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大將李謹行:能夠陪葬乾陵的唯一的異族藩將
隋唐時期,在我國東北地區有一個名叫末曷的民族正在悄然興起,末曷族散居著大小七八個部落,其中最大的兩個部落是黑水末曷和粟末末曷。黑水末曷的聚居地在今黑龍江流域,於武德五年遣使來唐。貞觀二年(628)成為唐朝藩屬,「自後或族長自來,或遣使朝貢,每歲不絕」——《唐會要 卷九十六》。粟末末曷的聚居地在今遼寧一帶,於隋末內附。《新唐書》記載:「劉黑闥叛,突地稽身到定州上書秦王請節度。以戰封耆國公,高開道以突厥兵攻幽州,突地嵇邀擊,敗之。進右衛將軍,賜氏李」。鑒於其家族為唐王朝的統一事業作出的貢獻,太宗皇帝在貞觀初年賜其國姓。可以說東北三省早在唐代就已經劃入中國的版圖。
突地稽的兒子李謹行(他的蕃名史籍均無記載),出生於公元619年,是唐高宗時期的著名蕃將。歷任檢校廓州刺使、右武衛大將軍、積石道經略大使、封燕國公。他曾於貞觀年間率末曷所部參與唐征高麗的戰爭;又於666年以左監門衛將軍與李績、契必何力、高侃、薛仁貴等攻佔高麗;670年率部鎮壓高麗反叛和對新羅的戰爭。676年轉戰青海大破吐蕃。李謹行、這位出身於少數民族的將領,在唐朝東、西兩面戰場馳騁廝殺,立下了赫赫戰功。與此相左,同為末曷民族的黑水末曷卻是冰火兩重天。
唐太宗在征高麗詔中寫道:「宜令營州都督張儉率高履行等、率幽營二都督府兵馬及契丹、奚、末曷往遼東問罪」。由此可知,當時各部末曷均被唐徵調,組成蕃漢聯軍,去朝鮮半島討伐高麗。然而黑水末曷非但不遵從太宗皇帝的命令,還反其道而行之,幫助高麗與大唐為敵。他們「每戰居前」是一群為了錢而玩命的亡命之徒。幸有薛仁貴白袍鐵戟、單騎陷陣,大軍隨後掩殺,這才取得了殲敵十五萬的輝煌戰果。高麗軍除戰死者外,全部成為唐軍的俘虜。戰後唐太宗下令,除三千五百名酋長遷徙內地外,其餘高麗降兵一律釋放,剎時間降兵「歡呼聲聞數十里之外」。接下來李謹行極其所部末曷看到的是驚心動魄的一幕,投降的三千三百名末曷被盡行坑殺。唐太宗為什麼寧赦高麗降兵,唯獨不赦末曷降兵呢?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黑水末曷背叛於唐,二是他們「每戰居前」為高麗打頭陣。從此李謹行心頭蒙上了一層陰影。戰爭結束後,李謹行悶悶不樂地回到了老家燕州。黑水末曷的倒行逆施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同時也一度使唐朝陣營裡的粟末末曷受到冷落。按說李謹行立了戰功,理應受到封賞,盼望多日仍無音訊,他也就心灰意懶了。
時間一晃就過了十三年,顯慶三年(658)時任右領軍中郎將的薛仁貴到燕州請李謹行出山。經耐心勸說,李謹行最終下了決心,立即起兵、為唐前驅。乾封元年(666),李謹行奉命率領所部末曷兵隨大將軍契必何力殺向高麗戰場。二年後唐軍攻克平壤,李謹行以軍功擢右武衛大將軍,留任安東都護府協助薛仁貴工作。鹹亨元年(670)薛仁貴被調往西線討伐吐蕃(不得不說,調離薛仁貴是朝廷的一大失策)。高麗的劍牟平趁機作亂,此刻李謹行的末曷兵與高侃的漢、契丹混合兵團成了平叛的主力軍。
671年7月唐軍在安市城擊敗高麗抵抗軍,斬首三千級。672年八月攻破韓始城,並在石門打敗新羅與高麗聯軍。十二月白水山一戰俘新羅援兵二千,不久高侃調回國內。673年夏,唐軍經過一段時間休整,對高麗余叛發動了瓠盧河戰役,敵殘餘遁入新羅。上元元年(675)二月,雞林道行軍大總管劉仁軌率軍進入新羅,取得了阿達城之戰、七重城之戰的重大勝利。不久劉仁軌調回國內(這是怎麼啦?主帥象走馬燈似的)。對新羅作戰的重任便落在了李謹行一人身上,李謹行晉陞為安東鎮撫大使。他不失時機的接連發動了石峴城、赤木城、買肖城三大戰役,殲滅新羅軍數以萬計。這回新羅王金法敏是真怕了,再打下去,不僅百濟故地會全部失去,甚至連新羅本土也將不保。他慌忙上表謝罪,請求唐廷撤兵。九月、屯兵於買肖城的李謹行接到朝廷赦免金法敏的詔書,「引兵還」。
李謹行率領他的三萬末曷鐵騎回到了闊別十年的祖國,又馬不停蹄地奔向戰雲密佈的青藏高原。在這裡他不由得想起了薛仁貴兵敗大非川的情景,很快便揮去了壓在心頭的不快,更增添了踏平吐蕃的豪情。在這裡、他遇見了曾並肩戰鬥的老領導劉仁軌;遇見了西線戰場的最高指揮官裴行儉;遇見了與自己同為末曷人、同被李唐賜予國姓的李多祚;遇見了原先的敵人、現在的戰友黑齒常之。阿、不可一世的一流名將大都彙集到了這裡,唐帝國的決策者們把最大的賭注押在這世界屋脊之上。
上元三年(676)李謹行任積石道經略大使,在湟中用諸葛武侯的空城計騙過了率十萬大軍而來的論欽陵。又「大破吐蕃眾數十萬於青海之上」,「上降璽書勞,仍賜燕國公」。李謹行去世後,唐王朝追贈幽州都督,陪葬乾陵,他是陪葬乾陵的十七位宗室功臣中唯一的蕃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