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朝鮮二十年的文定王后:古代朝鮮的權術女人 | 陽光歷史

 

A-A+

控制朝鮮二十年的文定王后:古代朝鮮的權術女人

2015年12月17日 后宮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8,094 次

  誰說政治只是男人們的遊戲?深宮中的女人們,也夢想著把整個世界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為著各自不可告人的野心與利益,後宮嬪妃們極盡耍弄權術、黨同伐異之能事。她們在九重深宮暗中注目著朝廷上的政治博弈,以水性柔弱之軀,驅使著男人們為她們爭權奪利。最後脫穎而出的文定王后,開創了攝政女主二十年的局面。

  中宗反正

  燕山君是真正的另類與自我的結合,他完全拋棄世俗的條框與約束,運用手中的權力與腦子中的古怪思維,否定了所有舊有清規戒律、建立了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這位聲名顯赫的無道暴君,任意揮霍著朝露般的人生,在時代的大舞台上恣意演繹自我達三十一年之久。

  燕山君十二年(1506)九月,驚天動地的吶喊聲響徹漢城。各方的起義部隊揭竿而起,以席捲之勢朝著燕山君的居所昌德宮奔赴而來。在起義的過程中,燕山君勢如堤潰。宮內的官員、內侍、宮女、衛士,聽見由遠而近的吶喊,立即丟下各自手中的職責,倉皇逃命而去。而在此之前,燕山君的寵臣們已被一一處決。在起義的部隊到來之前,整個昌德宮已經空空如也、幾乎沒有一個人站在燕山君身邊。

  黎明初曉,起義大軍包圍了燕山君的寢宮,他們高呼要求燕山君交出象徵國家大權的傳國玉璽。燕山君被迫從命,隨後即被廢位流放江華島。與此同時,武臣樸元宗率領的大批人馬聚集在晉城大君(慈順大妃之子,燕山君異母弟)的府邸之外。生性懦弱的晉城大君對此望而生畏,拔出刀劍準備自裁。

  晉城大君夫人慎氏,是燕山君王妃的侄女,急忙拉住夫君的衣袖制止他的魯莽舉動:

  「大軍來意尚未明瞭,確認之後再死不遲!」

  言畢,慎氏在窗前觀察門外列陣的人馬,發現軍士均背靠府邸、列隊向外,分明是警戒守衛晉城大君的狀態。獲知情況後,晉城大君才放棄尋死的念頭,下令打開大門迎接大軍。不久,晉城大君換上戎服,在樸元宗部隊的簇擁之下進入景福宮宣告即位,是為中宗。慎氏夫人的父親慎守勤在政變中為燕山君殉死,她本人則因為事變而晉位王妃,命運的沉浮一時使她百感交集。

  中宗在王位上沒坐幾天,反正功臣們即向新君出了難題。他們三五成群地進入王宮,異口同聲地向中宗啟奏道:慎氏乃是先代暴君重臣之女,其父親於先代為虎作倀久矣,為此她並不適宜正位中宮。因此應該當機立斷、將其廢黜!

  中宗面對群臣的奏議目瞪口呆,堅決拒絕拋棄自己的結髮妻子。然而,樸元宗等功臣豈肯善罷甘休。史料記載,反正功臣們連日強諫,終於使中宗毅然割捨了兒女私情、廢黜了王妃慎氏。字面之下的實情,不知又是幾許淒酸與無奈。

  此時,掌握著兵權的反正功臣們,才是國家的真正主宰。他們到處插手干預國政,而中宗對功臣的飛揚跋扈則全然束手無策。為了保持功臣派既得利益的持久穩定,功臣們甚至插手王室內部事務。將王妃慎氏驅逐出宮,只不過是既定方針的其中一步罷了。

  慎氏被逐,後宮從此空虛。功臣們琢磨著將自己的女兒送入後宮,中宗的後宮自此也成為功臣角逐的名利場。與朝廷上的功臣派閥遙相呼應,後宮也形成各自的勢力:

  敬嬪樸氏,功臣南袞、沈貞為其代理;

  禧嬪洪氏,以其父洪景舟為靠山;

  王妃尹氏,代表為年輕功臣尹任,但是勢力最為單薄。

  後來,敬嬪樸氏為中宗產下王子福城君,其勢力隨即因母以子貴而變得炙手可熱。禧嬪洪氏則產下錦原君、鳳城君,尹氏也於入宮之後十年生下世子天胤。後宮女人們長達十數年的明爭暗鬥,終於拉開帷幕。

