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皇帝投河自盡者為什麼還被稱作是民族英雄? | 陽光歷史

 

A-A+

抱著皇帝投河自盡者為什麼還被稱作是民族英雄?

2016年08月03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04 次

  歷史上每個朝代的亡國之君下場皆不一,有皇帝自殺、有皇帝被殺、有皇帝被俘,新朝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的寬厚仁德,往往封俘虜皇帝個小官、有皇帝逃亡,最終去向不明……

  在眾多的亡國之君結局中還有另外一種,便是被大臣抱著投海自盡,而這位大臣成了民族英雄,此事為何呢?

  這位民族英雄是南宋抗元名臣陸秀夫。南宋小朝廷的宰相,一生致力於抗元。

  帝昺樣興二年二月,宋、元雙方進行了最後一場生死決戰,也是一場非常著名的海戰,擁有歷史上最悲壯激烈之稱的崖山海戰。

  當時元軍由降元漢人張弘范為都元帥,李恆為副元帥,從南北兩路向宋軍夾攻。宋軍焚燬了岸上的行宮和軍營,移師海上,二十餘萬軍隊和民兵佈置在一千多條木船上,並用繩索環接,形成一個個方陣。張世傑只顧率將士在海上死守,陸上未留一兵一卒,結果被元軍切斷了淡水和柴薪的供應渠道。二月六日,元軍攻破船陣,陸秀夫見大勢已去,先拔劍驅妻倪氏和次子七郎、三子八郎及女兒蹈海,隨後跪對幼帝趙昺說:「陛下當為國死」言罷,抱起腰繫玉璽的九歲小皇帝,縛在自己背上,縱身跳入海,這時,他只有四十二歲。

  崖山海戰,宋軍戰死及溺水死者達十多萬人,南宋王朝至此終結。陸秀夫負帝蹈海忠君殉節,這不僅僅是忠君之舉,還是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表現。比那些貪生怕死投降元朝的漢人強千倍萬倍。

  當宋恭宗趙顯降元時,他沒有愚忠隨降,而是重組抗元政府,直至與新君和社稷同亡。他的死,是一種民族大義,體現了國與民榮辱與共,生死同命,為國忘家,萬死不辭的熾烈感情;表現了決不向入侵者屈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浩然正氣;表現了對自己賴以休養生息的家園、土地拳拳的摯愛之情和由此激發出來的獻身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發展起來的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和崇高美德,並已成為激勵人民抗敵禦侮的巨大精神力量。正因為如此,陸秀夫才受到中國人民世世代代深切懷念和衷心敬仰,被我們稱之為民族英雄。

  「負帝蹈海」,這一跳,跳出了中華民族熱血男兒的民族大義,跳出了忠君愛國的英雄壯舉,為世人所敬仰。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