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漢武帝為抗擊匈奴處死自己親外甥昭平君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漢武帝為抗擊匈奴處死自己親外甥昭平君

2016年10月28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264 次

  也許正因為存在內外壓力,才迫使景帝廢了柔弱的太子劉榮而讓劉徹繼位,這就是英武蓋世、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他一繼位就實施了「眾建諸侯小其國」的「推恩令」,即將各諸侯國的國土,平分給各諸侯王所有的兒子,從而杜絕了同姓諸侯王國再造反的後患。漢武帝一生做了四件大事:文治、法治、武攻及派張騫出使西域建立絲綢之路。漢武帝一繼位即下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由他「親策問以古今治道」,還御筆朱批人事部門的奏章:「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我們前面已說過,中國歷代帝王是以防禦為主而極少擴張,即令是統一六國的秦始皇,也只是征服百越而建立了桂林郡,其餘全是防守,修築萬里長城就是傾全國之力防守。唯獨漢武帝一生都是以征服和擴張為主。漢武帝首先是鐵拳砸向西北方的匈奴。至於匈奴如何成了擊垮羅馬的「錘子」,下一章再交代。

  由《資治通鑒》的記載不難看出,匈奴各部落尚處於伙婚制階段,甚至是以母系下傳。他們在中國西北方的草原安家後,需要一個自我進化階段,所以才會接受漢朝的和親政策,但他們一邊享受和親政策的種種好處,一邊並未停止過對漢朝的掠奪。他們儘管沒有大舉入侵,但經常萬騎入境,殺官吏,掠財物,搶人口,甚至一次掠走千人。從公元前202年劉邦登基到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繼位,在長達60多年的時間裡,他們已習慣了漢朝的只防禦不反擊政策,所以也就養成了撈一把就走的習慣。沒想到會突然遭到反擊,而且漢軍竟會深入他們的境內作戰。從此,雙方的仗是越打越大,越打越殘酷。

  下面只舉兩個人的例子,就足以說明與匈奴作戰的持久性和殘酷性。一是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王昌齡《出塞》)說的就是這位飛將軍李廣。他一生與匈奴大小70餘戰,是聞名古今的抗擊匈奴名將。他一生廉潔,得到賞賜就分給部下,平時與士卒共飲食。他年薪2000石,可是40多年來家無餘財。他臂如猿,力似牛,射技極佳,每射必中,曾一箭穿石。他帶兵,在缺水缺糧的地方見到了水,士卒不飲完,他不走近水;見到了糧,士卒不吃完,他不嘗一口,士卒因此都樂為他死。可是,一次與匈奴會戰,他帶的軍隊迷路了,結果誤了軍期,按法令是一定要對簿公堂的。他一世英名,不願回國後面對刀筆之吏,同時也為了把責任一人擔下來,竟自刎而死。他死後,三軍皆哭;百姓聽說後,無論老幼皆哭泣失聲。

  另一個是李廣的孫子李陵。李陵一次帶著5000人與匈奴十幾萬大軍遭遇,被匈奴大軍團團圍住,仍然堅持了10天,轉戰千里,殺敵超過己軍幾倍之多。其交戰的慘烈程度,《史記》和《資治通鑒》中都有較詳細的描寫。這裡摘錄《古文觀止》中李陵答蘇武書中的一段: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五將失道,陵獨遇戰。而裹萬里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強胡之域。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陵也不才,希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矣。匈奴既敗,舉國興師,更練精兵,強逾十萬。單于臨陣,親自合圍。客主之形,既不相如,馬步之勢,又甚懸絕。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決命爭首,死傷積野,余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當此時也,天地為陵震怒,戰士為陵飲血。單于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而賊臣教之,遂使復戰。故陵不免耳……