  意外登上王位的中宗,在權臣與權術女人的包圍下沉淪苦海。他常常懷著悵恨的心情,登上景福宮的樓台遙望前妻慎氏的居所。慎氏瞭解到中宗的深情,也在庭院岩石上掛起在自己的紅裙。沉浮於政治漩渦的中宗,只能遠眺愛人的紅裙以撫慰自己焦躁不安的內心。

  走肖為王

  單純的權力轉移並不能消弭黨派之爭。但是作為治標的權宜之計,類似策略又往往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大概就是因為這個理由,政壇才會出現風水輪流轉的狀況。

  成宗時代一度得勢的士林,在燕山君時代遭受毀滅性打擊。而到了中宗時代,讀書人又再度活躍政壇。歸根究底,是制約與平衡的思維默默發揮著調節作用,至於朝野勢力能否因此達至均衡,則視乎執政者的個人能力了。

  為了制衡功臣,中宗也重蹈成宗的老路、起用以趙光祖為首的士林儒生。新進的士林儒生多數身居監察職位,他們涉世未深,常常不知輕重地針砭時弊。儒生對積弊多時的朝政多有不滿,革新弊政的呼聲十分高漲。政治變革的要求與既得利益者的功臣發生衝突,士林與功臣的矛盾也隨之與日俱增。

  士林官員血氣方剛,同時也疾惡如仇,他們在評議時政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套獨特的是非觀評判標準。他們認為,功臣憑恃濫竽充數的特權階級身份,無時無刻在進行著些禍國殃民的無恥勾當。這種只圖私利、罔顧國家的風氣迅速敗壞朝廷之綱紀,製造了無數利害衝突,使忠誠之士望而寒心,令玩忽瀆職者有恃無恐、變本加厲地殘害士庶。歸結起來,功臣是使國家衰亡的禍首,人人得而誅之。以這一方針團結在趙光祖周圍的儒生,在朝野大肆製造反對功臣的輿論。他們有如烈日秋霜,啟奏公事不依不撓,甚至會拖住中宗的衣裳、直至中宗對所奏之事首肯為止。

  中宗對士林儒生既愛又恨,他發現熱血的儒生已經漸漸難以駕馭。

  針對功臣勢力膨脹引發的種種問題,儒生急於從人事方面入手,以根除功臣早已盤根錯節的政治勢力。首先,他們主張廢除功臣們「靖國功臣」的頭銜;又,增開「賢能科」錄取賢能之士,以擴大士林的政治基礎。然而,政治並非異想天開的理想主義,顯然目下的環境並不容許過激的政治改革。

  黎明初曉,起義大軍包圍了燕山君的寢宮,他們高呼要求燕山君交出象徵國家大權的傳國玉璽。燕山君被迫從命,隨後即被廢位流放江華島。與此同時,武臣樸元宗率領的大批人馬聚集在晉城大君(慈順大妃之子,燕山君異母弟)的府邸之外。生性懦弱的晉城大君對此望而生畏,拔出刀劍準備自裁。

  晉城大君夫人慎氏,是燕山君王妃的侄女,急忙拉住夫君的衣袖制止他的魯莽舉動:

  「大軍來意尚未明瞭,確認之後再死不遲!」

  言畢,慎氏在窗前觀察門外列陣的人馬,發現軍士均背靠府邸、列隊向外,分明是警戒守衛晉城大君的狀態。獲知情況後,晉城大君才放棄尋死的念頭,下令打開大門迎接大軍。不久,晉城大君換上戎服,在樸元宗部隊的簇擁之下進入景福宮宣告即位,是為中宗。慎氏夫人的父親慎守勤在政變中為燕山君殉死,她本人則因為事變而晉位王妃,命運的沉浮一時使她百感交集。

  中宗在王位上沒坐幾天,反正功臣們即向新君出了難題。他們三五成群地進入王宮,異口同聲地向中宗啟奏道:慎氏乃是先代暴君重臣之女,其父親於先代為虎作倀久矣,為此她並不適宜正位中宮。因此應該當機立斷、將其廢黜!

