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湖南望城縣一座漢代王室古墓被盜
昨日,風篷嶺二號墓的盜洞已被人用薄膜覆蓋,上面還壓著一些樹枝。
拉開覆蓋著的薄膜,赫然可見黑洞洞的盜洞入口。
2006年發掘的望城風篷嶺一號墓,由於墓主身份極高(可能為劉姓長沙王的一位王后)以及出土文物稀有珍貴(如金縷玉衣殘片等)而備受關注。然而記者昨日從相關方面獲悉,距離一號墓三至四公里處的風篷嶺二號墓日前被盜。記者昨日來到該墓被盜現場,發現盜洞已被覆蓋。目前,此案正在偵查過程中。最近3個月內,長沙及周邊地區發生至少3起較大的盜墓案件,一連串的古墓被盜案件引起了人們和相關部門的關注。
案件
漢代長沙王室墓被盜
位於望城縣星城鎮銀星村的風篷嶺二號墓,距離公路不遠。記者翻過一道矮牆,很快便爬上墓葬所在的一座小山坡。盜洞位於山腰,現已被薄膜覆蓋,薄膜上還壓了些樹枝、竹條等物。記者掀開薄膜一角,依稀可看到漆墨的盜洞。這時,一名保安過來阻止記者拍照。該保安向記者證實,這裡前不久確實發生過文物被盜案件。
當地一些村民也知道這起發生於2008年底的盜墓案件。不過,古墓究竟是什麼樣子?墓中出土了什麼器物?村民們都不甚瞭解。一位村民說:「當時公安局和文物局的人都來了,他們在墓邊上挖了很多土溝,還發現了一塊絲綢呢。」另一位村民描繪說,絲綢底色呈綠色,上面繡有一隻鳳凰,「鳳凰好像是黃色的。」
據長沙市文物局局長曹凜介紹,被盜古墓的確已被專家鑒定為漢代王室墓。
據瞭解,2008年12月29日上午9時55分,望城縣文物局接到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電話報告稱風篷嶺二號墓被盜。文物局工作人員當即趕赴現場核實。2006年,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望城縣文物局對風篷嶺一號墓東南王家屋山包進行調勘時,發現了二號墓。根據山包四周邊緣發現墓葬夯土遺跡及勘探結果,確認該墓為漢代長沙國王或王室成員墓。
現場
盜墓者已進入主墓室
12月29日下午,市考古所專家、望城縣公安局刑偵隊趕到盜掘現場進行勘察舉證,在該墓西北部發現一個直徑約1米、深約10米的盜洞。盜洞周圍散落有墓室頂板、棺槨殘碎木塊,以及盜墓者遺留的衣物、易拉罐等。市考古所專家根據散落的棺槨殘片等分析認為,盜墓者已經進入主墓室。因盜洞下部已經部分坍塌,工作人員無法進入,墓室內被盜情況不明。
據曹凜介紹,在該墓葬被探測到後,望城縣文物局便與該墓所在的某樓盤簽了執守協議,由該樓盤負責守護該墓葬。而據望城縣文物局負責人介紹,縣文物局已將墓葬被盜現場進行了回填和有關的保護處理。
12月30日下午,由望城縣公安局牽頭成立了專案組,目前此案正在偵查過程中。
分析
盜墓案為何頻頻發生
2008年12月,岳麓區天馬山漢墓發現被盜;2008年12月29日,望城風篷嶺二號王室墓發現被盜;2009年2月1日,寧鄉縣「七星伴月」佈局戰國墓群發現被盜,且有幾個盜洞……一連串的墓葬被盜案件引起人們的關注。為何盜墓現象如此猖獗?
「新中國成立後,長沙只在上世紀80年代末出現過盜墓現象,此後多年都非常平靜。最近為什麼突然猖獗起來?」曹凜分析說,近幾年,很多「鑒寶」節目重在向人們展示某某文物價值幾十萬元、甚至幾千萬元,重在以它的經濟價值來衡量一件寶貝,而忽視了這件文物所承載的精神文化價值。「這種文物的唯金錢論促使一些人鋌而走險,希望一夜暴富。」
盜墓猖獗的另一個原因,曹凜認為是文物守護不力。「文物受法律保護,而群眾的文物保識意識是文物的最大保護傘,如果群眾保護意識淡薄,文物的損害流失就會很嚴重。政府部門不可能派出人力物力來守護這些未被發掘的古墓、遺跡,文物保護應該是一種社會公共道德。」
據悉,從已破獲的案件分析,犯罪分子已形成了盜竊、運輸、倒賣、走私、出境「一條龍」,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文物犯罪網絡。許多犯罪團伙的通訊手段甚至強於文物保護工作者,他們用衛星定位儀、雷達聯繫,文物保護時常跟不上盜墓賊的腳步……
追問
探測到古墓為何不主動挖掘?
