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東亞各國強兵:中國大炮日本火槍朝鮮弓箭
朝鮮人射箭好是有歷史淵源的。古代中國對於四野邊民,稱為東夷、西戎、北狄、南蠻。朝鮮半島屬於東夷的大範疇,「夷」這個字在《說文》上的解釋就是一個人持著一張弓。《後漢書·東夷傳》說「樂浪,檀弓出其地」。明代朝鮮人所寫的《朝鮮史略》上有這樣的記載:高麗恭愍王與倭寇對陣時,曾於兩百多步外(大約一百五十米)引弓斃敵。
朝鮮的角弓和片箭不同於中國和日本,角弓彈性好,射程遠,片箭箭身短小,輕巧,飛得遠。後來朝鮮半島的西方傳教士也稱讚說「朝鮮人力大無比、擅長使用弓和箭,他們的弓箭像土耳其箭那樣非常小巧」。
到了朝鮮李朝,軍事技術匱乏,很少的火器也是從明朝傳來的老式銃炮,士兵更樂於練習弓箭。連兩班貴族,都把射箭作為修德、娛樂的手段。其實,朝鮮也有新式武器鳥銃,早在日本侵朝三年前,對馬島主宗義智曾向朝鮮獻過兩隻孔雀與兩把鳥銃,結果國王李昖把孔雀放生了,把鳥銃閒置到軍器庫裡。
戰場上,朝鮮人才悲哀地發現,自己被時代拋棄了。日軍普遍裝備鳥銃,比弓箭射的更准更遠更有殺傷力,明軍大量聞所未聞的火炮更不用提。柳成龍曾悲歎道:「吾國軍事只用弓箭,未能練就其他技術。」
日本最強的是火繩槍(中國人稱鳥銃,日本人稱鐵炮)。
日本仿自葡萄牙的火繩槍質量相當優秀,柳成龍在《懲毖錄》裡描述道,朝鮮軍的弓矢發射後數十步就墜地,而日軍火繩槍卻能隔遠殺傷,近距離則能貫穿擊傷三四人。在日軍第一次攻克平壤時,火繩槍在城下發射,竟能越過城牆射進城內,射入城樓柱子達數寸。
侵朝日軍的騎兵數量很少,基本是步兵(足輕),而每軍的「鐵炮足輕」就是裝備了火繩槍的主力,約佔全軍的三分之一,而且由織田信長開創的三段射擊已經普及,日軍輪流射擊能保證密集的火力。明軍大炮厲害,騎兵厲害,所以日軍大量利用工事,野外作戰就掘地三尺挖戰壕,城市里巷戰則利用房屋牆壁,鑿洞、隔門板射擊。
優質的火繩槍加上久經錘煉的戰術,造就了日軍很強的戰鬥力。
明軍最強的是大炮。
說起明朝中期的火器,無論質量還是數量,都讓飽受外國「船堅炮利」之苦的後世人吃驚:我們原來這麼強大過!早在永樂年間,二萬五千人組成的京師神機營,就全部裝備火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火器部隊。到了萬曆年間,軍隊裝備的火器品種更是繁多:大將軍炮、神炮、虎蹲炮、滅虜炮、百子銃、佛郎機、鳥銃、三眼銃、快槍、火箭、千里銃等等。
火力最猛、威力最大的無疑是炮。朝鮮戰場上,對日軍威脅最大的是大將軍炮、虎蹲炮和各類佛郎機。大將軍炮是重型炮,最重達千斤以上,威力巨大,能洞穿牆壁,是攻城第一利器。從葡萄牙傳來的佛郎機是後裝的中型炮,發射時內裝火藥,發射鋼珠鋼彈,有效射程能達五百米。虎蹲炮是輕型炮,便於機動作戰,很像迫擊炮,每次發射幾十到上百粒彈丸,殺傷力大。更難能可貴的是,明軍的火炮多裝在戰車上,兩匹馬拉一輛,不但能攻城,還可以打野戰。
明軍攻平壤時,十里之外的風山城大友義統部曾率領數千人馬前來增援小西行長,結果被明軍震天動地的炮聲嚇得不戰而退。
朝鮮《宣祖實錄》裡記錄了朝鮮國王李昖與大臣李德馨的一番問答,李昖問:「銃筒(日本人的鳥銃)之聲,不與天兵(明軍)之火炮同耶?」李德馨答:「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盪,不可狀言……」李昖讚歎道:「軍勢如此,可不戰而勝矣!」
用援朝明軍經略宋應昌的一句話概括:「中國制倭長技,全恃火器。」
時光輪轉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清朝督師左宗棠西征新疆,在陝西鳳翔縣的一處明代炮台遺址挖掘出開花彈百餘枚,當場感慨歎道:「利器之入中國三百年矣,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