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六大功績和六大弊政:順治在位有哪些功績? | 陽光歷史

 

A-A+

順治六大功績和六大弊政:順治在位有哪些功績?

2016年07月21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59 次

  順治帝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順治在十七年的工作中,為老百姓辦了哪些實際的好事呢?請看——

  在順治十年五月的時候,他下了這樣一道詔書:「天下初定,瘡痍未復,頻年水旱,民不聊生,饑寒切身,迫而為盜。魁惡雖多,豈無冤濫,脅從沈陷,自拔無門。念此人民,誰非赤子,摧殘極易,生聚綦難,概行誅鋤,深可憫惻。茲降殊恩,曲從寬宥,果能改悔,鹹與自新。所在官司,妥為安插,兵仍補伍,民即歸農,不原還鄉,聽其居位,勿令失所。鹹使聞知。」

  看得出來,這是一道親民的詔書。那麼他是如何做的呢?

  順治帝親政以後,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難。因此,在穩定社會經濟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入關之初,雖然公佈以明朝會計錄徵收賦稅,但戰亂之後,地荒丁逃,賦無所出。再由於連年用兵,國庫耗支巨大,已入不敷出。

  順治帝親政時,各直省錢糧缺額已至四百餘萬兩,「賦虧餉詘」,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困難。順治帝認識到「兵饑則叛,民窮則盜」的道理。為穩定好社會經濟,他採取了一些措施,比較突出的有鼓勵墾荒等政策。

  順治帝接受大學士範文程等人建議,於順治十年以後推行屯田墾荒。重點地區是受戰爭破壞嚴重的四川及北方各省,由政府發給牛犋籽種,招民開墾,實行三年起科。在遼東一帶更實行招民墾荒授官令,鼓勵人們赴遼東開發。

  順治十三年秋下令鼓勵富人墾荒:「如有殷實人戶,能開至二千畝以上者,照遼陽招民事例,量為錄用。」十四年夏公佈督墾荒地勸懲則例。則例中規定督撫按及道府、州縣、衛所等各級官員在一年內,按墾荒數量給以記錄或加升一級的獎勵,同時還規定了文武鄉紳及貢監生民人等墾荒的獎勵辦法。並規定「若開墾不實及開過復荒,新舊官員俱分別治罪」。十五年冬,又實行捐資開墾法:「州縣士民暨見任文武各官並閒廢縉紳有能捐資開墾者請敕部,分別授職升用。」墾荒政策的推行取得了一些成效,對困弊不堪的社會經濟起了一些復甦的作用。

順治

  當時由於戰亂,不僅出現地荒丁逃的現象,還有隱匿土地及占墾明代藩王勳戚地產不報的情形,以致官府所掌握控制土地的數量很少,嚴重影響了國家賦稅收入。順治帝親政後對隱匿土地者實行了寬大政策:「直省報荒地方有隱漏田糧以熟作荒者,許自行出首,盡行免罪。其出首地畝,即以當年起科,以前隱漏錢糧概不追究。」這一政策的公佈,出首報墾者開始大量增加。對「為豪強侵佔,以熟作荒」散在各地的原明代王田,順治帝令地方官徹底清查後,實行「房屋應行變價,地土照舊招佃」的辦法,因而做到「糧租兼收」。

  此外,順治帝為了不「苦累小民」,多次免除一些省份的土特產貢品,並一再蠲免受災地區的錢糧,以休養生息。

  如上這些舉措,極大地穩定了清初的社會局勢,贏得了天下百姓的心,同時,開啟了康乾盛世的的大格局。

  順治六大歷史功績和六大弊政

  公元1643年, 五十二歲的皇太極帶著遺憾離開了人間。清史稿說他有兩個遺憾,第一個遺憾是儲位未定,第二個遺憾是大勳未集。

  他親自遷都北京、統一中原的宏偉志願化為了泡影。皇太極的這兩個遺憾,就留給了他的兒子順治來完成。

  順治在位期間,是清朝268年行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它上乘太祖 太宗之遺業,開創大一統江山的新紀元,為後來的康雍乾盛世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人說,才智過人的莊妃在皇位繼承的關鍵時刻使出殺手鑭,才使自己的兒子福臨成功地繼承了皇位。然而登基後的順治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卻極為微妙。從立後到出家,順治的每一個決策都使得他與母親背道而馳。

  這也正是他悲劇人生的開始。

  「孝莊太后下嫁」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說法不一,疑雲重重。疑雲之起,源於由於張煌言《建夷宮詞》: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

  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

  野史中記載了許多諸如此類的言語,但在清史稿中卻並未提到。既文獻根據,也無檔案依據。宮闈隱秘,後人難知。

  究竟孝莊太后與多爾袞之間是否存在情感糾葛?孝莊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這又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千古歷史之謎!

  為何多爾袞一夜之間,被焚骨揚灰,成了死不足赦的罪人?

