸軍上將,厚恤遺屬。
明代開國功臣墓旁的黃煥然墓
將黃百韜的遺體埋在哪裡?蔣介石曾設想過,將他葬在紫金山邊的紫霞湖山坡上,並在那裡建造國民黨軍將軍豪華墓區,從少將到上將,包括蔣介石身後,全部葬在那裡。但是,1948年底,局勢風雲變幻,江河日下,蔣介石憂心忡忡。李宗仁在美國政府的扶持下,大有「以李代蔣」的趨勢。蔣介石忙著下野後如何動作,大小官員忙著攜家南逃,活人難保命,已顧不上黃百韜棺材的安置。
蔣介石顧不了的事,黃百韜的妻子柳碧雲不能不管。她和楊廷宴、李文正等為此傷透了腦筋,究竟將黃百韜埋在哪裡最安全,且又便於後代尋墓祭奠呢?思來想去,李文正建議到城外勘察一下再定。柳碧雲便與他們一起坐著吉普車,先到中華門外看了一天,沒找到合適的地方。第二天到中山門,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
第三天,他們來到了太平門,向棲霞山方向行駛。當行駛到蔣王廟時,柳碧雲看到明代開國功臣李文忠的墓地,便要下車看看。三人下車後踏上台階,經過李文忠墓,站在小山頭上一眼望去,只見眼前一片鬱鬱蔥蔥的小樹林,一眼看不到頭。
這裡松柏常青,柳碧雲的心頭一陣激動,覺得此處正是他們要找的地方。李文正望著東面那巍巍的紫金山,南邊碧波清澈的玄武湖,脫口說:太美了,太美了!楊廷宴說:風景此處獨好,將煥然的墓址選在李文忠的墓邊,一方面黃家的後代容易尋找到,另一方面,多數人會誤以為是明代大將的墓,這樣也安全了許多。
三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很快決定將黃百韜的墓址定在這裡,並在墓碑上刻上「黃煥然之墓」。為了不引起行人的注意,柳碧雲又選擇在一個沒有月光的夜晚下葬。本來,解放前這一帶就人煙稀少,交通不便,黃百韜墓悄然出現在這裡,除了個別知情者外,幾乎無人知曉。
2004年,黃百韜的兒子率子女從美國來到南京,很容易便找到了父親的墓,並在此舉行了祭奠儀式。
如今,為了方便遊客在觀瞻李文忠墓時也能看到黃百韜的墓,在李文忠墓的後面插了一塊牌子,牌子上簡要介紹了黃百韜的身份及生卒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