  中宗面對群臣的奏議目瞪口呆,堅決拒絕拋棄自己的結髮妻子。然而,樸元宗等功臣豈肯善罷甘休。史料記載,反正功臣們連日強諫,終於使中宗毅然割捨了兒女私情、廢黜了王妃慎氏。字面之下的實情,不知又是幾許淒酸與無奈。

  此時,掌握著兵權的反正功臣們,才是國家的真正主宰。他們到處插手干預國政,而中宗對功臣的飛揚跋扈則全然束手無策。為了保持功臣派既得利益的持久穩定,功臣們甚至插手王室內部事務。將王妃慎氏驅逐出宮,只不過是既定方針的其中一步罷了。

  慎氏被逐,後宮從此空虛。功臣們琢磨著將自己的女兒送入後宮,中宗的後宮自此也成為功臣角逐的名利場。與朝廷上的功臣派閥遙相呼應,後宮也形成各自的勢力:

  敬嬪樸氏,功臣南袞、沈貞為其代理;

  禧嬪洪氏,以其父洪景舟為靠山;

  王妃尹氏,代表為年輕功臣尹任,但是勢力最為單薄。

  後來,敬嬪樸氏為中宗產下王子福城君,其勢力隨即因母以子貴而變得炙手可熱。禧嬪洪氏則產下錦原君、鳳城君,尹氏也於入宮之後十年生下世子天胤。後宮女人們長達十數年的明爭暗鬥,終於拉開帷幕。

  意外登上王位的中宗,在權臣與權術女人的包圍下沉淪苦海。他常常懷著悵恨的心情,登上景福宮的樓台遙望前妻慎氏的居所。慎氏瞭解到中宗的深情,也在庭院岩石上掛起在自己的紅裙。沉浮於政治漩渦的中宗,只能遠眺愛人的紅裙以撫慰自己焦躁不安的內心。

  走肖為王

  單純的權力轉移並不能消弭黨派之爭。但是作為治標的權宜之計,類似策略又往往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大概就是因為這個理由,政壇才會出現風水輪流轉的狀況。

  成宗時代一度得勢的士林,在燕山君時代遭受毀滅性打擊。而到了中宗時代,讀書人又再度活躍政壇。歸根究底,是制約與平衡的思維默默發揮著調節作用,至於朝野勢力能否因此達至均衡,則視乎執政者的個人能力了。

  為了制衡功臣,中宗也重蹈成宗的老路、起用以趙光祖為首的士林儒生。新進的士林儒生多數身居監察職位,他們涉世未深,常常不知輕重地針砭時弊。儒生對積弊多時的朝政多有不滿,革新弊政的呼聲十分高漲。政治變革的要求與既得利益者的功臣發生衝突,士林與功臣的矛盾也隨之與日俱增。

  士林官員血氣方剛,同時也疾惡如仇,他們在評議時政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套獨特的是非觀評判標準。他們認為,功臣憑恃濫竽充數的特權階級身份,無時無刻在進行著些禍國殃民的無恥勾當。這種只圖私利、罔顧國家的風氣迅速敗壞朝廷之綱紀,製造了無數利害衝突,使忠誠之士望而寒心,令玩忽瀆職者有恃無恐、變本加厲地殘害士庶。歸結起來,功臣是使國家衰亡的禍首,人人得而誅之。以這一方針團結在趙光祖周圍的儒生,在朝野大肆製造反對功臣的輿論。他們有如烈日秋霜,啟奏公事不依不撓,甚至會拖住中宗的衣裳、直至中宗對所奏之事首肯為止。

  中宗對士林儒生既愛又恨,他發現熱血的儒生已經漸漸難以駕馭。

  針對功臣勢力膨脹引發的種種問題,儒生急於從人事方面入手,以根除功臣早已盤根錯節的政治勢力。首先,他們主張廢除功臣們「靖國功臣」的頭銜;又,增開「賢能科」錄取賢能之士,以擴大士林的政治基礎。然而,政治並非異想天開的理想主義,顯然目下的環境並不容許過激的政治改革。

  中宗十年(1515)士林得勢,其政治生命僅僅維持四年。中宗十四年,一直深受中宗倚重而平步青雲的趙光祖被誅,士林勢力遂告土崩瓦解。事出突然,其內幕耐人尋味。一個流傳於稗官野史的故事,或許能夠提供當日狀況的一些蛛絲馬跡。

  士林儒生連日的擾攘讓中宗異常煩心,因此,他一退朝就立即避入後宮。然而,這天的後宮也滿是關於趙光祖的傳聞。熙嬪洪氏拿出幾片從御苑拾得的樹葉,上面的細孔密密麻麻地顯示出四個不成句的文字--走肖為王。走肖,即為趙。這些樹葉散落在御苑的地上,拾獲樹葉的宮人相互傳言:「趙光祖圖謀不軌,暗中遣人用蜜糖在樹葉上寫上文字,使蟲豸咬食而形成文字。」--這樣的解讀一旦傳播,趙光祖必然陷入百辭莫辯的境地。

  --走肖之輩,奸似(王)莽、(董)卓!

