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荒唐的慈禧壽辰:3天打不到北京就不用管
1894年歲末,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大連、旅順相繼陷落,北洋艦隊退守威海。日軍大舉進攻,在榮成登陸,擺開海、陸夾擊威海清軍之勢。本來,北洋海軍主力艦「定遠」、「鎮遠」雄風猶存,如果海陸配合運用得當,完全可以同日軍對陣,但是,清軍失敗的命運早已注定。
就在慈禧壽慶的歌舞昇平中,日本兵不血刃,輕取大連灣。得到恭親王報告大連灣失守時,慈禧只是淡淡說,只要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不要拿雞毛蒜皮的事來煩她,讓她好好過個60大壽。
對甲午殤思與鏡鑒的論述頗多,如戰略失誤、經費不足、用人不當、隊形不利、裝備落後、彈藥偽劣等等,這些與戰爭失敗均有一定關聯,但都不是決定性因素。造成失敗的關鍵因素是文化,呈現為國家觀念、民族意識的國家文化特質。
120年前,清朝綜合國力、眾多人口、地理環境、北洋海軍等佔據優勢的「硬體」,然而在「軟體」上卻存在著非對稱的差距。日本強勢的軍國文化和神教文化,同清朝封建制度腐朽的守舊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種文化特質的差異,注定了清軍必然失敗的命運。
強勢的舉國入侵
日本是一個島國,戰略空間狹小、戰略資源奇缺、自然災害頻發,國民心態自卑與自大交錯,恐懼與榮耀兼有。其島國心態與神國心態相結合,成為一種日本變態的大國主義。日本從1867年到1945年間的國號便是「大日本帝國」,直至1947年官方正式改稱「日本國」。日本大肆宣揚「神造之國」、「皇道之國」,武士道成為精神支持、形成軍國主義的文化土壤。
日本在軍國文化導引下,發動甲午戰爭,天皇頒詔,舉國動員,進入戰爭體制,成立參謀總部,組建聯合艦隊。國會一致對外,全力支持戰爭。媒體一致轉向戰爭話題,激發國民的戰爭狂熱。幼童從軍,操槍舞刀,高呼擊沉「定遠」、「鎮遠」。娼妓募錢獻金,加入軍妓勞軍,旅順攻陷後,第一師團從日本徵集12家大妓樓的「奉公女」前往慶賀「勝利」。日本政府成功的動員將國民挾持在戰車上,使之成為全民戰爭。
清朝:文化腐朽守舊
甲午期間,清政府的核心人物有5人。慈禧太后是掌門人,她想在60壽慶中捲簾歸政,大肆建設頤和園準備頤養天年。有人因戰事緊迫建議停止頤和園工程時,慈禧放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
光緒皇帝俯首聽從慈禧,但躊躇滿志,尋機掌控實權。李鴻章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控北洋海軍,但受制於朝廷權斗,北洋海軍孤軍奮戰,形成「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局面。
其實,慈禧太后也感覺到:「誤國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私」為宮廷內鬥,「例」指「祖宗之法不可變」。但任何變革的「越軌」最終都會被拉回到封建制度沒落的軌道。所以,慈禧的60壽慶成為清政府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甚至影響到甲午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恭親王召集各國公使聲稱「等到慈禧生日過後,再重開外交談判」。李鴻章則看出日本選擇甲午年發動侵略戰爭,其原因之一就是:「日知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他也不去備戰,卻把精力花費在外國的調停上。因而,就在慈禧壽慶的歌舞昇平中,日本兵不血刃輕取大連灣。慈禧得到恭親王報告大連灣失守時,只是淡淡說,只要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不要拿雞毛蒜皮的事來煩她,讓她好好過個60大壽。
當一個封建王朝把統治者的壽誕看得比民族興亡還重要的時候,這個王朝必定走向窮途末路。正如李鴻章自歎:「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
不能忘卻的甲午
甲午戰敗,北洋艦隊「鎮遠」等10艘軍艦被俘,「定遠」等軍艦被肢解,「致遠」等沉艦被拆卸,軍艦和大量部件被擄去日本。日本為炫耀甲午海戰的勝利,曾把「鎮遠」艦的主錨、主炮彈頭和錨鏈圍繞於東京上野公園展示,並立碑炫耀軍國主義戰績。
1947年,中國以「二戰」戰勝國地位,派遣中國駐日代表團參謀鍾漢波海軍少校向盟軍駐日司令麥克壓撒將軍提出:將「鎮遠」艦鐵錨等戰爭遺物歸還中國。經過艱辛複雜的談判,盟軍總部最終同意依照中國意願撤除展覽、歸還鐵錨。盟軍總部與中國駐日代表在東京芝浦東海碼頭舉行移交儀式,並由中國緝私船運回上海。
直到現在仍有大量甲午戰爭遺物流落日本,有的展示在戰爭博物館,有的被民間收藏,有的流落荒野。日本發行的「日清戰爭40週年紀念封」上,就印上了丁汝昌像、中國海軍旗、「定遠」的舵輪、「靖遠」的船鍾、「操江」的艦長印章等,侵略罪證被當做戰利品炫耀。一方郵封,凝聚著北洋海軍的血與淚。
在大阪的真田山陸軍墓地東北角,還埋葬有6名清軍官兵,上刻的「清國 劉得起」、「清國 呂文風」等字樣依稀可辨。「劉漢中」墓前,還刻有「清軍馬隊五品頂戴」字樣。看到這些令人唏噓,那麼多的甲午遺烈和遺物在異鄉沉寂了120年,國人怎能將其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