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蔣介石如何將西北軍勁旅逼得投向紅軍
不但部隊縮編,蔣中正還把原西北軍中的重迫擊炮團、野榴炮團、裝甲列車、騎兵師等全部重裝備和特種兵都分割出去了,硬是把威震一時的西北勁旅改成了一個雜牌軍。
「九一八事變」的爆發,讓蔣中正精心策劃的第三次圍剿草草收場,過路大軍也紛紛撤離江西。不過,有一支人馬卻奉蔣中正命令留守駐防寧都一帶,也正是這支駐守部隊在數月之後,釀成了一起震動全國的兵暴事件。
駐守寧都的是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這支部隊脫胎於馮玉祥西北軍第二方面軍的第五路軍。
1930年的中原大戰,馮玉祥敗北,他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第五路軍總指揮孫連仲通電投蔣,旋即被蔣中正任命為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
除了自己嫡系,孫連仲還收容了不少西北軍的舊部同僚。不過,非嫡系的二十六路軍自大投效蔣中正以來,就沒有得到過應有的待遇。不但部隊縮編,蔣中正還把原西北軍中的重迫擊炮團、野榴炮團、裝甲列車、騎兵師等全部重裝備和特種兵都分割出去了,硬是把威震一時的西北勁旅改成了一個雜牌軍。
更可悲的是,改編後全軍軍官普降一級,薪餉還難以保障,待遇低人一等,過著寄人籬下的苦悶生活。饒是如此,蔣中正還不放過這支部隊。
1931年1月,第二次圍剿伊始,二十六路軍就被蔣從河南調往江西的反共前線。與紅軍一交手,二十六路軍的一個旅就被殲滅了大半。這在二十六路軍中,造成了巨大的震動。
三次圍剿結束後,二十六路軍被留在寧都,一支孤軍,駐守於紅軍對峙的最前線。這讓二十六路軍官兵的不滿情緒一日甚一日。
此外,由於軍中官兵大多是北方人,水土不服、瘧疾等病疫頻發,不到半年,竟病死了一兩千人。眼見寧都郊野新墳叢集,部隊軍心浮動,士氣極為低落,無論是官兵都感覺到已經到了生死的邊緣。
這支源自西北軍的部隊還有一個特殊之處,早在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中共的劉伯堅、鄧小平、劉志丹等人都曾經在這支部隊工作,在官兵中有一定的影響。
中原大戰之後,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根據二十六路軍的歷史情況,指示軍中的共產黨員成立秘密的特別支部。支部書記劉振亞、組織委員袁血卒、宣傳委員王銘五都是極富獻身精神的青年軍人。他們冒著殺頭的危險,積極開展兵運工作,發展了一批共產黨員,其中就包括第二十路軍參謀長趙博生。由於不願困守寧都,二十六路軍的總指揮孫連仲和大將高樹勳都找藉口離開了部隊。參謀長趙博生成為部隊的實際主宰者。
1931年12月初,一封「十萬火急」的電報,對蔣中正的南昌行營發到了二十六路軍的軍部。也正是這封電報,引發了大規模的軍事暴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