  今天我要講的是順治。順治他是六歲登極,注意這個「極」字,好多的書都寫成了基礎的「基」,嚴格說來應該是那個極端的「極」。登極就是他的這個位置最高了,到了極端了。他六歲登極,十四歲親政,在位18年,24歲去世,順治這一朝18年。大體上可以分為兩段,前7年是攝政王多爾袞攝政時期,第二段大約11年,就是順治親政時期。順治是清朝入關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順治朝的歷史我總結了一下,有六大功績,六大弊端。

  哪六大弊政呢?第一,剃髮。多爾袞下令,所有的人都要剃髮,當時這個剃髮是個大事情。孔子說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剃,不剃怎麼辦呢有一個說法叫做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你要留下頭你就要把頭髮剃了,你要不剃髮就要把你頭給割掉,再反抗鎮壓,反抗再鎮壓,最後漢人屈服了,就剃髮了。

順治

  當時由於戰亂,不僅出現地荒丁逃的現象,還有隱匿土地及占墾明代藩王勳戚地產不報的情形,以致官府所掌握控制土地的數量很少,嚴重影響了國家賦稅收入。順治帝親政後對隱匿土地者實行了寬大政策:「直省報荒地方有隱漏田糧以熟作荒者,許自行出首,盡行免罪。其出首地畝,即以當年起科,以前隱漏錢糧概不追究。」這一政策的公佈,出首報墾者開始大量增加。對「為豪強侵佔,以熟作荒」散在各地的原明代王田,順治帝令地方官徹底清查後,實行「房屋應行變價,地土照舊招佃」的辦法,因而做到「糧租兼收」。

  此外,順治帝為了不「苦累小民」,多次免除一些省份的土特產貢品,並一再蠲免受災地區的錢糧,以休養生息。

  如上這些舉措,極大地穩定了清初的社會局勢,贏得了天下百姓的心,同時,開啟了康乾盛世的的大格局。

  順治六大歷史功績和六大弊政

  公元1643年, 五十二歲的皇太極帶著遺憾離開了人間。清史稿說他有兩個遺憾,第一個遺憾是儲位未定,第二個遺憾是大勳未集。

  他親自遷都北京、統一中原的宏偉志願化為了泡影。皇太極的這兩個遺憾,就留給了他的兒子順治來完成。

  順治在位期間,是清朝268年行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它上乘太祖 太宗之遺業,開創大一統江山的新紀元,為後來的康雍乾盛世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人說,才智過人的莊妃在皇位繼承的關鍵時刻使出殺手鑭,才使自己的兒子福臨成功地繼承了皇位。然而登基後的順治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卻極為微妙。從立後到出家,順治的每一個決策都使得他與母親背道而馳。

  這也正是他悲劇人生的開始。

  「孝莊太后下嫁」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說法不一,疑雲重重。疑雲之起,源於由於張煌言《建夷宮詞》: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

  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

  野史中記載了許多諸如此類的言語,但在清史稿中卻並未提到。既文獻根據,也無檔案依據。宮闈隱秘,後人難知。

  究竟孝莊太后與多爾袞之間是否存在情感糾葛?孝莊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這又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千古歷史之謎!

  為何多爾袞一夜之間,被焚骨揚灰,成了死不足赦的罪人?

  今天我要講的是順治。順治他是六歲登極,注意這個「極」字,好多的書都寫成了基礎的「基」,嚴格說來應該是那個極端的「極」。登極就是他的這個位置最高了,到了極端了。他六歲登極,十四歲親政,在位18年,24歲去世,順治這一朝18年。大體上可以分為兩段,前7年是攝政王多爾袞攝政時期,第二段大約11年,就是順治親政時期。順治是清朝入關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順治朝的歷史我總結了一下,有六大功績,六大弊端。

  哪六大弊政呢?第一,剃髮。多爾袞下令,所有的人都要剃髮,當時這個剃髮是個大事情。孔子說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剃,不剃怎麼辦呢有一個說法叫做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你要留下頭你就要把頭髮剃了,你要不剃髮就要把你頭給割掉,再反抗鎮壓,反抗再鎮壓,最後漢人屈服了,就剃髮了。

  第二易服,換成滿洲的服裝。

  第三圈地,在京畿地區大量圈占土地,他一個說法叫做圈占無主荒田,實際上有主,跑馬圈地,把大量農民的土地無償佔有,圈佔了。

  第四占房,入關之後八旗官兵及其眷屬住在什麼地方?第一住在紫禁城裡頭,皇帝住在紫禁城裡頭,第二皇城。多爾袞攝政王住在皇城裡頭,就住在原來明朝的南宮,後來改成普度寺,就南池子裡面。皇城攝政王多爾袞和為皇家服務的機關的一部分人員住皇城,八旗官兵及其眷屬住哪兒呢?住在內城,原來內城的漢人一律遷出,遷到外城,就是崇文門和宣武門以外。那八旗怎麼辦呢?就分城居住,兩黃旗住在北面,就是安定門和德勝門以裡,兩白旗住在東面,就是東直門和朝陽門以裡;兩紅旗住在西面,就是西直門和阜成門以裡,兩藍旗住在南面,就是宣武門和崇文門以裡,漢人搬遷的時候他命令很急,雖然給一點搬家費,根本不夠買房子的錢,扶老攜幼搬家,哭聲震天,這是他的第四大弊政。第五大弊政就是投充,一些漢人投充到八旗名下作為他們的奴僕。第六就是逋逃,有些人不甘於那種生活,奴僕的生活,就逃亡,逃亡就抓回來,開始的時候法律非常嚴酷,逃亡抓回來殺,鄰佑和甲長大家知道保甲制,一甲十戶,一戶跑了他鄰居還有九戶,鄰佑和保甲開始殺,後來是流放,非常之嚴酷。所以這六大弊政易服、剃髮、圈地、占房、投充、逋逃。後來政策上有一些調整,但畢竟是順治朝的六大弊政。

