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真正讓朱允炆痛失江山的人是何人?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明朝真正讓朱允炆痛失江山的人是何人?

2017年04月20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38 次

  說起方孝孺,我們的腦海裡馬上會想到一個詞——忠臣,作為建文帝的左膀右臂,為建文帝的失敗立下了汗馬功勞,沒錯,作為資深大儒的方孝孺,雖然最後盡忠而死,但建文帝的失敗,方孝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有理由相信方孝孺對建文帝是忠心的,因為他後來的舉動可以證明一切,但方孝孺在治國治軍方面的才能的確平庸,這無疑給問你提供一個假設,忠臣就一定能成就大業嗎?大儒就一定能定國安邦嗎?德行就一定能打敗敵人嗎?

  很顯然並不能,這本身其實是一個定向思維或者說是思維定勢,彷彿忠臣一定能力強,本領大,但建文帝的失敗其實並非因為兵不強馬不壯,恰巧正是因為諸如方孝孺、黃子澄等儒生誤了大事,諸如黃子澄用漢朝「七王之亂」的鼓勵朱允炆削藩,而其實錯估了形式,朱允炆剛登上皇位不久,應該養精蓄銳,韜光養晦,而且他們也沒有一個類似縱橫家主父偃的人給他們出謀劃策。這些人擅長的是作學問,立德立言。但立功方面後世儒生少有,王陽明除外。儒生用兵擅長多愁傷感,紙上談兵,甚至試圖用道德去感化敵人。其根源在於道德作為第一性的。雖然中國古代社會用道德作為統治的方法,但在軍事上道德水平高,並不能擊退敵軍。其影響之深,不可謂不嚴重,諸如建文帝在北伐削藩之時下令,不得傷害朱棣一根毫毛,否則斬立決。這個近乎可笑的行為,一次又一次的幫助朱棣成就霸業。

  高曉松在講南明史的時候,痛心疾首,感歎道,如果南明能有一個縱橫家,朱家皇帝也不至於迅速瓦解滅亡。歸根結底其原因正是因為愚忠思想。方孝孺真的被滅十族嗎。忠誠是一種精神,對於一個人的自身修為並沒有錯,但為了表示忠誠而影響到了他人,是否合適呢?《明史》: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死,時年四十有六。(選自《明史·方孝孺傳》;《中國通史》傅樂成主編的明清史中這樣寫道:「景清的瓜蔓抄,鐵鉉的寸磔投沸油中,方孝孺的夷滅十族,死事尤其慘烈。」;

  《明通鑒》:孝孺投筆,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上曰:」獨不畏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上猶欲強之,孝孺乃索筆大書:「燕賊篡位。」四字,上大怒,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死;《國榷》:孝孺擲筆哭罵不已。上曰:「吾能赤人九族。」對曰:「即死安能加族我乎?通過以上史料,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方孝孺被滅十族是可信的。只可惜成了自己美名,卻丟了十族人的姓名,可悲,可歎。太平用儒生,亂世用縱橫,很可惜明代後來的皇帝並沒有從建文帝的身上吸取教訓,誤國之臣此起彼伏,諸如東林黨集團的錢謙益等人。我想起另一位大儒王陽明的一句名言:心存大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可惜這個道理黃子澄不懂,方孝孺不懂,建文帝也不懂。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