  蘇武因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並逼降。蘇武寧死不屈,匈奴便將其流放到最偏遠的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蘇武獨自一人,唯一做伴的就是那根出使的漢節,沒有糧食就挖野鼠、采菜籽果腹,但牧羊19年仍不變節。後來漢朝得知蘇武還活著,經交涉蘇武才得歸漢。在匈奴,蘇武與李陵見過面,知道李陵被捕後之所以降,是因為想找機會反擊匈奴以報效祖國,沒想到漢武帝卻因李陵投降而殺了李陵全家。尤其老母因自己被殺,李陵更為痛苦。蘇武深知李陵降後在匈奴的心境和處境:「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舉目無親,誰與為歡。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有氣節的蘇武知道李陵實際是個有氣節的人,漢武帝死後寫信勸李陵歸漢。可是後來又遭滅族之災的李陵,雖然降匈奴後從未反過漢,但也不可能再歸漢呀。當朝廷再派人來勸李凌歸漢時,李陵說:「歸易耳,丈夫不能再辱。」遂死於匈奴。

  漢武帝生前雖然沒能滅掉匈奴,但是先後九次出擊匈奴,共消滅匈奴約16萬,受降5萬多人。特別是最後一擊,已基本將匈奴逐出了今天中國西北的大片土地,從此匈奴再不敢大舉侵擾中國了,百年匈奴邊患得到極大緩解。漢武帝在原來匈奴佔據的地盤設立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郡,還進軍樓蘭(今新疆若羌)、姑師(今新疆吐魯番)等地,同時移民幾十萬囚徒去幾千里外的西北屯田。正是因為匈奴勢力削弱,漢武帝才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得以成功,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也才得以構建。在北擊匈奴的同時,漢武帝也向中國的西南、東南、東北擴張。他派人招降貴州夜郎,劃歸犍為郡,又讓司馬相如招降邛都郡,還將雲南劃為益州郡,從此西南大部歸入漢王朝版圖。他征服南越,共設南海、蒼梧、儋耳等九郡,即今天的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和海南島全部。他征服朝鮮,設樂浪郡、玄菟郡、臨屯郡、真番郡。他總共增設28郡,把漢王朝的疆域擴大了一倍以上。

  瞭解了漢武帝的「武攻」後,再說漢武帝的「法治」。由李廣、李陵爺孫的命運,讀者想必已能感知,漢武帝的所謂「法治」,其實就是任用酷吏,嚴刑峻法,完全可以稱之為「殘暴」了。一個強大帝國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最容易走上擴張道路,而要擴張,要開疆拓土,就很難推行仁政,嚴刑峻法往往是必然的選擇。正是因為漢武帝對李陵實行嚴刑峻法,才會迫使其他將士在與匈奴作戰時,寧願戰死也不願被俘投降。再說其嚴刑峻法,並不是只對別人不對自家。請看下面的兩個例子。

  漢武帝的妹妹隆慮公主,只有一個兒子叫昭平君,其娶了漢武帝的女兒夷安公主。但是只有隆慮公主最瞭解兒子也最瞭解哥哥,死前便用金千斤、錢千萬來豫為昭平君贖死罪。漢武帝也許是為了讓妹妹瞑目,同意了。後來昭平君殺了一個主傅,很多人請求漢武帝兌現對妹妹的承諾,免昭平君之死。可是漢武帝卻垂淚不止地說:「妹妹也確實只有這一個兒子,死前也曾托付給我,但是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因我妹妹而誣亂先帝之法,我何面目進入高祖皇帝的祀廟呢?況且又辜負了萬民。」之後朱批殺了自己的親外甥兼女婿昭平君。

  漢武帝一生都想求仙長生不老,《史記?孝武本紀》幾乎全篇講的都是他的求仙故事。一些江湖術士聞風而來,充滿宮中。因長年征戰,加上嚴刑峻法,無論民間還是朝廷,對其嘖有煩言,這成了其最大的心病:怕別人暗中詛咒自己。那些江湖術士便乘機在宮中弄起了巫蠱,幾百個大臣及宮中之人因巫蠱而喪命。其中一個叫江充的術士,知道太子非常賢德仁厚,而且討厭江湖術士,如果漢武帝一死,自己絕無好下場,便決定對太子下手。要扳倒太子同時也得扳倒皇后,便誣稱太子、皇后宮中也有巫蠱,帶人將太子、皇后宮中掘地三尺,弄得太子、皇后的床都沒地方放。顯然是搗鬼,他還真的在太子宮中挖出了上有詛咒之符的小木人。這時擺在太子面前的有兩個選擇:要麼學秦始皇的太子扶蘇,要麼有所行動。其實,扶蘇當年接到秦二世送來的假遺詔時,大將蒙恬曾勸他先調查核實。他也想調查核實,問題是在他心目中父皇是極其殘暴的,如果等調查核實後再死,那麼死的就不止他一個人了,或許還有他的母后和妻兒。此時漢太子無論心目中關於父皇的形象還是關於自己的處境,都與扶蘇一樣,他決定選擇走扶蘇之路。無奈由於眾人的勸阻加上江充的猖獗和步步緊逼,鬼使神差般又讓他殺了江充決定自辯。這就導致了太子府兵和中央官兵交戰,又導致眾多官吏和數萬官兵的死亡,同時自盡的還有皇后。太子兵敗,帶著兩個兒子逃亡月餘。不久漢武帝就有所醒悟,意識到太子是蒙冤,但已是騎虎難下了。沒想到釀成更大的悲劇:太子因被人發現而吊死,漢武帝兩個可愛的皇孫也喪命。至此也許讀者都會奇怪:如此窮兵黷武、殘暴成性的漢武帝,怎麼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呢?這豈不是既荒唐又矛盾嗎?就讓我們探討一下漢武帝的心路歷程。