  當然順治朝又有六大歷史功績,第一遷都北京,保護故宮。這個意義很重大,我們回想一下,所有大一統的王朝,秦始皇以來,所有大一統的王朝,沒有一個把前朝皇宮保留下來,周朝滅了商,沒有用朝歌,它又回到陝西去了,秦朝統一之後,也沒有用原來的都城,到咸陽去了,漢朝滅了秦,也沒用,唐朝也是這樣,宋朝也沒有用唐,宋朝的宮殿是搬到汴京現在的開封,遼金一直到元,明朝也是開始明朝沒有用元朝大都,它在金陵建都,後來才搬過來。所以在秦始皇以來,歷來大一統的王朝對原來的宮城或者毀、或者焚、或者拆、或者遷,蒙古軍隊攻下京都之後,把原來京都的宮殿化為一片焦土,所以原來一片繁華地,空見春風長綠蒿,長了荒草。順治把明朝的宮殿保護下來,我們今天才能看到明朝的宮殿和清朝宮殿的格局。這是第一,遷都北京,保護故宮;第二攻佔南京,統一中原;第三免除三餉,興利除弊;第四和善蒙古,治理西藏;第五懲治貪污,整頓吏治;第六興文崇教,親善漢人。

  順治在位18年,我們總體來看,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問題就是順治他個人、家庭、事業、民族、社稷,同這幾個方面關係密切的,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是順治同母后的關係;順治同皇叔的關係;順治同愛妃的關係;順治同和尚的關係;順治與洋人的關係。

  現在我們先講第一,就是順治同母后的關係。大家都知道了,順治的母親原來是莊妃,現在習慣叫孝莊文太后,孝莊是死了以後給她一個謚號,所以電視劇就說:「我孝莊……」,你活著還不知道你死了之後給你的謚號是什麼呢。這就是違反歷史事實。孝莊了不起,她身歷五朝,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她是受到五朝之尊寵,統攝兩朝之養考,就是她撫育了順治和康熙兩代皇帝。應當說孝莊太后是清朝一位很傑出的女政治家。這一年是天命10年,1625年,天命十年,1625年莊妃嫁給了皇太極,有人說,影視,小說也說,說是莊妃特別受寵愛,我看不盡然,我舉兩個例子吧?

  第一個例子皇太極在崇德元年,他封了一後四妃。在這個四個妃子裡面,莊妃入宮最早,但是位列第四。位列第一個叫關雎宮宸妃,就是《詩經》的關關雎鳩,關雎宮宸妃是莊妃的姐姐,入宮那年都26歲了,老女了,而且還結過婚,她比莊妃進宮晚14年,但是她排第一。位列第二個是麟趾宮大貴妃,這個貴妃原來是蒙古林丹汗的遺孀,叫囊囊福晉。位列第三的是衍慶宮的淑妃,也是林丹汗的遺孀,叫竇土門福晉。這兩個人都比莊妃進宮晚15年,但是莊妃排第四,這是第一個例子。

  第二個例子莊妃14歲就結婚了,生了個順治,順治在皇太極的11個兒子當中,排行排第九,這從側面反映一個問題就是莊妃不是那麼特別受寵愛的。從以上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莊妃在皇太極的時候並不是特別受寵愛的。那皇太極最寵愛的是誰呢?最寵愛的就是關雎宮的宸妃,就是莊妃的姐姐。皇太極在外面打仗,聽說宸妃,他的愛妃病重,趕緊騎著馬就返回來,戰場勝敗不管了,一看宸妃,宸妃這時候斷氣了,史書記載,說皇太極見了飛鴻,見他妃子死了,慟甚,非常悲痛,哀悼不已,甚至迷惘。皇太極不吃飯,不睡覺,就迷迷瞪瞪的,別人勸他你別尋死覓活的,就可見他最寵愛的是關雎宮的宸妃。但是莊妃這個兒子順治當了皇帝了,她當然就做了太后了,大家想想看,這個時候還有個大太后呢,就是莊妃的姑姑,她實際上等於二太后,一個年輕的寡婦,帶一個6歲的孩子做皇帝,可見之艱難。

  莊妃用什麼辦法鞏固她這個地位,保住自己的權利,女人也得有一點辦法。 那怎麼辦呢?那她只有依靠一個人,就是攝政王多爾袞。莊妃做了太后之後,和順治母子之間經常發生摩擦,她的摩擦,我想第一點就是她叫順治讀書。順治是六歲的孩子比較貪玩,母子倆就經常摩擦。第二,順治大一點就要結婚了,皇后是他媽給指定的,他媽的侄女,順治不喜歡,不喜歡也不行,順治就要把這個皇后廢掉,他媽不同意,不同意讓大臣討論,大臣說不行,說你廢的理由是什麼?順治說兩個字:無能。無能怎麼能廢掉一個皇后呢?還是廢掉了,把這個皇后打入冷宮,一直到順治病危的時候,想要見順治一面的時候都不行,廢了以後再立一個皇后,順治還是不喜歡,跟他媽媽還是衝突,在皇后問題上跟他媽有矛盾。第三他愛妃方面跟他媽媽也有矛盾,他喜歡董鄂妃,愛得死去活來,他媽媽也干涉,母子又發生矛盾。矛盾最激烈就是第四個,順治要出家了,皇帝不做了,要出家做和尚,這在當時來說成何體統,他媽媽當然堅決反對,母子之間還是有矛盾,順治跟他母親關係不是太好。