  不多時,中宗頒下密旨,命令功臣南袞、沈貞、洪景舟發兵逮捕趙光祖為首的士林人士,禍及士大夫二百餘人。後來,士林首腦趙光祖更在流放地被賜死。趙光祖面向著京城的方向,朝他一心效忠的中宗作了四拜,之後喝下了毒酒,血出七竅而死。

  後宮婦道人家有意無意間對一片葉子的評論,就引發血流成河的「己卯士禍」(1519)。然而,她們始終沒有拋頭露面,而是躲在後宮的殿閣裡、幸災樂禍地觀看著朝廷上的血腥殺戮。

  灼鼠之變

  中宗命中注定沒有齊人之福。他先後擁有三位正宮王妃,但是除最後一位文定王后之外、前兩位皆未能善終。原配慎氏被廢後一直居住在宮外,此後中宗冊立坡平尹氏家族的女兒為王妃,是為章敬王后。章敬王后在婚後長期沒有生育男丁,只生下一位公主。在入宮的第十年,她終於生下世子天胤(日後的仁宗),但這次生產也耗盡了她的元氣,產後不久章敬王后隨即病亡。

  章敬王后之死在後宮引發軒然大波。章敬王后的兄長、國舅尹任為保有自己的權勢,向中宗推薦自己的同族女子為新王妃。由於中宗之母慈順大妃也出身於坡平尹氏家族,尹任的建議當即為中宗所接受。不久,這名尹姓妙齡女子入宮,即文定王后。

  文定王后的入宮不過是尹任的策略。由於有新王妃作為天胤世子的養母,其他諸如敬嬪樸氏、熙嬪洪氏等育有王子的嬪妃就無法覬覦世子之位。在文定王后的庇護下,天胤世子確保王儲的地位。天胤世子溫文爾雅,尤其受到儒臣們的崇敬。他好學不倦、涉獵經史,舉止莊重得體。據說一次他與侍講官讀書忽然面色煞白、以至不得不暫停講學移步內室,不久,又重新回到座位上繼續讀書。事後,侍講官問及當時情況,年幼的天胤世子作出令人驚歎的答覆:「當時有蟲子在袖內不斷叮咬,忍無可忍只好到內室稍作休整。」

  世子越是聰明伶俐,一些人越發騷動不安。天胤世子十二歲(丁亥年,中宗二十二年)生日之際,一樁宮廷陰謀浮出水面。

  世子生日前後,宮內各處不斷出現異常狀況。各處殿閣的窗前、樑柱先後發現懸掛著灼燒過的死鼠。死鼠的形狀可怖,尖細的嘴巴被砍去、四肢也被削短,體毛則被火灼燒。在特定的時間,這些經過特別加工的死鼠有著特殊的含義。丁亥年為豬年,天胤世子屬豬。被砍去嘴巴與四肢的死鼠形狀似豬,灼燒則代表著惡意的詛咒。

  灼燒死鼠,其象徵含義極其險惡。事情非同小可,宮廷內外輿論嘩然。滿朝文武義憤填膺地表示,將不惜翻遍宮廷內外,定要將兇手繩之於法。於是,大規模的審問開始,王宮頓成鼎沸之勢。對事實真相一無所知的宮女內侍們,在走投無路之際只好言不由衷地捕風捉影。一些眾口鑠金的不實之辭,再度在宮廷引發一場風暴。

  調查的重點,漸漸轉移到敬嬪樸氏身上。樸元宗、南袞先後逝世,輝煌一時的敬嬪派日趨沒落。這時,不利於敬嬪的供詞層出不窮,進而一些聲稱目擊敬嬪詭異行跡的證人也相繼出現。敬嬪及其王子福城君最受中宗寵愛,因此詛咒世子的嫌疑最大。人們以這種邏輯得出了最終判決,罪人的帽子被扣在敬嬪頭上。