  以反擊匈奴始的漢武帝,年輕時的崇高目標是建立蓋世武功,因而必須有很好的文治和極嚴的法治。也就是說,他最初只是把文治和法治當成了手段,而武功才是目的。所以,他最初只是因重文和選拔人才才尊儒術,並沒有到獨尊的地步。可是武功建立之後,他看到和得到的又是什麼呢?

  首先是「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被他耗盡,中原百姓負擔不斷加重。漢武帝的擴張與西方世界擴張的最大不同是,後者主要是為了掠奪,而前者只是為了開疆擴土。如他建立東南九郡後,只要九郡認可中央政府就行,並不在九郡徵賦稅、募徭役。所以三國時代之後,中原內亂,把九郡幾乎遺忘了,九郡的人民並沒有因為脫離了中央政權而慶幸,而是懷念中央政權。這才有了在幾百年之後,冼夫人領導嶺南包括海南島人民主動回歸中央政府的事發生。漢武帝的擴張政策雖然有利於後世,卻加重了中原百姓的負擔。

  其次是那麼多不該殺的功臣殺了,乃至殃及功臣的全族,漢武帝心裡就真的那麼平靜嗎?還是拿李陵為例。漢武帝並不想殺李陵全族,可後來接到報告,說李陵幫助匈奴人對付漢軍,才殺了李陵全族。再後來,證實幫助匈奴對付漢軍的是李緒,李陵因為從來不助匈奴,差一點被匈奴的閼氏殺了,匈奴的單于實在敬重李陵是一條漢子,把李陵送到遙遠的北方藏起來,才使之逃過一死。知道了這些,漢武帝心裡就一點也不難受嗎?

  最後是太子和兩個皇孫的死,讓他悲傷至極。他徹底從求長生不老的夢中醒了過來,趕走了所有的江湖術士。這一醒悟讓他和秦始皇及後世的唐太宗李世民比,至少提升了一大層次,因為秦始皇和李世民都是至死不悟。李世民也是因為久服丹丸中毒,52歲就離開了人世。

  在其痛苦的心路歷程中,漢武帝顯然對自己年輕時的崇高目標——建蓋世武功有過深刻反省。是呀,如果不根本調整擴張心態,擴張起來有個盡頭嗎?永無止境地征服下去,得到的只是土地,失去的卻是道德,是民心,是教育,是太平,是君臣和諧……是中華文明。所以,他在最後兩年,才會將「武攻」改為「武備」。他在《輪台詔》中諄諄告誡眾臣:「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此詔堪為中國皇帝第一個「罪己詔」!

  所以,他才會從「文治」式的「尊儒術」,發展到真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為只有儒家的根才深深紮在幾千年的封建制中,儒家才是封建制最嫡親、最正統的傳承;選擇了儒家才能繼承封建傳統、封建思想、封建文化、封建血脈……中國雖已不是封建制國家,但仍可稱為「封建國家」;選擇了儒家就意味著選擇了禮儀,選擇了仁政,選擇了保守,選擇了防禦。中國從此永遠不再對外擴張了!

  正是因為這正確的選擇,才讓漢武帝站到了中國所有封建帝王中的制高點!





給我留言