  有什麼證據,我想舉一個旁證材料,這個《清史稿·后妃傳》,有一段孝莊太后的傳,這麼重要一個人物就是四句話,第一句話,就是上繼位,就順治當了皇帝了,尊他的母親為太后,這是例行公事。第二句話,贈,他外祖父叫和碩親王,他外祖母叫做賢妃,他都做了皇帝,把他外祖父外祖母贈一下也算例行公事,第三他母親過生日,他做首詩給他母親送上去,這當然例行公事吧。第四件事情,他母親讓他撰寫叫做《內則衍義》在宮裡頭寫,他並且做了一個序,這也算不上什麼,我數了一下,這四句話,就記載順治跟他母親關係的文字六十個字,一共六十個字。同樣這篇傳記記載康熙和他奶奶,就是孝莊跟康熙關係是七百一十五個字,這從側面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順治和他母親的關係不是特別融洽。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就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就是太后下嫁問題,太后下嫁了沒有?我看一個材料講,說太后下嫁,講了八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就說他的母后為了保持順治的皇位被迫下嫁,這個理由不成立,因為順治的皇位是經過非常複雜激烈鬥爭才而確定的。

  第二說滿洲有個習慣,兄死弟娶其嫂這個習慣有,但是這屬於推論,不能作為證據,有這種現象,弟弟娶他嫂子的,但你不能證明多爾袞娶了他嫂子。

  現在我們先講第一,就是順治同母后的關係。大家都知道了,順治的母親原來是莊妃,現在習慣叫孝莊文太后,孝莊是死了以後給她一個謚號,所以電視劇就說:「我孝莊……」,你活著還不知道你死了之後給你的謚號是什麼呢。這就是違反歷史事實。孝莊了不起,她身歷五朝,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她是受到五朝之尊寵,統攝兩朝之養考,就是她撫育了順治和康熙兩代皇帝。應當說孝莊太后是清朝一位很傑出的女政治家。這一年是天命10年,1625年,天命十年,1625年莊妃嫁給了皇太極,有人說,影視,小說也說,說是莊妃特別受寵愛,我看不盡然,我舉兩個例子吧?

  第一個例子皇太極在崇德元年,他封了一後四妃。在這個四個妃子裡面,莊妃入宮最早,但是位列第四。位列第一個叫關雎宮宸妃,就是《詩經》的關關雎鳩,關雎宮宸妃是莊妃的姐姐,入宮那年都26歲了,老女了,而且還結過婚,她比莊妃進宮晚14年,但是她排第一。位列第二個是麟趾宮大貴妃,這個貴妃原來是蒙古林丹汗的遺孀,叫囊囊福晉。位列第三的是衍慶宮的淑妃,也是林丹汗的遺孀,叫竇土門福晉。這兩個人都比莊妃進宮晚15年,但是莊妃排第四,這是第一個例子。

  第二個例子莊妃14歲就結婚了,生了個順治,順治在皇太極的11個兒子當中,排行排第九,這從側面反映一個問題就是莊妃不是那麼特別受寵愛的。從以上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莊妃在皇太極的時候並不是特別受寵愛的。那皇太極最寵愛的是誰呢?最寵愛的就是關雎宮的宸妃,就是莊妃的姐姐。皇太極在外面打仗,聽說宸妃,他的愛妃病重,趕緊騎著馬就返回來,戰場勝敗不管了,一看宸妃,宸妃這時候斷氣了,史書記載,說皇太極見了飛鴻,見他妃子死了,慟甚,非常悲痛,哀悼不已,甚至迷惘。皇太極不吃飯,不睡覺,就迷迷瞪瞪的,別人勸他你別尋死覓活的,就可見他最寵愛的是關雎宮的宸妃。但是莊妃這個兒子順治當了皇帝了,她當然就做了太后了,大家想想看,這個時候還有個大太后呢,就是莊妃的姑姑,她實際上等於二太后,一個年輕的寡婦,帶一個6歲的孩子做皇帝,可見之艱難。

  莊妃用什麼辦法鞏固她這個地位,保住自己的權利,女人也得有一點辦法。 那怎麼辦呢?那她只有依靠一個人,就是攝政王多爾袞。莊妃做了太后之後,和順治母子之間經常發生摩擦,她的摩擦,我想第一點就是她叫順治讀書。順治是六歲的孩子比較貪玩,母子倆就經常摩擦。第二,順治大一點就要結婚了,皇后是他媽給指定的,他媽的侄女,順治不喜歡,不喜歡也不行,順治就要把這個皇后廢掉,他媽不同意,不同意讓大臣討論,大臣說不行,說你廢的理由是什麼?順治說兩個字:無能。無能怎麼能廢掉一個皇后呢?還是廢掉了,把這個皇后打入冷宮,一直到順治病危的時候,想要見順治一面的時候都不行,廢了以後再立一個皇后,順治還是不喜歡,跟他媽媽還是衝突,在皇后問題上跟他媽有矛盾。第三他愛妃方面跟他媽媽也有矛盾,他喜歡董鄂妃,愛得死去活來,他媽媽也干涉,母子又發生矛盾。矛盾最激烈就是第四個,順治要出家了,皇帝不做了,要出家做和尚,這在當時來說成何體統,他媽媽當然堅決反對,母子之間還是有矛盾,順治跟他母親關係不是太好。