  事已至此,功臣派最後的巨頭沈貞也不敢庇護敬嬪,反而極盡落井下石之能事。中宗無法抗衡朝廷大臣的壓力,他再一次驅逐了自己的妻子。敬嬪與福城君被逐出宮,之後被殺害於流放地。世子派繼續縱深發掘,硬是羅織了勾結敬嬪的罪名,將作壁上觀的沈貞定罪處死。靖國功臣橫行的時代至此謝幕。

  處死敬嬪母子之後,中宗心力交瘁。中宗末年,國舅尹任與金安老的傾扎激化。金安老與王室關係密切,章敬王后之女是他的兒媳婦。即便如此,金安老還是無法逃過浩劫,他被尹任指稱謀逆,身為王親就此隨意地被處死。中宗朝廷政局的黑暗由此可見一斑。

  自從即位以來嘗盡苦難恥辱,一路的風雨不斷地蠶食著中宗的健康,他以五十八的年齡壽終正寢。中宗在位期間的眾多政爭,從此永遠隱沒在歷史的重重黑幕之中。

  灼鼠之變

  中宗命中注定沒有齊人之福。他先後擁有三位正宮王妃,但是除最後一位文定王后之外、前兩位皆未能善終。原配慎氏被廢後一直居住在宮外,此後中宗冊立坡平尹氏家族的女兒為王妃,是為章敬王后。章敬王后在婚後長期沒有生育男丁,只生下一位公主。在入宮的第十年,她終於生下世子天胤(日後的仁宗),但這次生產也耗盡了她的元氣,產後不久章敬王后隨即病亡。

  章敬王后之死在後宮引發軒然大波。章敬王后的兄長、國舅尹任為保有自己的權勢,向中宗推薦自己的同族女子為新王妃。由於中宗之母慈順大妃也出身於坡平尹氏家族,尹任的建議當即為中宗所接受。不久,這名尹姓妙齡女子入宮,即文定王后。

  文定王后的入宮不過是尹任的策略。由於有新王妃作為天胤世子的養母,其他諸如敬嬪樸氏、熙嬪洪氏等育有王子的嬪妃就無法覬覦世子之位。在文定王后的庇護下,天胤世子確保王儲的地位。天胤世子溫文爾雅,尤其受到儒臣們的崇敬。他好學不倦、涉獵經史,舉止莊重得體。據說一次他與侍講官讀書忽然面色煞白、以至不得不暫停講學移步內室,不久,又重新回到座位上繼續讀書。事後,侍講官問及當時情況,年幼的天胤世子作出令人驚歎的答覆:「當時有蟲子在袖內不斷叮咬,忍無可忍只好到內室稍作休整。」

  世子越是聰明伶俐,一些人越發騷動不安。天胤世子十二歲(丁亥年,中宗二十二年)生日之際,一樁宮廷陰謀浮出水面。

  世子生日前後,宮內各處不斷出現異常狀況。各處殿閣的窗前、樑柱先後發現懸掛著灼燒過的死鼠。死鼠的形狀可怖,尖細的嘴巴被砍去、四肢也被削短,體毛則被火灼燒。在特定的時間,這些經過特別加工的死鼠有著特殊的含義。丁亥年為豬年,天胤世子屬豬。被砍去嘴巴與四肢的死鼠形狀似豬,灼燒則代表著惡意的詛咒。

  灼燒死鼠,其象徵含義極其險惡。事情非同小可,宮廷內外輿論嘩然。滿朝文武義憤填膺地表示,將不惜翻遍宮廷內外,定要將兇手繩之於法。於是,大規模的審問開始,王宮頓成鼎沸之勢。對事實真相一無所知的宮女內侍們,在走投無路之際只好言不由衷地捕風捉影。一些眾口鑠金的不實之辭,再度在宮廷引發一場風暴。

  調查的重點,漸漸轉移到敬嬪樸氏身上。樸元宗、南袞先後逝世,輝煌一時的敬嬪派日趨沒落。這時,不利於敬嬪的供詞層出不窮,進而一些聲稱目擊敬嬪詭異行跡的證人也相繼出現。敬嬪及其王子福城君最受中宗寵愛,因此詛咒世子的嫌疑最大。人們以這種邏輯得出了最終判決,罪人的帽子被扣在敬嬪頭上。