記者發現,望城風篷嶺二號王室墓、岳麓區天馬山漢墓和寧鄉縣「七星伴月」佈局戰國墓群都是已被文物部門探測到的古墓,那麼,為何文物部門不主動發掘呢?難道真如有人所說:「文物部門只能跟著盜墓者走嗎?」
對此,曹凜解釋說:「文物發掘分為主動發掘和搶救性發掘,所謂主動發掘是根據學科建設的需要,主動申請對某一地段墓葬或遺跡進行科學發掘;而搶救性發掘是指在基本建設中,對位於建設基地的遺跡或古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主動發掘是主動的,搶救性發掘是被動的。一般來說,文物部門是不主張主動發掘的。望城風篷嶺二號王室墓、岳麓區天馬山漢墓和寧鄉縣『七星伴月』佈局戰國墓群都報請了國家文物局,但國家文物部門有關專家不主張主動發掘。這給了犯罪分子可趁之機。」
曹凜還表示,文物管理涉及到文物、規劃、民政等部門,文物市場涉及到工商部門,文物執法涉及到公安部門,因此各部門要共同承擔起文物保護的任務。
從風篷嶺一號墓猜想二號墓……
記者 田芳
風篷嶺二號墓的價值怎樣?盜墓者偷走了哪些寶貝呢?我們無從知道,我們能做的只有回望一下風篷嶺一號墓發掘時的情景,猜想一下二號墓的情況。
風篷嶺漢墓位於長沙市城郊的望城縣風篷嶺。2006年3月10日,風篷嶺一號墓正式開始發掘。發掘時間長達7個月。10月12日,考古工作者向公眾展示了出土文物。由於此墓附近還可能存在其他墓葬,也就是說風篷嶺漢墓有漢墓群的可能,因此該墓被命名為風篷嶺一號墓。
墓主身份
從墓內的「黃腸題湊」的格局來看,該漢墓的喪葬規格為帝王級,也就是說要高於馬王堆漢墓的侯級。根據墓中的墓葬風格,以及出土文物判定,墓主的身份可能是劉姓長沙王的一位王后。
出土文物
墓葬雖然被盜,但依然出土了許多稀罕的文物。
金縷玉衣殘片。這是在長江以南地區首次出土殘存的錯金玉片以及大量金線,證實墓主享受了漢代帝王級的喪葬規格。金縷玉衣即玉衣,為漢朝最高規格的喪葬殮服,在長江以北的地區出土過8次,而長江以南地區僅在衡陽出土過一件絲縷玉衣。
金餅。共出土19枚金餅,每枚直徑6厘米,重約半斤(約250克),上刻有「V」字圖案。據考古學家介紹,金餅是一種貨幣,也顯示了當時王族的富貴。
青銅器。共出土青銅器30餘件,其中一座高45厘米的青銅鐘和一座銘文銅燈屬於精美之物。銘文銅燈的圈足邊緣部刻有「銅高二尺重廿二斤七兩長沙元年造」的字樣,證實了長沙國擁有自己的年號。
漆器。由於墓葬被水浸泡,大部分漆器已經腐爛,只剩下漆皮殘存。在保存完好的幾十件漆器中,一漆耳杯上有「長沙王后家杯」和「張姬」的字樣。一些漆器採用了銅扣(在器物口扣上銅圈)、平脫金飾(在漆器上貼金)等工藝。根據墓中出土的五銖錢以及該漆器的文字,考古專家判斷墓葬主人是西漢中晚期劉姓長沙王的王后。
玉器。出土了直徑分別為28.3厘米和17.4厘米的兩塊玉璧,長18.5厘米的一塊玉圭。玉圭是漢朝時喪葬儀式中重要的禮儀用器,這也是第一次在湖南省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