  有什麼證據,我想舉一個旁證材料,這個《清史稿·后妃傳》,有一段孝莊太后的傳,這麼重要一個人物就是四句話,第一句話,就是上繼位,就順治當了皇帝了,尊他的母親為太后,這是例行公事。第二句話,贈,他外祖父叫和碩親王,他外祖母叫做賢妃,他都做了皇帝,把他外祖父外祖母贈一下也算例行公事,第三他母親過生日,他做首詩給他母親送上去,這當然例行公事吧。第四件事情,他母親讓他撰寫叫做《內則衍義》在宮裡頭寫,他並且做了一個序,這也算不上什麼,我數了一下,這四句話,就記載順治跟他母親關係的文字六十個字,一共六十個字。同樣這篇傳記記載康熙和他奶奶,就是孝莊跟康熙關係是七百一十五個字,這從側面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順治和他母親的關係不是特別融洽。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就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就是太后下嫁問題,太后下嫁了沒有?我看一個材料講,說太后下嫁,講了八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就說他的母后為了保持順治的皇位被迫下嫁,這個理由不成立,因為順治的皇位是經過非常複雜激烈鬥爭才而確定的。

  第二說滿洲有個習慣,兄死弟娶其嫂這個習慣有,但是這屬於推論,不能作為證據,有這種現象,弟弟娶他嫂子的,但你不能證明多爾袞娶了他嫂子。

  第三就是多爾袞自稱皇父,皇父攝政王,這個是個稱呼,尊稱,有人說是他自稱,有人說別人尊稱,不能以稱呼確定他身份,大家知道光緒稱慈禧太后叫皇阿瑪,皇阿瑪是爸爸的意思,那慈禧就變性了,變成男性了?所以這個也不算為證據。

  第四就是蔣良騏寫了一部書叫做《東華錄》,《東華錄》裡面有一句話,就是多爾袞有時候到皇宮內院。這個也不能成為證據,他因公也好,或者其他原因也好,找太后商量事情,進皇宮內院,也不能說明皇太后嫁給他了,嫁給他,他就用不著進皇宮內院了,他住一家了,還用到皇宮內院了,反倒證明沒嫁給他,

  第五個,有的文章說順治有諭旨,太后下嫁,我可以鄭重地跟大家說,到現在為止,誰也沒看到諭旨,沒看到就不能說明一條史料證據。

  第六,人說有一個下嫁詔,太后下嫁的一個詔書,我可以鄭重其事地說,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證明他看到了下嫁詔書,檔案裡面沒有,文獻裡頭也沒有。

  第七就是說孝莊死了之後,她本來應該到瀋陽的北陵和皇太極葬在一起,她沒有,她葬到清東陵,這一條你不能證明她嫁給多爾袞。因為她事先說過。她說皇太極已經故去很多年了,如果重新把他墳啟開的話,就驚動了亡靈,她很長時間和她兒子順治,孫子康熙生活在一起,這樣她最後和他兒子、孫子墓葬在一起,所以孝莊的陵墓放在清東陵,不能證明她下嫁給多爾袞。

  第八個證據就是張煌言,(就是)張蒼水,他寫了一首七絕,叫做《建夷宮詞》,《建夷宮詞》有四句話:上壽殤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就明確說出來了,是太后下嫁了,這是在我們上面講的這些材料裡頭惟一直接說到太后下嫁的,我們對這首《建夷宮詞》做一個分析吧,他標題叫《建夷宮詞》,建是建州啊,這裡頭沒有用後金,也沒有用清,「夷」就是夷狄那個「夷」,明顯地帶有一種民族的偏見。大家還要想,這個時候,張蒼水在江南,南明勢力和清朝是對立的,所以出在異地之口,記在異國,當時因為他算南明,記在異國之文,不能成為歷史的證據,而且是詩詞,詩詞也不能直接作為歷史的證據,因為詩可以誇張,可以比附,最後可以這麼說,太后下嫁沒下嫁,有下嫁的詔書沒有,有人說可能國內毀掉了,這麼大的事情一定要把詔書送到朝鮮,但是朝鮮的書裡面《李朝實錄》裡面沒有記載這個事情,我認為皇太后和多爾袞之間的情愫可能有,皇太后下嫁多爾袞的事絕對無,因為到現在為止,沒有一條過硬的材料證明皇太后下嫁多爾袞。

  第二,講順治同皇叔的關係,皇叔指多爾袞,多爾袞既是順治的恩人,又是順治的仇人,說多爾袞是順治的恩人,因為順治繼承皇位,多爾袞起了一定的作用。皇太極是八月初九病故,過了六天,就是八月十四,要討論皇位繼承,當時主要有七個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四位親王,還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穎郡王阿達禮。努爾哈赤有遺詔,就是皇位決定的時候,要滿洲貴族來討論。七個人裡面多爾袞兄弟佔了三個,他再拉一票就過半數了。