  事已至此,功臣派最後的巨頭沈貞也不敢庇護敬嬪,反而極盡落井下石之能事。中宗無法抗衡朝廷大臣的壓力,他再一次驅逐了自己的妻子。敬嬪與福城君被逐出宮,之後被殺害於流放地。世子派繼續縱深發掘,硬是羅織了勾結敬嬪的罪名,將作壁上觀的沈貞定罪處死。靖國功臣橫行的時代至此謝幕。

  處死敬嬪母子之後,中宗心力交瘁。中宗末年,國舅尹任與金安老的傾扎激化。金安老與王室關係密切,章敬王后之女是他的兒媳婦。即便如此,金安老還是無法逃過浩劫,他被尹任指稱謀逆,身為王親就此隨意地被處死。中宗朝廷政局的黑暗由此可見一斑。

  自從即位以來嘗盡苦難恥辱,一路的風雨不斷地蠶食著中宗的健康,他以五十八的年齡壽終正寢。中宗在位期間的眾多政爭,從此永遠隱沒在歷史的重重黑幕之中。

  文定王后

  在儒家政治理念中,女主當國被認為是國之不祥。細想之下,這種說法在古代並非全無道理。由於婚姻與血緣的紐帶關係,女主徘徊於王室與外戚之間,欲顧全外戚利益則不免任用娘家子弟,而由此造成的不良效應又往往貽害後世。這種情況,即使英明如武則天也無法完全規避。

  文定王后作為李朝的一代女主,其爭權奪勢的歷程頗為崎嶇。她先天不足,僅僅作為空虛中宮的填充物而入宮。之後,文定王后長期沒有誕下王子。不過,即便生下王子又如何?她的親生兒子慶原大君降生以後,其身份也不過是王儲天胤的弟弟,與王位無緣。

  文定王后早期的處境就是如此的尷尬。也正因為這些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文定王后幾乎牽涉入每一宗政治變動中,「大尹」(尹任)與「小尹」(尹元衡、尹元老,文定王后之弟)的傾扎無日無之。尹元老大肆造謠天胤世子將迫害弟弟慶原大君,企圖離間中宗與天胤的親子之情。尹元老更加膽大包天,他竟涉嫌縱火世子東宮、企圖將天胤燒死。

  中宗駕崩,仁宗(天胤)即位,這對於文定王后而言猶如末日降臨。她帶著年紀尚幼的慶原大君向仁宗哀告:「我們母子的生死,盡在殿下掌握之中。」仁宗生性仁柔,躬親向文定王后請罪以使之安心,卻絲毫沒有加害之意。

文定王后劇照

  文定王后的運勢極強,她最大的威脅仁宗在位不足一年便死去,並且沒有留下子嗣。慶原大君得以作為王弟入承王統(即明宗),文定王后則以國王生母的身份垂簾聽政,開始了她掌權二十年的女人天下。

  文定王后掌權之後,立即清洗前朝以來的政敵。前國舅尹任立即被流放處死,連尹元老也因為惡行昭彰而被滅口,文定王后的心狠手辣可想而知。此後,朝政由尹元衡獨自擔綱。

  歷史上,文定王后玩弄權術的陰謀家形象幾乎成為定說。然而,她卻遠遠稱不上具有卓識的政治家。她在私慾的驅使下奪取權位,她建立的政權也處處為尹氏外戚的利益所服務。文定王后撤簾還政之後仍然緊抓權柄,其弟尹元衡長期盤桓相國之位,李朝外戚專權的惡例由此而開。尹氏專權之下,李朝儒學治國的方針被破壞,品行惡劣的妖僧普雨之流的卑劣人物趁機亂政。至文定王后死亡之日,尹元衡、普雨等人立即被激憤的吏民排擠攻擊、最後都不免身敗名裂的下場,文定王后外戚政治的惡劣本質不言而喻。

  文定王后的女人天下僅僅持續了二十年便政息人亡。諷刺的是,無論死於非命的敬嬪樸氏還是得以善終的文定王后都不是最終的贏家--文定王后的兒子明宗僅僅比母親多活兩年,死時沒有留下子嗣,王位落入中宗一位默默無聞的嬪妃昌嬪的孫子手中(宣祖,德興大院君之子)。

  難以想像的是,中宗、仁宗、明宗三朝歷史的主要內容,居然儘是圍繞著後宮婦人輕浮的權術陰謀而展開的,餘事更為不值一提。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