  當時這七個人爭奪皇位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兩個人,第一個豪格,第二是多爾袞,豪格的有利條件是皇太極的長子,年35歲,屢立軍功,有兩黃旗支持。多爾袞的有利條件,他父親努爾哈赤的時候,喜歡他,年齡32,戰功卓著,有兩白旗支持。會前多爾袞找索尼探口風,索尼說,說先帝有諸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多爾袞不是皇子,八月十四,開會討論皇位問題的時候,兩黃旗的清兵持槍,帶著弓箭,環衛宮殿,會上索尼先發言,他建議立皇子,多爾袞說,說你這個資格不夠,你出去,索尼就退席了。完了代善說,帝之長子,當承大統,很明確,就是豪格繼位。豪格這時候自己覺得有兩黃旗,兩紅旗支持他,覺得比較有把握,他就又故意謙辭了一下。他說福少德薄,非堪當任。他的意思是我客氣一下,大家再一推我不就行了嘛。這時候多爾袞弟弟就說了,說既然你推辭,那就請睿親王多爾袞做皇帝。多爾袞趕緊就說,說這個事情還得再討論。於是多鐸又提出來了,既然多爾袞謙辭的話,那就請代善來繼位,代善說我年紀老了,身體也不好,我不堪大任,代善也推辭,這樣繼位的事情變成一個僵局了。濟爾哈朗因為是屬於侄子輩,皇太極的堂兄弟,他沒有繼承皇位這種可能,就在中間協調。多爾袞考慮了,他如果強行登極的話,勢必遭到兩黃旗,兩紅旗和一個藍旗的反對,就是五個旗的反對,那讓豪格繼位他又不甘心,怕豪格反過來報復,最後就折衷了。多爾袞說我贊成黃旗的意見,由皇子繼位,皇子當中豪格他提出,他不做了,那就請福臨繼位,福臨年紀又小,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我們倆輔政。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就達成了一致的意見。就是順治繼位,順治繼位之後,多爾袞就做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之間就發生了矛盾。

  第一,多爾袞是居功驕傲,獨擅威權,順治不滿意了。第二,就是多爾袞把豪格給殺了,這個豪格帶兵打仗,為清朝立下了功勞,下西安,戰陝西,定四川,都是豪格。張獻忠是豪格射死的,豪格帶了大軍凱旋的時候,到了盧溝橋,豪格死了,怎麼死的?《清史稿·豪格傳》說,相傳軍隊凱旋到盧溝橋的時候,舉行宴會在宴會當中,用弓弦給勒死的,還有一種傳說就是也是凱旋的時候設了伏兵把他給殺了,總之是多爾袞把豪格殺了,豪格是順治的哥哥呀,多爾袞殺了豪格還霸佔了豪格的妃子作為自己的福晉,當然順治不滿意了,這是第二。

  第三多爾袞主要代表兩個白旗的利益,處處照顧這兩個旗的利益,從土地的分配,從幹部的任免,損害了兩黃旗的利益,黃旗不滿,當然順治也不滿了,第四就是多爾袞和順治的母后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順治也不滿意。我在這裡頭還要說一下,就有一種說法是順治是多爾袞的私生子,我覺得這純屬無稽之談,只是小說家言。

  當時這七個人爭奪皇位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兩個人,第一個豪格,第二是多爾袞,豪格的有利條件是皇太極的長子,年35歲,屢立軍功,有兩黃旗支持。多爾袞的有利條件,他父親努爾哈赤的時候,喜歡他,年齡32,戰功卓著,有兩白旗支持。會前多爾袞找索尼探口風,索尼說,說先帝有諸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多爾袞不是皇子,八月十四,開會討論皇位問題的時候,兩黃旗的清兵持槍,帶著弓箭,環衛宮殿,會上索尼先發言,他建議立皇子,多爾袞說,說你這個資格不夠,你出去,索尼就退席了。完了代善說,帝之長子,當承大統,很明確,就是豪格繼位。豪格這時候自己覺得有兩黃旗,兩紅旗支持他,覺得比較有把握,他就又故意謙辭了一下。他說福少德薄,非堪當任。他的意思是我客氣一下,大家再一推我不就行了嘛。這時候多爾袞弟弟就說了,說既然你推辭,那就請睿親王多爾袞做皇帝。多爾袞趕緊就說,說這個事情還得再討論。於是多鐸又提出來了,既然多爾袞謙辭的話,那就請代善來繼位,代善說我年紀老了,身體也不好,我不堪大任,代善也推辭,這樣繼位的事情變成一個僵局了。濟爾哈朗因為是屬於侄子輩,皇太極的堂兄弟,他沒有繼承皇位這種可能,就在中間協調。多爾袞考慮了,他如果強行登極的話,勢必遭到兩黃旗,兩紅旗和一個藍旗的反對,就是五個旗的反對,那讓豪格繼位他又不甘心,怕豪格反過來報復,最後就折衷了。多爾袞說我贊成黃旗的意見,由皇子繼位,皇子當中豪格他提出,他不做了,那就請福臨繼位,福臨年紀又小,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我們倆輔政。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就達成了一致的意見。就是順治繼位,順治繼位之後,多爾袞就做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之間就發生了矛盾。

  第一,多爾袞是居功驕傲,獨擅威權,順治不滿意了。第二,就是多爾袞把豪格給殺了,這個豪格帶兵打仗,為清朝立下了功勞,下西安,戰陝西,定四川,都是豪格。張獻忠是豪格射死的,豪格帶了大軍凱旋的時候,到了盧溝橋,豪格死了,怎麼死的?《清史稿·豪格傳》說,相傳軍隊凱旋到盧溝橋的時候,舉行宴會在宴會當中,用弓弦給勒死的,還有一種傳說就是也是凱旋的時候設了伏兵把他給殺了,總之是多爾袞把豪格殺了,豪格是順治的哥哥呀,多爾袞殺了豪格還霸佔了豪格的妃子作為自己的福晉,當然順治不滿意了,這是第二。

  第三多爾袞主要代表兩個白旗的利益,處處照顧這兩個旗的利益,從土地的分配,從幹部的任免,損害了兩黃旗的利益,黃旗不滿,當然順治也不滿了,第四就是多爾袞和順治的母后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順治也不滿意。我在這裡頭還要說一下,就有一種說法是順治是多爾袞的私生子,我覺得這純屬無稽之談,只是小說家言。

  多爾袞感到攝政王做了七年,在順治七年的時候,十二月份死了,死在喀喇城。第二年正月,順治八年正月,順治親政,二月就宣佈多爾袞十大罪狀,順治採取什麼措施呢?籍其家產,籍沒,抄家,罷其封爵,原來封什麼都罷免,撤其廟享,誅其黨羽,多爾袞黨羽殺的殺,放的放,貶的貶,不僅如此,據傳教士衛匡國有一本書叫《韃靼戰記》這裡面記載說:多爾袞的墳被挖了,把多爾袞的屍體拋屍荒野,用棍子打多爾袞的身體,用鞭子來鞭屍,更有甚者,把他頭割下來,身首異地,我們不評論這件事情是不是過分,但是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順治對多爾袞之恨可謂咬牙切齒

  福臨時6歲登極,在位18年,年號順治。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母親、皇叔、愛妃、僧人,與他有著密切的關係,也正是他們帶給順治悲劇的一生。

  有人說,順治對母親的不滿,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孝莊與多爾袞之間曖昧的關係,這也成為近百年來清史研究中的一個懸案。

  根據《清史稿·后妃傳》的記載,順治有兩位皇后、十五位嬪妃,在這些后妃中,他一心寵愛的是董鄂妃。

  關於董鄂妃其人,也有著三種說法,給後世留下重重謎團。

  順治十七年董鄂妃病死,她的死對於年輕的順治皇帝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從此,順治一蹶不振,產生了悲觀厭世的念頭,他開始與僧人頻繁接觸,談佛論法,甚至做出剃度出家的決定。

  在親情與愛情,皇權與空門的抉擇中,順治最終踏上了悲劇命運的不歸路。

  關於這位少年天子的最終命運,後人眾說紛紜。有人說,董鄂妃之死給癡情的順治皇帝帶來了感情上的巨大打擊,他情緒消沉,最終遁入空門,出家做了和尚;也有人說康熙皇帝在位時,曾多次到山西五台山進香,實際上是去探望父皇。究竟順治皇帝是否真的出家,這又給後世留下了一個歷史謎團。

  順治據《清史稿·后妃傳》記載,順治有兩個皇后,十五個妃子,他最寵愛的妃子就是這個董鄂氏。董鄂氏是誰呢?這個人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就是官書裡的說法,說這個董鄂氏是內大臣鄂碩之女,年十八入侍,就是十八歲嫁給順治了,有名有姓,她爸爸是誰都有記載,她爸爸是內大臣鄂碩,這是第一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就說是董小宛了。咱們用一些史料排比看一看,董小宛是江南的名妓,董小宛就嫁給了江南名士冒辟疆。崇德四年,這時候順治是兩歲,董小宛比他大十四歲,這一年董小宛十六歲,冒辟疆就認識了董小宛,過了兩年,順治四歲,董小宛十八歲了,這時候,冒辟疆又認識了陳圓圓,就冷落了董小宛。不久,陳圓圓被虜走了,他又重新又和董小宛好了。董小宛十九歲的時候,就正式做了冒辟疆的妾,搬到冒辟疆的家裡。這一年順治才五歲。到順治元年,清軍到了北京,崇禎皇帝煤山自縊,第二年,清軍就佔了南京。有一種說法就是董小宛被擄北上到了王府,後來太后把她要了去,順治看上了,又要了去,就嫁給順治了。可是這個時間也不對,順治娶妃子的時候,娶愛妃的時候,這時候董小宛已經死了,而且有墳墓埋著呢。有人說那墳是假的,當事人有記載,董小宛死了埋在哪裡。

  順治十三年,他娶董鄂妃的時候,就是說順治十九歲,董鄂妃十八歲,十九歲加十四歲,那董小宛活著就33歲了,所以,根據年齡的排比和其他史料的記載,董小宛不是董鄂妃。

  那下面就第三個人了,第三個是誰呢?就是順治有個弟弟叫博穆博果爾,是博穆博果爾的妻子。順治看上她,兩個人就你來我往,他弟弟發現了,回家以後就痛斥他這個王妃,他這個王妃就到順治那兒哭訴,順治把他弟弟叫來打了,順治他弟弟回去之後怎麼辦呢?他哥哥是皇帝呀,只有兩條路,一條忍了,你愛怎麼著怎麼著,忍到最後結果也是死。博穆博果爾在順治十三年死了,這是七月初三死的,八月二十三,五十天後,順治娶了董鄂妃,有人說這個董鄂妃是不是他那個弟媳婦?傳教士寫了本書,裡面提到董鄂妃,就是他弟弟的媳婦。孟森先生寫篇文章也贊成這個說法,但是這個問題現在還有爭論,所以是一個歷史的疑問。大家有興趣可以做一些研究和考證。但是這個董鄂妃跟順治結婚一年之後,生了一個兒子,順治很高興,就要把董鄂妃冊封為皇后,這個兒子將來就準備做太子了,這個兒子三個月還沒起名就夭折了,董鄂妃禁不住這個打擊,後來董鄂妃就病了,後來就死了,她死了以後,順治是特別悲痛,讓大臣寫行狀紀念董鄂妃,寫過來寫過去,來回反覆,最後順治親自動筆,寫了數千言的行狀,表彰董鄂妃。順治感情上受了很大的打擊,同他寵信佛教有很大的關係。

  下面我們講第四個問題,就是順治同和尚的關係。清朝在太祖努爾哈赤的時候,他脖子上就掛了念珠,在清朝的第一個都城就是赫圖阿拉修了一座佛寺,皇寺。他在都城搬到盛京瀋陽的時候,在瀋陽皇太極修了實勝寺,崇奉藏傳佛教,喇嘛教。順治的母親是蒙古族人,蒙古族普遍信奉喇嘛教,所以種種歷史和家庭的影響,再加上自己一些特殊的原因,順治,就和和尚結成了很密切的關係,有一個和尚叫憨璞聰,順治是皇上,親自到這和尚住的地方叫做海會寺,促膝長談,相得甚歡,就是談得很融洽。順治回到宮裡以後,又把和尚召到宮城西側的西苑,現在中南海,裡頭有個萬善殿,繼續論佛談法,還有一個大和尚叫木陳忞,順治到了那兒,他跟他說,說:「我呀,總感覺我的前世好像就是佛家的人,說我到你這個寺廟之後,覺得這是窗明几淨,就不願意回到宮裡。」還有一個大的和尚叫溪森。順治就跟溪森一塊談話,他自稱是這和尚的弟子,和尚當然也捧這位,有一次他跟一個和尚說,這個和尚叫木陳忞,說什麼朕思上古,惟釋迦如來捨王宮而成正覺,達摩亦捨國位而為禪祖。朕想傚法他們可不可以。順治想學釋迦,釋迦牟尼,想學達摩要出家。後來他就找了溪森說我要剃度,溪森開始勸阻,他不聽,還是要剃度。溪森就把他頭髮給剃了,剃成和尚頭了。這不得了,皇太后怎麼可以同意呢。這樣,就找了溪森的師傅,叫玉林琇,玉林琇就趕到北京,就讓徒弟們架起柴禾來,點上火要把他的弟子溪森燒死。順治一看這個情況不行,我不剃度了,我不出家了,就救了溪森一命。

  一天,順治和玉林琇兩個人對面坐著,談佛論法,兩個人都會意地互相笑了,為什麼笑了呢?玉林琇看到一個光頭的皇帝,順治看了一個光頭的和尚,兩個人會心地笑了。 順治愛子死了,愛妃死了,保姆死了,出家不成,心情非常鬱悶。在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順治就病了,初三,他就傳召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康熙那個「熙」字,王熙到養心殿。順治就和王熙秘密談了一番話,後來王熙閉口不談此事,有難言之隱。到正月初六子時,忽然傳召王熙,到養心殿,到了養心殿之後,順治說,說朕患痘,勢將不起,病勢很重。朕患痘,勢將不起,爾聽朕言,速草詔書。我們翻譯過來,就是我得了天花了,病勢很嚴重,可能好不了,你聽我口授,回去趕緊撰寫遺詔,王熙就到了乾清門西側圍屏內,就起草詔書,起草一條就上奏一條,批回來改,再起草再上奏,三次上奏,得到欽定,就是它了。傍晚的時候,初七,傍晚的時候遺詔撰寫和修改剛完,順治死了。

  現在有人說了,順治是出家了還是死了,根據我看到的材料,順治還是死了,根據很多,我就舉三點就可以了。第一:就是順治病重得天花的時候,歷史有記載,還傳到民間不許炒豆。第二:王熙死了以後,有一本書叫《王熙自定年譜》,這裡面記載了順治臨終讓他撰寫遺詔的事情,第三:溪森和尚死了之後,他的弟子給他整理一本書,在書裡頭記載就是順治死之前,就說遵照祖制,實行火浴。朕身後要森溪速回京城為他火浴,順治的遺體移到了景山壽王殿,四月溪森趕到了北京,在景山壽王殿前舉行法會,溪森將順治皇帝火浴,這是給順治火化的和尚溪森的記載,再加上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的親自記載,順治臨危的時候,面授遺詔的時候,以及參考其他的文獻和檔案的記載,可以證明順治是病死的,不是出家了,順治死了之後。

  留下的遺詔,遺詔一共十四條,這個遺詔叫「罪己詔」,給自己下了十四條罪狀。順治的「罪己詔」學術界有爭議,有一些是他自己的意思,有一些是皇太后的意思,有一些是輔政大臣的意思,就需要仔細分辨。後來康熙就在順治的孝陵豎了一個神功聖德碑。重點歌頌他父親順治皇帝的神功聖德,康熙為他父親順治皇帝立的這塊神功聖德碑,否定「罪己詔」,肯定和歌頌他父親的歷史功績。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